幻灯二

我心目中的鲁迅800字作文初中(鲁迅的成长故事我心目中的鲁迅)

朝花夕拾的难能可贵

——读鲁迅作品有感

(一)

读书时代,想必大家都看过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如果我的记忆没有模糊的话,大部分学生会觉得鲁迅的作品艰深难懂,深奥晦涩,不知所云。

其实不然,可能年少的孩子还不谙世事,对生活、对生命、对国家、对社会都涉世太浅。有些作品,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拥有了一些岁月的沉淀,才能真正读出字里行间的味道,跟随着他们的步伐,回到他们生活的年代去,与作者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最后才能感同身受。于是,被他们的故事所吸引;被他们的才学所折服;被他们的理想所感动;被他们的热血所叹服;被他们的思想所牵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看到了鲁迅孩童时代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有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如果不怕刺,在泥墙根一带,还可以摘到覆盆子……想到要是也拥有这样一个乐园,生活必定跟鲁迅儿时一样,会充满无穷无尽的乐趣。即使后来要去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可是在我儿时的梦中,这个乐园早已百转千回,魂牵梦萦。

在《少年闰土》中,我认识了一个身手敏捷、淳朴善良、见多识广的南方海边少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明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这些乡村趣事深深吸引着生活在高墙大院里的迅哥儿,他也曾为此有些愤愤不平,希望也能拥有像少年闰土一样无忧无虑、妙趣横生的童年。以至于,在分别来临之际,迅哥儿急得大哭,少年闰土也躲进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年少的友情总是那么纯粹,少年的心事总是那么简单,在后来互寄一两次礼物后慢慢淡忘,渐渐失联。

从《社戏》中,我看到了鲁镇平桥村人们的热情好客,还喜爱上了一群淳朴、善良、活泼、单纯的农村少年。

迅哥儿暑假跟着母亲去外祖母家消暑,正赶上江南水乡的社戏,于是在乡村少年朋友的带领和保护下,他们划着从八叔借来的航船去赵庄看戏。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下,一群水乡少年自由快活地出发了,看社戏是为了凑个热闹,真正让迅哥儿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是在返回的途中,由于有点无聊和饥饿,他们去偷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在船上煮来吃……社戏的内容早已忘怀,罗汉豆的香味却记忆犹新。外祖母生活的坪桥村不仅仅自然环境美,生活情趣美,人际关系美,就是那浓浓的人情味更让人难以忘怀。

乡村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对于儿时的鲁迅来说,总是那么美好、那么无忧。社会实践的真实感,会让一个少年的心灵更充实,情感更丰盈,思想成长更积极向上,最后体会到世间难得的温情。

(二)

在鲁迅的成长中,他也遇到过一些良师益友,或者说记住了一些想要感恩感谢的人。

在《阿长与<三海经>》中,我认识了一个长相平平、睡相难看甚至有些封建迷信的底层劳动妇女。鲁迅的保姆连名字大家都不记得,只是之前的保姆大家都叫“阿长”,叫习惯后,新来的保姆虽然个子不高还有些胖,但她依然被人们称呼为“阿长”。

新来的“阿长”夏天睡觉喜欢摆一个“大”字,时常把迅哥儿挤进角落,让大户人家的小少爷睡不好,跟母亲告状之后,还是没有收敛,这让迅哥儿实在喜欢不起来;“阿长”还要迅哥儿在春节早上一起来就说祝福语,随后把冰冷的福橘塞进他嘴里,说话的时候喜欢用一个手指在空中比划,还喜欢切切查查,更可气的是迅哥儿的鼹鼠可能也是“阿长”害死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鲁迅对他的保姆“阿长”很无感。

但是,有一回阿长回家省亲,给鲁迅带来了他日思夜想的《三海经》,这让鲁迅对阿长刮目相看。鲁迅对《三海经》期待很久,一直思而不得,结果大字不识的阿长却满足了他的愿望,这让鲁迅喜出望外,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长妈妈对他的关心,至于过往对长妈妈的无感就此一笔勾销,从此对长妈妈敬重起来,并祈福仁厚黑暗的地母,能永安长妈妈的魂灵。从中我也看出了迅哥儿内心的淳朴善良和知恩感恩的情怀。

在《范爱农》中,我认识了一个爱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可是后来由于家境的败落,不得不从日本辍学回家。又由于当时的旧中国,封建制度看似被推翻了,但辛亥革命并没有胜利,军阀割据的局面让人们彷徨、不知所措。在这样的景况下,鲁迅和范爱农在绍兴偶遇了。

他们都是热血青年,又在日本留学时见过面,虽然彼此并未留下好印象,但在家乡再见面,彼此竟熟络了起来。他们讨论时局,彼此打趣,一起去绍兴城转悠,希望辛亥革命能带来新局面。然而是失望,一切换汤不换药,范爱农逐渐穷困潦倒,工作没有着落,在乡下 教几个孩子糊口。鲁迅为了生存去了北京谋生。

后来范爱农在一次坐船途中,半夜掉进水里,没了。人们不知道他是不小心失足掉进水里,还是自杀。总之,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爱国热情的消退,他时常借酒来麻痹自己。鲁迅能理解范爱农的苦闷,自己有时也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这是当时旧中国知识青年的真实写照,也是鲁迅自身真切而又无奈的体会吧。

从《藤野先生》中,我认识了一个不修边幅、有些潦倒但是平等待人的好老师。鲁迅在日本学医,中国留学生时常受到日本学习的嘲讽,在异国他乡,备受民族屈辱的煎熬。即使是这样,藤野先生是一股清流,他对鲁迅一视同仁,并关心鲁迅解剖学的笔记是不是有正确、详细去记录,还对中国女性裹脚的事有些耳闻并想进一步了解。总之,对于在日本学医的鲁迅而言,藤野是一个关心他、尊重他、令他敬佩的良师。后来决定放弃学医时,还专门去跟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还赠送了自己的相片给鲁迅,以示纪念。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藤野先生是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时期难以忘怀的一抹色彩,也是他心中想要感谢的人。

(三)

鲁迅创作的小说中,有一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可怜人物。在这些可怜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的枷锁和烙印,更品出了国民的劣根性。

从《孔乙己》中,我认识了一个清高却又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是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可怜人。他穿长衫却站着喝酒,想看书却靠偷,读了书却没有用武之地……他只要在咸亨酒店一出现,就是人们打趣逗乐的对象,对于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连小孩子都不屑去看他教和写。

孔乙己虽是读书人却没有谋生的本领,一出场还满嘴的“之乎者也”,就连名字也是人们给他胡编的。最可笑的是他为自己辩解“窃书不能算偷”,以至于后来的结局是因为“偷到丁举人家去”被打折了腿。孔乙己在人们的哄笑中,坐着用手走向了死亡。

孔乙己身上有读书人的清高和迂腐,还有好吃懒做的坏习气,虽然偶尔也能看到他身上难得的善良,可是终究逃不过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在人们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中,以悲剧收场。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从《祝福》中,我看到了年轻时候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群,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由于丈夫没了,她从童养媳变成了年轻的寡妇。家里有严厉的婆婆,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叔叔。

她之所以偷偷离开贫穷落后的卫家山去鲁镇四叔家当女工,是因为婆婆逼着她改嫁,以换聘礼钱给小叔娶媳妇。

当然刚到四叔家时,她话很少,一天到晚只知道干活,根本停不下来,丝毫没有透漏自己是偷偷跑出来的。看在她模样还周正,手脚壮大,低眉顺眼,安分耐劳的份上,四婶不顾四叔的皱眉(四叔嫌弃她是个寡妇,怕不吉利)把祥林嫂留下了。

日子很快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食物不论,力气是不错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雇着了一个好女工: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而祥林嫂很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是好景不长,新年才过,她的婆婆派人找到了她,硬是雇几个男人把她绑回了卫家山。她在四叔家挣的工钱一文没花,全部被她婆婆领走。就这样,在婆婆的逼迫和绑架下,她被人抬进了贺家坳的贺老六家。她的婆婆非常精明强悍,用高价钱把祥林嫂卖进深山野坳,换来高额的聘礼给小叔子娶媳妇。就算祥林嫂拜堂那天用头撞香案桌角,以死明志,也于事无补。毕竟贺老六是个老实的打猎人,借那么大一笔钱才娶了祥林嫂,却被媒人忽悠说是祥林嫂心甘情愿嫁进山里的。

看到祥林嫂以死反抗,贺老六才知道她是被迫改嫁的,但是自己也是蒙在鼓里,被那群人愚弄忽悠了。两个可怜人推心置腹诉说自己的处境和苦楚后,反而惺惺相惜了。两个人生活在深山野坳里,日子是苦了点,但丈夫勤劳进取,祥林嫂也勤俭持家,后来还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孩,叫阿毛。眼看祥林嫂交了好运,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不再怎么提起她了。

可是造化弄人,几年后的一个秋季,祥林嫂竟然又出现在了四叔家棠前。这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群,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人们一问,才知贺老六有一次打猎害了伤寒,一病不起,最后没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本来她打算和儿子阿毛相依为命,谁知道那孩子又让狼给衔去了。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真是世事难料啊?苦命的女人。

四婶起初还踌躇,可是听了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门,拿小篮盛了一碗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捏着那只小篮呢……”四婶眼圈有些红了,就把祥林嫂留了下来,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只是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从此却不再要祥林嫂来参与半分。因为在四叔眼里,像祥林嫂这样的寡妇很晦气,祭祀这样神圣的事不要她碰,怕带来霉运。在四婶一次一次的“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洗……”的勒令声中,她终于惴惴不安、无所适从了。这一天,她能做的事就只有坐在灶下烧火。

鲁镇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笑话,但笑容都冷冷的。她全不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事:“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时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她说过的,还特意找上前听她说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诉说她悲惨的故事,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得头疼。直到后来,连孩子看到她的眼光都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祥林嫂在柳妈的怂恿和鼓励下,攒钱去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来代替自己,供千人踏万人踩,通过这种赎罪的方式来避免自己进了阴曹地府,不会被哪两个死鬼丈夫一分为二。祥林嫂捐完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告诉四婶这件事,好像得到了救赎似的。但等到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准备去拿酒杯和筷子,仍然被四婶吼住,让她放着别拿。自此以后,祥林嫂失神了,不但眼睛凹陷得厉害,连精神也越来越不济。后来越来越胆怯、健忘,总是惴惴不安。以至于四婶都后悔当初收留她了。等到鲁迅再回到鲁镇,看到祥林嫂已经轮为了乞丐,最后在鲁镇人们的祝福爆竹声中,她在冰天雪地里死去。四叔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农家妇女,她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的主题。这篇小说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从《阿Q正传》中,我看到了中国国民身上挥之不去的卑劣性、善变性、自尊癖。阿Q头上长着赖苍疤,脑后拖条黄小辫,连姓都不配有的穷苦农民,他身上危害最甚的是精神胜利法,这在国民身上最有普遍性。

通过阿Q糊里糊涂地闹革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兴衰变化,让我们在脸上发烫的同时,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与责任。阿Q这一精神人物的代表,揭示痛苦,引起疗救,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鲁迅对我们国民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早已在《狂人日记》中展露出来,他呼吁救救孩子;他感慨,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他又鼓励,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

鲁迅二十多年后,回到了故乡,看到曾经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变成了势利的圆规,看到儿时的伙伴少年闰土变成了中年闰土,他心中是彷徨的、是痛心疾首的。当他在鲁镇再看到祥林嫂变成了乞丐,孔乙己用手走路,阿Q被不明不白地砍头,而周围的看客众多,一副副麻木不仁的面孔,令人想呐喊,可是,这需要时间,这需要国民的共同努力。

《故事新编》也好,《朝花夕拾》也罢,我相信鲁迅那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座右铭,是真真切切的,是弃医从文的决心,是拿笔作武器的有力证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我们要追随的“民族魂”。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