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宝宝成长故事怎么写绝密:孩子成长的正确引导方法,家长必读!)

前几天,在超市里看到了一幕让人心疼的场景。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购物。小女孩看到了一个漂亮的玩具娃娃,就拉着妈妈要买。妈妈说:“宝贝,我们已经买了很多东西了,这个娃娃太贵了,我们下次再买吧。”小女孩不听,就哭闹着要买。妈妈一开始还耐心地劝说,后来也有些生气了,就说:“你再闹,我就不要你了!”小女孩听了,更加大声地哭了起来,还用手打妈妈。妈妈气得脸都红了,就把小女孩推开,说:“你这个不听话的坏孩子,你自己走吧!”然后就扬长而去,把小女孩一个人留在那里。

小女孩吓得不敢动弹,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的背影。周围的人都用同情或责备的眼光看着她们。我心里也很难过,想到这样的母女关系,这个小女孩以后会不会变得叛逆、自卑、不信任呢?我想,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孩子,他们付出了很多,但是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感激。孩子总是不听话、顶嘴、闹脾气,让家长感到无奈和疲惫。他们常常想要找到好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懂事。那么,孩子究竟为什么会不听话?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

随着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成长上对应从幼儿到儿童,孩子就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能力等都在快速提高。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喜好、兴趣和判断力。他们也开始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些都是正常的成长表现,说明孩子在学习和适应环境。但是,在这一阶段,孩子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惑。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规则和要求,需要适应更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他们也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挑战和考验,需要家长的引导和支持。但是,在引导和支持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和标准去做事情,而孩子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做事情。这样就造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导致孩子不听话、反抗或逃避。家长往往会用自己的经验和逻辑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是不懂事、不知道好歹、不尊重大人。他们会用批评、责骂、惩罚等方式来教育孩子,试图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反感和抵触。因为,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动机和原因的。他们不听话,是因为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想要得到家长的关注和理解;他们反抗,是因为他们想要保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想要摆脱家长的控制和干涉;他们逃避,是因为他们想要避免冲突和压力,想要寻找自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阶段。

二、不听话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吗?不听话是件好事。

这其实是认知能力提高和个性形成的表现。儿童心理学家派杰特曾说过:“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经历两个阶段:同化和调节。同化指的是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的事物;调节指的是孩子根据新的事物来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让孩子保持了对世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调节让孩子实现了对世界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当孩子遇到与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不一致或矛盾的事物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也就是思维上的冲突或困惑。这时候,孩子就需要通过调节来解决认知失调,从而促进思维发展。而调节往往需要孩子与环境进行互动、探索、尝试、实验等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会表现为不听话、反抗或逃避等行为。不听话说明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变得更聪明了,才有跟家长争辩的资本。不听话是孩子认知能力提高和个性形成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所以说,不听话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就像我们前文讲到的,不听话的孩子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惑。他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这自然就加剧了不听话的问题。不听话成为孩子表达不良情绪、寻求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方式。不听话的孩子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压抑起来,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不听话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积极面对孩子的不听话

很多家长一听到“不听话”这两个字,心里就烦躁不安!但我却不这么看,在我看来:不听话意味着孩子有了自我意识,是一件好事啊。而面对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要从强制孩子服从的指挥者转变成引导孩子成长的合作者。合作,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体,父母处于非强制地位;就意味着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意味着一种协商和妥协的关系。不听话的孩子出现问题,其实也是在用一种方式,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方式;提示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也是家长改变教养方法的重要契机。

不听话的孩子的问题,主要有三种原因,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来找出根源:1、缺乏沟通——孩子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不尊重自己;

2、缺乏规则——孩子感觉父母没有给自己明确的界限和期望,没有给自己合理的奖励和惩罚;

3、缺乏榜样——孩子感觉父母没有给自己树立好的榜样和示范,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不同原因的问题,父母可以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

1、对缺乏沟通的问题,多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孩子关注和理解;

2、对缺乏规则的问题,跟孩子商定一些合理和可行的规则和要求,给予孩子奖励和惩罚;

3、对缺乏榜样的问题,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给予孩子正面和积极的信息。

不听话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希望不听话孩子的家长都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多去观察孩子的原因、了解孩子的需求。只要努力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因为孩子这一时的不顺从,就要放弃自己的孩子;学着接纳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孩子的问题只是成长过程的问题。如果家长不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法,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孩子也可能在不听话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想必这都不是我们愿意看见的结果。

四、智慧应对不听话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头小驴,拉不动、推不动,我们怎么办呢?”在找到这个答案前,我们不妨先来听个小故事——两个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的要求。一个孩子的父亲说:“你是不是傻了?路上那么危险,你一个人怎么骑得了?好好跟我走吧!”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你真的想好啦?那你知道怎么骑车吗?你知道怎么遵守交通规则吗?”不同的态度引发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反对孩子骑车上学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长身边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隔阂。支持孩子骑车上学的父亲反而使孩子更加信任和依赖他。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自由的,不如早些独立起来。而另一个孩子,当他提出骑车上学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一些问题,这让他感到了父亲的关心和尊重。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跟父亲一起骑车上学。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一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仍然“啃老”,仍然依赖、依靠父母,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老父母怨声载道,骂孩子是废物、不争气,但也无补于事,孩子已经被养废了!这样的啃老族并不在少数。想让孩子们真正独立起来,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传统的权威”角色。也只有暂时脱开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成长。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反而是沟通和引导的手段,更容易让孩子们为了合作而合作。

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要看父母。”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深爱着孩子的,但有一些父母却因为不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机制,误解了孩子,硬生生将爱变成了伤害。其实,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学习,不迭代自己旧有的思维,就很难以同理之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理解孩子,从而和孩子构建好亲子关系。所以,父母要学习正确地看待孩子的不听话,去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