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名人成长故事素材摘抄大全图片(关于名人的成长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十三))

13

一代宗师——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是浙江绍兴人,1868 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蔡元培6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读书,老师们开始所选用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

蔡元培觉得这些书很有意思,不但内容概括性很强,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同学们都很喜欢读,直到晚年,蔡元培还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内容。

但后来,老师们就开始让大家学习“四书”、“五经”,这些书里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伦理思想和教育原理,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

照理说,这些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其中还不乏精髓之作,值得学习继承,但那些老师的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讲授其中的道理。

尽管蔡元培很聪慧,但也要常常背到半夜才能记住那些满篇“之乎者也”的词句,还常常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后来就常在老师布置之外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

一天,他找到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尽管书已经很破旧,但他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从此,他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

有一次被老师发现,老师翻了翻就沉下脸说:“看不得, 看不得。”就把书没收了。后来,老师又发现他在看《战国策》,就告诉他说:“写文章的词句都要出自经书,不能用杂书里的句子,否则考官不会录取。”

从那时起,蔡元培就感觉到中国旧式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像没生命的木头人一样被对待,谈不上发展才能和爱好,他暗想:“我要是将来自己做了老师,一定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再不用为学习而苦恼。”

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成成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

 1906- 1916 年间,蔡元培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五四运动期间,北大几十名学生遭到军警逮捕。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得知消息后,立即设法营救,他对学生们说:“被捕同学的安全是我的事,一切由我负责。”

蔡元培立即召集13所大专院校的校长在北大开会,当场表示,为使学生出监狱,他愿意“以一人抵罪”。他这种刚强而仁慈的性格,主要来自于母亲对他的影响。

蔡元培10岁时,父亲去世,因为家中孩子的年龄尚小,生活重担一下全落到了母亲身上,家境也因此衰落下来。蔡家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生活艰难,打算每人凑点钱,资助他们母子。

蔡元培的母亲感激大家的热心相助,但是没要一分钱,孩子们不理解母亲的行为,她耐心地解释说:“只要自己有一双手,宁可省吃俭用,也不能依赖他人生活。”

母亲自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每当孩子初犯错误时,她绝不大发雷霆、体罚责骂,而是耐心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怎么改正。但如果孩子调皮捣蛋,屡教不改,母亲也不手软,在孩子早上还未起床时,掀开被头,拿一根嫩竹条,抽打屁股,边打边历数他的各种过失,直到孩子服罪认改之后才罢手。

母亲说,早上家里不会有外人,不致让孩子丢脸;拿嫩竹条打,虽然皮肤痛,但不会伤了骨头。

母亲还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表率。比如准备见一亲友,临出门前,母亲会告诉孩子们,见面后她说什么话最得体,然后揣度对方会说什么话,她应该怎么应对。回来后,又会与孩子们一起,对此次会面进行总结,讨论是否有说话欠妥之处。她常常告诫孩子们说:“说话一定要谨慎,当讲则讲,不该讲的话,一句也不能多说。”

对待孩子的学习,母亲从不搞疲劳战术。蔡元培所作的八股文有不对的地方,老师指出来后,让他冋家自己改,蔡元培坐在油灯下冥思苦想,也没想出改进办法,眼看时间越来越晚,人又犯困,更加写不出来了。

这时,母亲过来说,与其昏昏沉沉熬夜,不如早起来写,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催促他起床,这时由于头脑清醒,果然一挥而就。

蔡元培后来冋忆说:“我终身觉得熬夜不如起早,是被母亲养成的。”

因为父亲早亡,蔡元培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极深,有一次,母亲胃病发作,疼痛剧烈,服药也不见效果。

蔡元培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说,祖母曾大病一次,七叔父秘密割了一片臂肉混在药里,服下后,祖母的病就痊愈 了。于是他也把左臂上的肉割了一小片,放进药罐里,希望能治好母亲的病,但并没起到疗效,第二年,母亲去世了。

蔡元培悲痛欲绝,号啕大哭,为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他不顾家人劝阻,坚持睡草席、枕土块,以尽孝道,寄托哀思。

1940年,蔡元培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母亲对自己的教诲,他说:“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

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

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详细内容请听音频~~

明天播出——名人成长故事(十四):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我们的内容与昆明广播电视台FM100.8《亲亲宝贝》同步播出。更多精彩节目内容,您还可以关注新月亲亲宝贝微信小程序和网站(www.ynxinyue.com)。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