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高尔基经历的磨砺(高尔基成长故事高尔基:生活中的一切决定于自己)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燕在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翔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这是高尔基的一篇脍炙人口、激情洋溢的散文诗,它热情讴歌了象征时代精神的海燕形象。它顶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勇敢,它无畏!这就是海燕,这就是高尔基!

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城一个极其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高尔基3岁时,父亲染上霍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一个贪婪、残暴、自私的恶老头儿。两个舅舅经常为争夺家产而打架,并把高尔基视为眼中钉。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外婆真正疼爱高尔基。

后来,高尔基的母亲改嫁给一个贵族大学生,并把高尔基接去同住,又一场噩梦开始了。

继父对母亲的种种恶行深深刺伤了幼小的高尔基。高尔基只好又回到已经破产的外公家。

这期间,高尔基一边上学,一边捡破烂,勉强读完了二年级。

1878年秋天。

高尔基的母亲病逝。10岁的高尔基先后被送进当地一家鞋店和绘图师家当学徒,从此结束了本不该结束的“童年”,开始了独自谋生。对于一个10岁的儿童来说,独自谋生的艰辛和屈辱是不可言喻的。

高尔基不能忍受当学徒的屈辱生活,偷偷跑到伏尔加河的“善良号”轮船上当了洗碗工。从早上六点一直干到深夜,高尔基有洗不完的杯盘、碗碟和刀叉。尽管像服苦役般地日夜劳作,但被解雇的厄运依然不期而至地落在了他头上。

解雇理由却是无中生有:轮船餐厅的侍役偷茶具给乘客的事被栽赃给了高尔基。

这段洗碗工的生活就这样屈辱地结束了。但喜欢读书,也鼓励高尔基读书的厨师斯穆雷却深深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中。

1880年秋天。

高尔基又无奈地回到绘图师家,继续做枯燥而繁重的工作,并被禁止看书。他幸运地结识了喜欢读书的剪裁师的妻子和雍容华贵、像女王一样高尚美丽的玛尔格王后。

他们给高尔基提供了更多的书籍。高尔基第一次认识了司各特、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屠格涅夫、阿克萨科夫、索洛古勃、普希金、莱蒙托夫、贝朗瑞等大作家和诗人。

他们的书给高尔基展示了一个奇异美妙的新世界,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高尔基第一次读到玛尔格王后借给他的普希金诗集时,那种喜悦和兴奋溢于言表。他说:“我怀着渴望的心情,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在普希金的诗里,那种纯朴和音韵完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很像外婆讲的那些优美的童话……我心里反复吟诵这些奇妙的诗句……这使我感到幸福,使我的生活变得轻松而愉快。诗歌发出的振鸣如新生活的钟声。

但是院子里那些愚昧恶毒的人却把污言秽语泼向这两个女人,高尔基愤怒得几乎要向全世界呐喊:不许你们污蔑宛如天使般的剪裁师妻子和高贵美丽的尔格王后!

在高尔基苦闷压抑的这段打工生活中,正是这两个女人给高尔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书籍。

后来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光明和有意义。”从此,读书成了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终身的宝贵习惯。

书籍真是太神奇了,把高尔基沉闷屈辱的生活几乎变成了节日,而高尔基就是这节日里最幸福的人。

然而,生活再一次戏弄了他。一个士兵偷了钱,并嫁祸于高尔基,结果高尔基不但名誉被玷污,而且还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他离开了绘图师家,又在轮船上干起了洗碗工。深秋,轮船停航以后,高尔基进了一家圣像作坊当学徒。从1882年深秋干到1883年春天。这里的工作依然繁重而枯燥,沉闷而无聊,但高尔基还是千方百计找书看,并念书给工友们听。无论他做什么样的苦工,都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1884年初秋。

高尔基终于从一个弱小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16岁少年。他独立谋生已经六年了。六年的打工生涯,六年的屈辱生活,六年的勤奋读书,使高尔基“上大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基础。于是,他怀着进大学读书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前往喀山的道路。然后,愿望和现实相差太遥远了,他的大学梦落空了。

在喀山,贫民窟和码头是高尔基光顾的地方。为了不挨饿,他去码头当搬运工,在面包作坊当帮工。渐渐地,他的生活面扩大了,除了接触那里的工人、流浪汉和底层平民外,他还结识了一大批学生和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写道:“我常常感觉到,大学生们的谈话中表达出我内心的思索,所以我对这些人非常热情,就像一个被允诺获释的囚徒那样高兴。”

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开始阅读一些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著作,他读的第一本严肃的书是叔本华的《格言与箴言》。但要真正找到思想上的朋友和生活的方向,对于高尔基来说,是何其困难啊!

1887年2月。

高尔基的外婆去世了,这对于他是天大的打击。听到噩耗的当天夜里,他极度悲伤,他想呐喊,想告诉大家,他的外婆是一个多么热情而聪明的人,是一个多么善良而温厚的人,是一个多么会讲童话和诗歌的高手,她是所有人的母亲,是高尔基的保护神,她怎么可以死呢?!

在穷困、苦闷、绝望、无出路的纠结中,高尔基感到前途渺茫,生活无望,于是他想了结自己。他在集市上买了一支旧的左轮手枪,对着胸膛开了一枪,结果子弹打歪了,没有击中心脏,只打穿了一叶肺。

这时,罗马斯帮助了他。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他跟我倾心长谈,一直谈到半夜。看来,他是希望一下把我变成他那样的人。我第一次感觉到与人这样认真相处是那么好。自从我试图自杀之后,我对自己的看法一落千丈,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在人们面前犯有罪过,甚至没脸再活下去。想必罗马斯理解我的这种心情,于是他以仁爱的情怀向我敞开了他自己的生活大门,使我打起精神,振作起来。这是一个永志难忘的日子。”

罗马斯是被流放多年的民粹派革命家,在高尔基苦闷无助的日子里,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高尔基很大的帮助,不仅使高尔基驱散了精神上的苦闷,也使高尔基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读到了更多的有益的好书,多了解了民间的疾苦,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在他的影响下,高尔基参加了民粹派小组的活动和他一起到农村对农民做启蒙宣传工作。高尔基还认识到,必须使民众从浑浑的、铅样沉重的生活中觉醒,脱掉愚昧、残暴、自私和野蛮的恶习,俄国的生活才有希望,俄国的未来才有光明。

从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我们所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主人公悲惨的童年,受尽凌辱的谋生经历和求学的坎坷,也并不觉得主人公软弱可怜,一贫如洗。这一切恰恰折射出主人公天性中的正义感、善良、宽厚、顽强、坚忍和勤思敏学以及他那高贵而美好的心灵。

《在人间》第二章中,主人公与瘸腿姑娘柳德米拉像夫妻那样纯洁地过家家,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外婆常常夸我们俩的友谊。男孩跟女孩相好是件好事!只是不能胡闹……’外婆用简单明了的话给我们解释什么叫作‘胡闹’。她讲得很美,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所以我深深懂得了,花儿没有开是不能采的,否则就没有芳香,也不会结出果实。”所以,高尔基从不“胡闹”,看到别人“胡闹”,他极其厌恶,并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主人公博爱仁慈。他和外婆一起,踏着溶溶月色,把五戈比硬币悄悄放在比他们更穷苦的人家的窗台上。尽管继父深深伤害过他,但在继父临终前想见他一面时,他仍然前往医院,满足了继父的愿望。

主人公热爱大自然犹如热爱自由一样。他和外婆在森林里采蘑菇或捕鸟时,他的心欢喜得像鸟儿一样跃动。天还没有亮,他便来到了森林里,装好捕鸟工具,在林边躺下,等待天亮。“四周万籁俱寂,一切都在沉睡。透过灰蒙蒙的雾气,隐约显现出山脚下那片辽阔的土地……远方,在草地那边的森林后面,亮晃晃的太阳正在徐徐升起……喜洋洋的太阳渐渐升高,祝福着、温暖着这片赤裸而寒冷的大地……清澈明亮的天空,使大地显得辽阔无垠,一切都流向远方,流向蔚蓝色的大地尽头。”

“鸟儿们醒来了……一分钟之前还在煞有介事地沉思的森林,霎时间充满了各种鸟鸣,展现出一片大地上最纯洁的生物的繁忙景象……”

他哪里是在捕鸟,分明是一个小天使在与大自然对话。这就是心灵纯净的主人公眼中的大自然:壮美、神奇、诡异,带给他无限的想象和快乐。哪里看得出这是一个为生计所迫、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少年啊。

综观上述,我们从高尔基身上读出的不只是苦难与不幸,彷徨与绝望,还有他的坚强与自信,尊严与勇敢,正直与抗争,善良与博爱,勤思与敏学,心灵的纯净与智慧。

不是吗?高尔基不正像是矫健、高傲、勇敢的海燕吗?他不畏电闪雷鸣,不畏狂风暴雨,他坚信乌云终会散去,他将张开双臂迎接日出,拥抱阳光。是的,高尔基心中永远阳光灿烂:阳光化去了苦难与凌辱,带来了永恒的明天和希望。是的,高尔基就像海燕,最终飞出了俄国海域,飞向了全世界,而他依然矫健、高傲而勇敢。

三部曲所描写和表现的也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同时折射出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俄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铅样沉重的生活”,表现了关心俄国命运、探求革命真理的一代新人艰难曲折的成长道路。

——刘引梅 《在人间》序

《在人间》

[苏联] 高尔基

定价:58.00元

ISBN:978-7-5407-8678-6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二部。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在人间》是其中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少年时期的生活。母亲去世后,阿廖沙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日子,只能外出谋生。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船上的洗碗工,还在圣像作坊工作过,小小年纪历经磨难,见识了沙俄时期社会底层的众生相。所幸,主人公也遇到了一些善良的人,如玛尔格王后、斯穆雷。在他们的帮助下,阿廖沙大量地阅读书籍,开拓了视野,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于是他离开家乡,满怀希望地奔赴喀山。

编辑 | 李蕊、杜渝

校审 | 黄彦、黄雪媚

 | 张谦、李弘

漓江出版社

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奔流!

传播有知识的文学

有文化的文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在人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