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孔子的故事绘本(孔子的成长故事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

孔子出生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的中期,当时的生产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业也开始发达起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让社会的变革具有了一定的条件。社会的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而在这过程中起了推动作用的正是由没落的贵族和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们形成的“士”阶层,而孔子,正是“士”阶层的代表人物。

孔子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能够了解学习文化的需要,所以顺应了这样的需要开创私人讲学的先河,产生新的教育理念。不得不说孔子这样的做法是超前的,对以后的教育体制提供了引导与力量。众所周知,孔子不仅是教育家还是思想家,但孔子的抱负并不只在此。孔子年少有志,根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就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因为穷困生活与一番挫折的磨练让他更发愤了,在他年轻的时候逐渐成了一个博学多能的人,附近街道上的人曾说:“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这句话正是“博学而无所成名”的由来,指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我认为孔子在年幼和青年时期曾间接或直接受到三个人的影响与鼓舞。一个是季札,这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后来孔子对诗歌的批评借鉴过他的见解。鲁国的文化遗产和政治法律保存良好,当时在书上我批注了这句话:“孔子以后提供的政治建设蓝图应与之也有关联”。另一个与孔子思想中“仁”(仁就是爱人)有共鸣的子产,孔子称赞郑国的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即“惠人”。子产比较开明的思想影响到孔子以后的一些超前的见解。第三个对孔子有着直接影响的人便是有丰富阅历的老子,老子有些“出世”的思想对当时有些急躁的孔子正是一剂良药。孔子不仅学到了不少礼数等方面的东西,在践行时老子还送了孔子几句话。我总结了一下:“灵活贯通、不奢华纵欲、朴实诚恳”,这些思想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依旧在闪闪发光着。

中年时期的孔子,在经历了挫折与磨练,接触了先辈,从事了教育事业后,对从政依然期盼着。在三十五岁左右时选择齐国作为他一展才华的地点,可惜抱着像百里奚那样美好传说的期望跟社会的现实相比只是一场幻想罢了。而孔子讲究的礼数也与现实和潮流相冲突,当时的儒家思想与其格格不入,还受到了其他势力的阻碍。回国却因为政治混乱的局面得不到从政的机会,但他在学问上得到了进步,等待着再度从政的机会。四十多岁时孔子还是决定在教育事业上放下重心,期间他的平凡和温暖的志愿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给后人不少启示。

终于在孔子五十一岁时,在鲁国得到了有职有权的官位,由中都宰到司空再到司寇(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司空:春秋主司土木。司寇:管理刑事方面的首长。)在任司寇第二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举行了一次夹谷之会,书中描述的情景让我联想到蔺相如的典故,这次齐国退还了三个城池,这是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然后孔子开始实施自己的政治蓝图了,虽然在与贵族斗争中并不彻底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缓解了当时贵族与平民间激烈的矛盾。随着孔子的“礼法”与“道德思想”的渗入,巩固了当权者。他还曾主张在政治上对人民加以诱导,同时用礼数来约束。

齐国忌惮孔子在鲁国政治上取得的成绩,选择离间孔子与国君间的关系,主要也是与贵族势力的阻碍有关。在卫国反复遭到冷遇后,孔子仍然执迷着自己的志向,经过宋国后停留在陈国,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左右了,用他的话来说是“六十而耳顺”(阅历和磨练更多了)后来察觉到楚国的顽固贵族势力更大,于是放弃了前往。孔子在经过十四年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回国后孔子的政治言论和态度有了一定的不同,曾对季康子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你执政,难道还需要杀人么?你坚决往好处做,人民就可安居乐业。上边的人好比风,下边的人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会顺风倒的。)孔子的政治态度并不向以前那么热情了,他认为只要能发生政治影响这也是政治,于是更着力于文化的传承。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等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些人有前途但不能坚持,最终达不到目的。孔子还是希望着他的学生既勤奋学习又能做官出仕。孔子变得很谦虚与严肃了,后编写《春秋》,并靠着自己的艺术修养将诗歌音乐与教育联系起来,经过他的整理和保存《诗经》才广泛流传至今。孔子对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之前不仅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孔子,在晚年经过亲密弟子死亡后感到十分难受。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孔子生病后的一天,子贡听到孔子唱了一首歌: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像草木那样 枯了烂了!七日后,孔子结束了在人间酸甜苦辣的一生。

写到这里,竟感觉心情有点沉重,于是就此搁笔。

注:除了借鉴书上的一些事件和时间,文章中引用的原话和注释都是在图书馆查阅的。自己批注的一些话用在文中,若有不足,欢迎建议或批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