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家庭档案第3集(孩子的成长故事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我在岁月里 捡拾孩子的成长记忆)

时光荏苒,28年来,娄海燕梳理时间,编撰儿子的成长档案,用证件、票据、照片、书信等记录下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他是祖国“90”一代的孩子,家国前行的有力足音,伴随着他的成长。”

导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的家国巨变,留在了每一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照片、票据、家书、日记、证件……这些记录家庭点点滴滴的家庭档案,作为个体记忆的吉光片羽,记录下国家前行的有力足音,凝聚成一个时代的印记。 

在国庆节即将来临之际,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南京市妇联共同启动“与共和国同成长·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活动,通过走家入户,挖掘南京市民家庭档案背后的故事,分享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巨变和伟大成就,向共和国七十华诞献礼。

娄海燕收集整理的家庭档案(关鹿鸣/摄)

“我是怎么来的?”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回答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进入21世纪,在电话、手机普及后,又有了与时俱进的“充话费送的”。父母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逗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不过身为母亲,娄海燕没有这样的困扰。在面对儿子这样的提问时,她一边从容不迫地回答“你是妈妈生的宝贝”,一边拿出“如山铁证”,和他一起回忆其成长过程中的吉光片羽。

1991年,儿子出生了,娄海燕幸福地成了一名母亲。在她眼中,有关儿子的一切,都是那么珍贵。从那时起,她便开始收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物件,包括出生证、体检报告、学生证、成绩单、毕业证、学位证和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等,后来又分门别类,保存了下来。

儿子是90后,是在和平与幸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我记得他刚出生时,体重六斤一两,身长四十八厘米,多么小的一个的宝宝啊!我当时就想,我要给他全部的爱。”娄海燕笑着说。

娄海燕收集整理的家庭档案(关鹿鸣/摄)

当时,娄海燕和丈夫都在国企上班,属于双职工家庭,家庭条件尚可。但让她揪心的是,儿子小时候体弱,不到三岁,一本病历本就写满了。身为母亲,娄海燕在心疼的同时,也提醒自己要更加用心地照顾他。1997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娄海燕一个人独自带着儿子,恨不得给他双倍的关爱。

“我是中专学历,我读书的时候,就特别希望有人能够辅导我学习,但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给予不了太多的帮助。我不想在儿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留有同样的遗憾。”于是,娄海燕从小就辅导儿子学习,“在他上幼儿园时,我在家教他汉语拼音,等他稍大一些,能够分辨清楚拼音和英文了,我便在散步时,唱字母歌给他听。”

在娄海燕的档案中,有很多儿子的成绩表,表上的英语成绩一直很优秀,“记得儿子在刚开始学英语时,在家里背‘beautiful(美丽的)’这一单词,背了几遍都背不下来,便有些气馁。我英语也不好,但为了给孩子做表率,我假装自信满满,在听复读机读了几遍后,将单词背了出来。儿子见了很受鼓舞,在有了信心后,很快就掌握了这一个单词。”

慢慢地,儿子开始喜欢上了英语,“初中、高中他都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甚至在他高中时期,我的收藏中便增加了他通过成人考试的方式拿到的英语四六级证书。”娄海燕高兴地介绍道。

娄海燕收集整理的家庭档案(关鹿鸣/摄)

娄海燕儿子小学、初中和高中,读的都是企业的学校。“当时,他中考的分数能上南京中学‘四大名校’之一的南京一中,但我没舍得,我想,就让儿子在18岁之前待在我身边吧。”

后来,儿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学,毕业后又出国读书。母子见面的时间少了,但在一起时的记忆更加清晰了。

时光荏苒,28年来,娄海燕梳理时间,编撰儿子的成长档案,用证件、票据、照片、书信等记录下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他是祖国‘90’一代的孩子,家国前行的有力足音,伴随着他的成长。”(南京市档案馆 凤凰网江苏共同采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