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中美对话中国女翻译(中外名人成长故事视频中美交锋中的“国翻女神”爆火出圈!她的成长故事,才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标杆(含视频))

有面了!

2021年3月18-19日,中美在阿拉斯加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高层战略对话。

这次对话引起了全网关注,因为真的是全程高能。

除了两位外交官,有个飒气的中国女孩,也频频被推上热搜。她就是外交部翻译司的高级翻译——张京

学过翻译的都知道,外交部翻译官需要对各国时政非常了解,他们不仅要接收各种专业名词,还需要用非常精准的语言转述,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两国交涉中的误解和误判。国家间的对谈,容不得一丁点马虎,压力可见一斑。会谈中,面对美方代表的率先“发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也临场作出反应,严正阐明我方立场,整段发言长达16分钟。当发言结束,张京准备翻译时,杨洁篪直言:“It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这对翻译是个挑战).”她依旧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速记、速翻工作,言简意赅、用词精准地完成了任务↓↓↓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下能够速记速翻,临危不乱,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都堪称顶配。不少网友被张京的表现圈粉,表示“真是太优秀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张京这个专业的外交部高级翻译是如何炼成的01立志要当一名外交官和大多数处在迷茫期的学生不同,张京初中就立志,以后一定要当一名外交官张京从小就是学霸,高中顺利考入了杭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杭外”)。简单科普下杭外,它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非常难考不说,里边更是高手云集。但即便如此,张京的各科成绩仍保持在班级前五,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她也从未跌出过前二。

张京的父母非常重视对女儿的教育。他们发现,张京课余时间喜欢看美剧,还会模仿美剧里的人说英语,换作其他家长,可能会斥责孩子“不务正业”。相反,张京的父母却选择了带着孩子去国外旅游,增长见识。母的支持和鼓励下,张京主动找外教交流,也会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市里的英语演讲比赛。她热爱英语,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学习英语的机会。在高二拿到奖学金之后,张京想都没想,直接去英国游学了10天,当时的她,就已经能用流利的英语和英国人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了。张京高中时期的班主任这样评价她:“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张京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成为外交官,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当年,张京的高考分数已经过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换作其他人,肯定会不假思索地选择这两所国内顶尖的综合类大学。但张京没有 ,一旦心里有了目标,再高的荣耀对她来说都不过是外界的干扰。张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口性更强的——外交学院(以下简称“外院”)。外院是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也是中国外交人才的摇篮。高中班主任每每谈起张京与清北“失之交臂”的事,还是会觉得有些“屈才”。但是,张京如今做出的成绩,就是对“屈才”最有力的回应。02进入外交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张京是杭外第一个获得外交学院保送资格的女生。张京朝着“外交官”的梦想快马加鞭。在大学里,有了更多时间参加校内外活动,张京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参加了更多的英语能力竞赛,并先后在第十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上荣获冠军,在第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亚军。目标明确的张京,就连参加学习小组,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和思辨能力。她还会和同学们模拟在联合国记者会上代表国家进行发言,让大家随机提问,然后她来作答。张京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成为一名光荣的外交工作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京过硬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很快就引起了外交部的注意,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外交部就已经向她抛来了橄榄枝。2007年,张京如愿进入外交部,那年外交部对外招收200多名各类翻译,张京就是其中一位。这看似毫不费劲的一帆风顺背后,不知道是多少个日夜的埋头苦干。进入外交部对于张京来说,并不是梦想的终点,而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她深知,进入外交部和实现梦想之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进入外交部翻译室的张京,马不停蹄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雷打不动地进行着上午两个半小时的口译训练,一个小时新闻听力训练,听完一遍,就要立马把原版新闻全部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下午还有笔译、试译或者是新闻发布会观摩,以及一小时的新闻听力训练。晚上还会有3小时的“加餐”,和其他同事组成小组,翻译平时领导人的讲话。因为即便进了翻译室,还要经过近6年左右的培训,才有可能成为领导人的贴身翻译。压力大吗?非常大。但张京知道,自己以后会代表国家进行口译,必须精准不能出错,这种压力让她感觉艰辛,但也让她感到无比光荣。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不辜负“中国外交部”这五个响亮的大字。03培养孩子的目标感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意的,要想成功必须要付诸努力。而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学霸似乎都拥有一个共同特质——目标感。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长期跟踪调研,他们调研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出生都差不多的人。25年后,他们发现:

3%有目标的人,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规划,朝目标不断努力,都成了各领域的成功人士。

70%有短期目标的人,大部分人成了社会中产。

60%目标比较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了社会的中下层,过着稳定的生活。

而27%没有目标的人,成为了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生活不如意,总是抱怨社会。

正如康德所说:没有目标而生活的人,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的船。可是在他们迷茫的时候,那些有目标的人,已逐步开始慢慢实现自己的目标了,人生的差距最终就这样一点点被拉开。我们都知道树立远大理想,是孩子成就美好人生的关键,但是很多孩子总会“半途而废”。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在孩子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半途”附近最为脆弱。这个时期,常常会由于孩子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产生对目标行为的负面影响,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半途效应”。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个“半途效应”呢?一是应该拥有正确的动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再一次成了万众瞩目的科学家。钟南山是怎样炼成的?原因可能很多,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他想“为世界留下点什么”。那是他上高中的时候,父亲钟世藩很正式地对他说:“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这个具有最大的意义。”这句话是钟世藩先生一生的追求,也成了钟南山院士一生的追求。带着这样的追求,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后来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屡立战功。二是应该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孩子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他变得越来越强而有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毅力的过程。比如孩子总爱睡懒觉,那就应该每天做到“一睁眼就起床”,久而久之,孩子的意志力就培养起来了。三是应该适时进行激励。在孩子处于“半途”的时候,家长给予他适当的表扬、鼓励,哪怕是我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可能帮孩子度过“半途”脆弱区。在孩子达成一个目标之后,一定要郑重其事地赞赏孩子,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强化进一步挑战自己的信心。四是注重榜样的力量。家长不妨把某个人作为孩子的模仿的对象,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能激发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作为榜样的这个人可以是中外名人,可以是孩子的同龄人,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只要他们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和价值,都可以称为激发孩子的“动力源”。  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设立了目标,一定要帮助他坚持下去,千万不要“半途而废”。

今日互动

#孩子的目标培养,你有什么小妙招?#

评论区告诉我~

END

监 制  侯 岩

策 划  吕 萌

审 校  史周攀

本期责编  哈妮

来源 | 综合改编自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红星新闻、闲时花开等版权声明 | 本号转载的稿件贵在分享,版权(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稿费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如需转载本号原创内容,须经本号或相关权利人明确授权,否则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

因微信公众号改版,为防止错过小学生学习报的推送

【星标】或文末点【分享】【赞【在看如何设为星标? 点击公众号名称“小学生学习报”再点右上角的“...”,点“设为星标”就可以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