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郎朗钢琴演奏视频(朗朗成长故事钢琴故事 | 神童郎朗荣光背后的酸楚)

说起钢琴人物,在我国,你可能会想起郎朗、李云迪,因为他们是成功了的。然而被外媒评为“世界十大钢琴家”,中国只有郎朗入榜了

5岁时,郎朗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之后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深造,使得自己的钢琴道路走的更远。郎朗是极少数钢琴家能在贝一第一乐章右手用八度滑音glissando完成的,并且还被美国评为“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之一,在全球都享有知名度。

然而与郎朗名气相当的还有郎朗如何在父亲严苛教导下成为国际钢琴大师的故事也随之家喻户晓。

而在他远离故乡、在北京和国外求学的漫长岁月中,有一位女性的心痛、隐忍、酸楚和坚强鲜为人知,却不可忽视—— 她就是郎朗的母亲。

在长达8年的时光里,母亲与丈夫、儿子分居两地,孤守沈阳,为郎朗的成长提供必需的经济保障,父母亲的双重角色是郎朗沉重幽暗的童年岁月中一抹珍贵的阳光和亮色

北上学琴父亲一路相随

1992年,郎朗9岁,父亲决心辞职带着郎朗去北京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他辞去了职务,带着郎朗开始“北漂”生活。因为辞职,没有了收入,所有的开销都靠在沈阳工作的母亲提供,经济上的拮据可想而知。

初到北京,父子俩只能拣房租便宜的地方住,安顿下来后,郎朗又开始了练习钢琴

一开始,郎朗每天练到晚上八点,后来在父亲的督促下,练到八、九点。然后是十一点。房间隔音差,郎朗练琴的声音影响到周围邻居休息,为此还多次发生口角,最后父子俩只好挑人家上班的时间练。

虽然生活窘迫,但父亲还是在中央音乐学院为儿子找了最好的音乐老师。每天,父亲照样蹬着自行车带郎朗去上课。在老师的指导和父亲的监督下,10岁的小郎朗每天在钢琴上弹奏十二三个小时。

有一段时间,郎朗的钢琴弹奏总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在一天的钢琴课上,老师当着父亲和孩子的面说:“连莫扎特的‘尾巴’你都不明白?……你的脑子就是白开水。”最后,老师决定不再教郎朗了。父亲听了后,顿时感到十分无助。

第二天早晨,父亲提前一个小时叫醒了郎朗。他说:“我想要你每天上学前多练1小时的琴,每天放学后再多练1小时,你三点回家后,一直要练到六点。”郎朗觉得那毫无意义。没有了老师,练琴是为了谁呢,但父亲此刻的心境是容不得郎朗有任何疑问的,在他的眼睛里有一份以前没有见到过的执着

一天学校为迎国庆排练文艺节目,郎朗担任钢琴伴奏,耽误了两小时的练琴时间,家中的父亲急得有些坐立不安,不时地从11楼的窗前往下张望。当郎朗回到家时,却遭到父亲的一顿胖揍,情急之中,父亲拿出一包药大声对儿子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要么吃下这药,要么从这11楼跳下去,你去死吧,我没有脸回沈阳。

一向温顺的小郎朗却回答了他一句“我没有错”郎朗沉思地说:“那是印象中爸爸第一次打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那么大的气。现在想想,他是为我好,激励我向前,只有大人和孩子朝一个地方使劲才能迈向成功。”

父亲深知郎朗除了有一双敏锐的耳朵,宽大的手掌,修长的手指以及与生俱来的节奏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精神——竞争的精神。

只要不断激励他学,他会学得更刻苦,学得更久。通过刻苦练习,郎朗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反抗权威赴美求学

有了优越的学琴环境,再加上父亲的严厉督促,郎朗的学习更加顽强和刻苦,在室内温度高达40度的情况下,他仍光着身子,挥汗如雨地练琴,为的是参加国际钢琴比赛。

在预选赛上,郎朗的琴艺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但由于年龄小而失去了参赛机会。此时的父亲忍不下这口气。他认为这是儿子难得的锻炼机会,绝不能失去。他决定自费赴德国参赛。于是,他回到沈阳到处筹钱。

终于和郎朗乘上飞往德国的飞机。到了德国,父亲一心扑在了赛事上,他细心地观摩每一个参赛选手,认真分析,悉心推敲,与郎朗一起讨论演奏的每一个细节,为儿子的参赛做了严密细致的准备。参赛那天,11岁的郎朗发挥出色,引起了全场轰动。郎朗得了第一名。

回国后,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期末考试,郎朗精心准备了曲目。既然在国外得到承认,在国内他也要创造辉煌。他暗暗把这股劲儿用到了这次期末考试上。

郎朗那天弹奏的曲子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轻盈》,两首曲子既是对于技巧的检验也是对于音乐的测试。在郎朗这个年龄段能够熟练演奏这两个曲子是很不容易的。

应该说,郎朗那天发挥得非常好,很令父亲满意。但是,他并没有听到期待的掌声。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考试结果与所期望的大相径庭。老师以“怕郎朗骄傲”为理由,将他评为第三名。

回到家后,郎朗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第二天到学校理论。却没有改变事情的结果。最终,父亲认为儿子没有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必要了,坚决让其退学。“那时快读高中了,退学后也很茫然,是爸爸的坚定与鼓励给了我足够的信心,为我的音乐道路铺上了牢固的基石。”郎朗沉思地说。

1997年,父亲跟随郎朗一同来到美国,郎朗获得美国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优厚的奖学金,跟随学院院长、著名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学习。

在美国郎朗的琴艺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出色的琴艺使郎朗获得众多音乐界人士的青睐和好评。短短3个月之后,郎朗就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上职业演奏家之路。

1998年,他与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他个人的美国首场音乐会。就像很多电影或者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1999年8月,郎朗抓住了一次戏剧性的重要机会。在拉维尼亚音乐节上,独奏钢琴家安德烈·瓦兹突然生病,郎朗顶替他登场,与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棒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17岁的中国少年的手指下,竟能流淌出那样富于想像力的激情。全场观众的起立欢呼,芝加哥评论界的溢美之词使郎朗在美国一举成名,他在大洋彼岸掀起一阵“郎朗旋风”。他与美国顶级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合作大获成功,著名唱片厂牌泰拉克为其出版了个人专辑。在美国唱片排行榜上,郎朗录制的CD排名第4位。

他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竟能拿下30首协奏曲。特别令人惊叹的是,郎朗仅用一个礼拜,居然弹下来了6首协奏曲,院长格拉夫曼惊呼郎朗创造了奇迹。

郎朗成功了,得到了西方主流音乐界的认可。父亲以自己这种非文明、甚至是非文化的大智大勇向命运一次次宣战,给郎朗开辟出一条最有效的、最快捷的成功之路。

单色的世界

郎朗成名后,他的母亲作为最贴心、最尽职的助手,与他一起飞越全球。只要有可能,父亲还会陪他一起接受采访。

台湾钢琴家陈宏宽认为,郎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对他的过度保护。显然,郎朗是成功的。尽管尤勇大叔说,看到他闭上眼睛,他就起鸡皮疙瘩,那是因为沉浸于音乐之中

郎朗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表现惊人的坦率。他直言自己无法像有些钢琴大师那样保持神秘。“没人看到我,那怎么行?”如果真要选择在家里弹琴,他希望是“有很多摄像头对准我,通过互联网,我的演奏就能被全世界听见、看到,我还能收到出场费……”

他的成长经历被无数琴童和家长视为金科玉律。可以想见,世界上不会再多出一个郎朗,而会出现无数个需要付出的父母与孩童,在没有风景的成功路上郁郁独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