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草房子》桑桑的故事主要内容(桑桑的成长故事一起读懂《草房子》丨桑桑:笑与泪,苦难与成长)

一起读懂《草房子》

“无边的金色草地上,有几座草房子。在夕阳的照射下,它们与草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在《草房子》里,曹文轩教授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纯净、浪漫的乡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住着一群平凡人,却演绎出了一段折射出人性光辉的故事。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桑桑,我们在他的经历中真切地体会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他给我们展示了特殊年代富有特殊风情的人生画卷。《草房子》也可以看做是桑桑的少年成长史,今天,“一起读懂《草房子》”系列的开篇,让我们走进桑桑的世界......

苦难也是一种美

世上万物皆美,“苦难要写,但要以一种优美的方式。”这是曹文轩教授创作《草房子》的心态。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期,是中国五六十年代,那时正是全国最贫困的时候。曹老师笔下的桑桑,穿梭于油麻地的每个角落,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内心却永远充满朝气,见证、参与着故事的发生。

然而,生活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最大的苦难。在小说的最后,作者把最大的苦难给了桑桑:意外患上了绝症——鼠疮。病中的他更加敏感,病魔将他慢慢折磨得骨瘦如柴,长大的憧憬成了他心酸的奢望。此刻,温幼菊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父母同学的鼓励,成了桑桑摆脱苦难的良方。一个孩童的病痛尽显生命无常,人性中善良的因子却在一个孩童的苦难人生中绽开了新生之花。桑桑的痊愈是人性推动下,在苦难中涅槃的仪式。

桑桑是曹文轩教授苦难美的化身,也是他本人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他曾说过:“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他回忆到,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顿干饭、一碗红烧肉可以吃。可当他离开那儿,却发现“过去的一切一切是那么宝贵,原来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文学世界里去的”。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不论是从孩童时代还是成年时代,有些孤独和苦难总会时时存在,我们都会面临收获与失去,不同的是有的人可以留下回眸一笑的温暖,而有的人选择决绝的告别。愿我们在面临苦难的时候,也能保持桑桑那般的从容姿态和纯真天性,熬过所有的苦,为幸福铺垫。

我们都曾是“桑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草房子,每个人也都曾是桑桑。”桑桑是曹文轩教授童年的化身,是那个时代儿童的缩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矛盾”的性格特征:天真的深刻、幼稚的成熟、善良的诡计和淳朴的聪明。读他的故事,我们总是会想到童年时候的自己。

桑桑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顽皮,天真好奇:“当秃鹤抢了他的风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时,他便开始想办法戏弄秃鹤,与别人一起将秃鹤的帽子抢走;为了能够养心爱的鸽子,他把家里的锅砸了卖钱去买鸽子,还把碗柜改造成鸽子的“高级别墅”;看到冰棒为何在棉絮包裹下不会融化,居然大热天穿上棉衣棉裤在校园里跑…″

这是属于一个孩子的“异想天开”:喜欢的事情就去做,不顾大人的斥责和打骂;好奇的事情就想去一探究竟,哪怕是在别人眼中这是怪异的......桑桑的故事里,充满了童趣的天真,相信小时候的我们,也一定做过那些“傻事”。

而桑桑也是善良、正义的:当他看到刘一水等人欺负纸月时,他非常勇敢地去解救纸月;杜小康家落败后,桑桑仍然让把他当做好朋友;没人敢靠近细马,桑桑却愿意与他为伴;人们抵触秦大奶奶,他却和秦大奶奶相处的很好......这时候的桑桑,只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乡村孩子。

作家张美妮曾说过:“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桑桑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感动了明天的读者。我们从他身上懂得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了无论社会环境如何,保持纯真本性是最重要的。

Summary

桑桑,一个精灵似的人物形象,活生生的立于现实生活中。透示了永恒的童年情怀,是生活之爱、人类之爱的结合,是人生情怀与理想情怀的结合,这种结合如太阳一样,温暖人心。

面对人生的阴影,我们的焦虑也掺进了向光向暖的期望,它感动的是今天的孩子,也会感动今天的成人,并将这份感动延续下去。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