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奥巴马的传奇人生(奥巴马成长故事重温奥巴马的成长历程—民族大熔炉里走出的政治精英)

白宫草坪上奔跑的奥巴马

从巴拉克.奥巴马2017年1月份卸任美国总统开始,时间已过了三年多。

推特上,他有1.1亿的粉丝,许多美国人依然称呼他为奥巴马总统,一条条的留言,多的都是“I miss you President Obama”;ins上,他有2700多万的粉丝,每条状态下面,都有许多人在赞美并怀念这位明星总统。

他的粉丝数远超现任总统特朗普,难怪特朗普还眼红并经常出言讽刺这个他觉得早该闭嘴的“前任”。

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在阅读他1995年出版的著作《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奥巴马以口才出众著称,2008年,芝加哥格兰特公园,“Yes we can”的呼声响彻寰宇,电视镜头前头的奥巴马意气风发,以一篇胜选演说开始了他留给全世界人民的第一印象。

尽管经常被讽刺为“提词器总统”,但是从这本他成名前就写下的著作来看,他的文笔和口才是不容置疑的。全书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流畅、用语考究、穿插着的回忆和感悟衔接的完美自然,确实是一本可读性颇强的政治回忆录。

奥巴马在任时的功与过,除了美国人自己,我们作为旁观者是无法切身体会的。但是,通过研究他的成长历程,我们也许能从他的身上找出一个少数族裔是怎样实现他的美国梦的。

教育改变命运

相比起其他身世显赫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出身只能说是普普通通。

小奥巴马和母亲

奥巴马和外祖父、外祖母

他的父亲是一名来自肯尼亚的黑人留学生,母亲出身于美国南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长期供职于美国驻东南亚国家地区使领馆。外祖父是一名服役于太平洋战争中的二战老兵,外祖母则是夏威夷一家银行的女性高管。

奥巴马的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后来母亲改嫁给一个印尼商人,并带着年幼的奥巴马一起到印尼雅加达生活。在雅加达,大部分的本地有钱人和外国人子女都选择就读国际学校,因为那里能提供良好的英文教育。

但是因为奥巴马继父一家并不富裕,只能就读雅加达的宗教小学。奥巴马的母亲并没有跟现实环境妥协,她在印尼学校教育之外,还教导奥巴马相应的美国课程。

每个星期的周一到周五,奥巴马早晨四点钟就得起床吃早餐,然后学三个小时的英文课,学完后母亲上班,他去上学。那时候,奥巴马才6岁,这样的程度的学习,他坚持了四年之久。

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是缺位的,幸运的是,他有着伟大的母亲和无私深爱着他的外祖父母。

四年后,靠着外祖父的关系,奥巴马被送回夏威夷,就读当地最好的中学——普纳后私立中学。在那里,他接受了纯正的美国教育,从5年级一直读到12年级。

高中毕业后,奥巴马进入了洛杉矶西方学院求学,这是美国有名的社区大学。社区大学是美国普及大学教育的重要措施,对于许多美国家庭而言,社区大学的入学门槛相对容易、学费低廉,而且不少还和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有着学生交流的合作。

正是借着这一踏板,奥巴马在西方学院就读两年后,顺利转学至美国著名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主修政治学,重点研究国际关系,并于1983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大学时候的奥巴马

这时候,奥巴马已经可以说是妥妥的中产阶级了。可是想跻身主流社会的精英,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士文凭远远不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5年后,奥巴马进入了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法学院,主修法律。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奥巴马大放光彩,先是获选为《哈佛法律评论》的首位非洲裔美国人主席,然后还获得了哈佛“极优等”(拉丁文的学位荣誉)法律博士学位。

法律是美国精英辈出的专业,哈佛又是世界最好的大学。

读最好大学的最好专业,奥巴马的精英之路才终于开启。

无根之人就如风中稻草

在印尼读小学的时候,因为印尼的多元化背景,且学校里亚洲人居多、奥巴马又是外国学生,因此在学校里他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歧视,尽管他是里面为数不多的黑人。

等到回夏威夷读中学的时候,奥巴马开始切身感受到自己肤色与白人同学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差异。

学校里,不时会有人叫奥巴马“黑鬼”,刚开始,他感到难过、不适应,后来则是用拳头抗争;他外祖父母所住小区的白人女邻居,甚至被他吓到,以为被跟踪,只因为他是一个黑人;普纳后中学篮球队的助理教练,因为输给黑人球员而说出了“不该输给一群黑人”时,让奥巴马异常的愤怒……

奥巴马为此专门结交和他肤色一样的黑人同学,他渴望身份上的认同。高中的最后几年,因为对自己种族背景的迷茫和自卑,奥巴马开始自暴自弃,抽烟、酗酒,翘课泡妞,甚至吸食大麻和海洛因,成了不折不扣的“叛逆问题少年”。

但让人庆幸,奥巴马迷途知返,没有像他同时代的很多黑人青年一样沉沦。

因为母亲的劝诫和开导,她点出了奥巴马心里的“内疚”;因为奥巴马外祖父的挚友——著名黑人诗人、左翼社会活动家弗兰克的点醒,告诫他应该去上大学,但要“睁大眼睛、保持清醒”;还有因为他自身所受教育的影响。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奥巴马到了芝加哥,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致力于为贫苦的黑人群里改善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唤醒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007年8月,奥巴马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演讲

这段经历,让奥巴马深入了解并看清了美国社会中种族问题的严重性。那时候的芝加哥已经是一个产业衰败的城市,市区是大部分是黑人的居住区,富有的白人则都搬到郊区居住。

他接触到了芝加哥底层的黑人居民,看到了黑人和白人之间严重的隔阂和猜忌,黑人社区的贫穷和潦倒。许多黑人女性离婚带着小孩独自生活;枪支、毒品泛滥、教育资源匮乏,黑人小孩犯罪率居高不下。

寻根,重新出发

奥巴马在发表演说

当时,奥巴马认为,美国黑人的现状,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自身历史的断层。

美国大部分学校教授的历史,其实是白人移民的历史。“五月花号”运载着的第一批清教徒是白人,独立战争的参与者也是白人。美国的白人移民可以很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历史,知道“我是谁”。

可黑人不一样,他们的历史是跟着贩奴船从非洲西海岸启航,一路上,多少人葬身于大西洋;到北美后,面对的是种植园里的鞭打和子弹;满满的都是血泪。

因此,很多黑人基督教会,除了教授黑人居民文化课程外,还教非洲历史,希望他们能明白自己的“根”。

从小在印尼时,奥巴马的母亲会给他带有关美国民权运动的书籍、一些黑人歌唱家的作品、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告诉他作为黑人的命运和责任。

中学时,因为对自身种族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奥巴马背着外祖父母、偷偷地大量阅读美国黑人作家——如马尔科姆、鲍德温等作家的著作,希望能从书中寻找答案。到芝加哥工作的两年多时间,奥巴马寻根的冲动与日俱增。他辞去工作,在入读哈佛之前,前往父亲的出生地肯尼亚。

奥巴马帮非洲的祖母扛东西

奥巴马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游历了肯尼亚的许多地方。白人殖民者已经给这个国家打上了无法洗去的印记,非洲人民喝茶、咖啡、饮酒,吃面包、西餐,使用西方的生活工具,在本国学习成绩出众的则可以入读西方的大学。可是思想却没有跟上现代的生活节奏。

肯尼亚独立后腐败严重,占据社会上层的还是肤色白皙的外国人,普通黑人依然生活依然贫困,只惦记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并且不知道自身贫困的根源在哪里。

奥巴马发现,肯尼亚不是他梦想中的故乡,他的父亲也不是他心中所以为的形象。

正如beyond《光辉岁月》里面所唱的“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肯尼亚之旅后,奥巴马开始投入到了为黑人种族争取与生俱来的权利的奋斗中,因为那是“我的问题也是我们兄弟的问题”。

他的成功可以复制

奥巴马的成功有他的独特性,多元文化背景、受到过世界顶级的教育、良好的外在形象,又正好迎合当前对少数族裔、女性、弱势群体、LGBT权利关注的政治趋势。

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一个自带偶像光环的明星总统。

微信公众号(ID: 格DAO),记录我们在这个时代的一些想法和生活经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