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关于我成长的故事的,作文,400字(巴金的成长故事我的成长故事||当我追求成长时)

景月莹老师说:

我发现,当我渴望成长时,我开始从漫无目的读书变成精读教育专著。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所遇到,皆是良师。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的课堂是和学生站在一起,心灵共颤、情感共鸣。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的性格变得温和而坚定。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的所作所思,都是教育故事的记录。

在南阳十万教师大比武活动中,淅川县第一初级中学景月莹老师是如何脱颖而出,获得优异成绩的?

     本平台今天推荐景月莹老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当我追求成长时》。欢迎阅读品鉴,欢迎投稿,讲述你的成长故事。

当我追求成长时

我是幸运的。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做语文老师,长大后竟然梦想成真。

上好自己的语文课,让孩子爱上语文课,真切地感受生命的力量和精神的成长,是我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和梦想。

回想参加工作的前十年,我是懵懵懂懂地教书。也许是因为一直爱读书,文学润物无声的力量,把我读成一个充满爱心和温润情怀的善良的人。然后就全凭着自己对工作的一腔热情和初生牛犊的勇气,注重传授教参上的内容,以为把知识点讲到了,学生笔记做得好就是“教”好了;听老教师的课,模仿着他们的教学过程亦步亦趋,就觉得自己是合格的老师了。

2011年秋天,想参加县里的优质课比赛却不知如何入手的我,第一次到网上寻找名师教案和视频学习。我看到似乎不起眼的一首词,一首小诗,老师竟然设计出那么多亮点;我感觉平平常常的课文,老师却是读出千种情味、万种韵味;他们丰富的课堂活动环环相扣:声情并茂的朗读,循循善诱的启发,适时的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我听得如痴如醉,是惊讶,是羡慕,是崇敬!原来美的课堂能让人这样陶醉这样幸福!想想自己乏善可陈的课,我简直无地自容。课堂设计无亮点,语言沾泥带水,学法指导不到位,练习没有针对重难点......我第一次认识到糟糕的课堂会误人子弟,更会让老师失去价值感。

认识到这一点,我又拿起课本,反复读课文,根据单元提示找出训练重难点,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案。同时,找来名师的上课视频反复学习,了解他们不同的上课风格,追溯他们不同的教学主张。我喜欢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我欣赏余映潮老师循循善诱的朴实教学方法……但最能叩动我心弦的是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课。她的课堂是那样灵动,是那样朝气蓬勃,那是让人着迷的课堂艺术啊!

王君老师是设计朗读活动的高手,她的课例几乎都是用朗读的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有效对话。比如在品读柳宗元的作品时,她设计了《这么不爽的人生,我们感不感悟》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活动中品析;在品读刘禹锡的作品时,她又设计了《这么爽的人生,你敢不敢要》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思辨。我感受到了王君老师深厚的人文素养、浓郁的人生情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敢于创新的艺术热情和高度。这就是我心目中语文教师的模样!

他们怎么能设计出这样的好课?他们为什么可以独辟蹊径找出与众不同的切入点?他们的课又是怎么引起学生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碰撞?我徜徉于书中寻找答案。在学校图书室里,吸引我的是《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两本语文专业杂志。它们不仅有名师课例和设计过程,而且《语文教学通讯》每期都有封面人物故事,用名家自身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专家型老师是怎么炼成的。就这样,在文字里,我接触到一位又一位名师和专家,感受好课的艺术魅力,分析名师的课堂艺术,剖析他们的成长过程和教学思想。

这一读,就是十多年;这一写,就是厚厚的几大本。

阅读经典,亲近大师,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更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成长方法。语文名师专家,带动着我尽快成为有理论、有实践、会教学、也会教研的成长型教师。

我发现,当我渴望成长时,我开始从漫无目的读书变成精读教育专著。

2016年,我开始积极参与县里市里的赛课活动。教研室麻清珍主任听了我的课,了解了我的思路后,她一句话点醒了我:杂志拓宽了你的眼界后,如果需要再提高,就不能满足于点点滴滴的教学艺术,你需要了解中国各家语文流派的来历和特点,必须深入研读系统的教学理论专著,才能知其源头和本质,才有机会打造出富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我的心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更加明确。《致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从教走向学》……近百本厚厚的理论书籍站在我的书架上,像雄壮的士兵,守护我成长的梦。

2020年,我有幸加入中原名师蔡水英老师的名师工作室。蔡水英老师已经是正高级老师,可她还是那样热情地对待工作,热心而严谨地教会我们怎样提高认知,怎么养成做科研的习惯。工作室每月探讨一个主题,对新课标变化的研究和应用,对核心素养、大情境、语文学习任务群等关键词的研究等,使我对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蔡老师为鼓励我做课题,还送给我王荣生教授的整个系列的书。我孜孜不倦地读,从国家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培训读起,一直读到怎样做课题、怎样坚持写教育叙事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读得热血沸腾,成长的路径更加清晰。

2021年,淅川县一初中也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邓贵峰校长、何飞校长亲自督导、全力支持优秀教师研读教育专著,实践新课程,并形成书面案例。在学校名师工作室里,我们一起,从阅读开始,在课堂落实;学会一种风格,成就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一节好课。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教育案例、班级小故事、教研记录、听评课感想……都成了我们教研的主题,并且形成文字篇章。慢慢地,我总结出自己的课堂之所以吸引学生,是用一个个故事串起来的,我想起柏拉图的话:谁会讲故事,谁就会拥有整个世界。怎样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形成故事课堂的特色,打造自己的语文特色呢?虽然不够成熟,但可以尝试、记录和改进啊!我坚信:所有观察过的、体验过的又触动过我的小事件,形成文字,就可以分享教育的温暖与力量;汇集起来,就是千万个教师、千万个家庭思考的主题和进步的缩影。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所遇到,皆是良师。

收到这次大比武活动的通知,我对同课异构的比赛还是缺少底气,总觉得难以拿出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又独特的设计。迷茫的时候,麻老师鼓励我:“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就是一节好课。”我按照这个标准,开始踏实备课。一直把这篇课文读了六十多遍,才在泪眼朦胧中感受痛彻心扉的爱的伟大和遗憾。我有了点儿思路,决定就从朗读入手。

在准备赛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无法体会作者双腿瘫痪后极度悲伤的状态,也感知不到母亲的爱是多么深沉,不知道母亲的离世对当时已陷入绝望的作者意味着什么。对于经历尚浅的他们,这种平静叙述中的感人力量,是不易理解的。所以连朗读也无法达到动人的标准。对于“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活儿……”这段话,孩子们不知道怎么体会太痛苦的那种心境。什么是捶,什么是喊;母亲连续的“扑”和“抓”的动作,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必须是这样。我想起王君老师在讲授《老王》时,仅让学生抓住文中出现多次的“只”字,体会每处“只”字所表达的情感。从小处着手,抓起全篇的枝干。于是我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找到多次出现的两个词语:“悄悄”和“好好儿活”去支起体会母亲的爱和儿子的觉醒的活动。然后模拟去做捶打、喊、扑、抓的动作,让他们入情入境地体会到,只有最狠命地打才叫捶,只有怎样的心碎绝望才是喊。再把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这种速度又快、力气又大的动作在分角色朗读时表现出来,母亲对儿子有轻生念头时内心的那种恐慌,对孩子深深的爱才直观地表现出来。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样残酷的没有告别的生离死别,孩子们没有体会过,我就加一个想象:“母亲再也没回来。她再也不能回来给我们做什么了?”联系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们打开话匣子:母亲再也不能回来给我做饭了;母亲再也不会陪我去看花了。母亲再也不会像保护神一样关注我爱我了……在同学们含着热泪体会史铁生告别母亲的痛苦时,我适时推出“现场连线”活动,向自己的妈妈说说心里话。再次把课堂推向一个感情共鸣的小高潮。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的课堂是和学生站在一起,心灵共颤、情感共鸣。

实践证明,只要从育人的角度解释语文,建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一切就会出现新气象。语文教学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从书和人这两个具有原点意义的载体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上好一节课,不只是一篇文章的事,而是语文老师知识、阅历和世界观的全面体现。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一个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课堂史。我还认为,想要做优秀教师,好的性格很重要。温和、乐观,热情、勇敢,坚持不放弃、热爱生活、心中有大爱……这些应是我们为人师表必备的品质。每天从早到晚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注视着我们,期待我们能给他们做好榜样。我希望我带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子,我就得是什么样子的老师。我期待我是他们心中美好而理想的成人的样子,优雅大方,智慧诗意,我自己就必须先是这样。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问题,需要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并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这样语文课堂也可以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在语文的课堂上,我寻找着语文的诗意与远方,用爱、用美去呵护孩子的青春,去润泽激荡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我用阅读推进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让作者、教者、学生三位一体的碰撞与交融。在阅读过程中结伴而行,相互提携。我慢慢完善着自己美的课堂语言:讲述时行云流水,提问时准确到位,启发时生动形象,过渡时圆润自如,总结时简洁凝练。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的性格变得温和而坚定。

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读懂那些文字背后的伟大灵魂,读懂他们对人间的爱和心痛,以及对苍生命运的深深悲悯。在这种情感体验中,我转变了教学观,变教书为育人,用生活之水灌教学之源。转变课堂观,变求知为学法,点星星之火,造燎原之势。我希望自己以灵活多变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儒雅文明的风度来吸引并影响学生。阅读教学不能只在技巧上下工夫、在结构上动脑筋,更应该在文本解读上细琢磨、深钻研。我相信,只要有追求,就会有突围。追求语文教学理想,突破自己,就是最成功的突围。

我欣赏巴金的观点:我写作,是为了给予这个世界温暖与美好。我坚持美的语文,把文字或内容改编成一首一首小诗;坚持故事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幸福的精神家园,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勇敢地拿起笔,去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让每个孩子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我发现,当我追求成长时,我的所作所思,都是教育故事的记录。

教育家魏书生说:“写文章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不写文章一定不能成为教育家。”读书和实践,在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后,就是用心积淀和分享。因为我要想做一个不只会教书而是不停思考的教师,因为思考产生教育的创造价值和艺术价值。永远保持求知者的姿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每个老师走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人生经历,皆是财富。一路走来,经历过迷茫和曲折,也收获了喜悦和芬芳。我相信:书香不断的地方,就是智慧不断的地方。

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当我追求成长时,我就会唤醒自己生命内在的所有力量。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之美,感受到课堂之趣,我愿意付出全部的热爱,不断去追寻大师们的脚步,在语文的天地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理想之路!

者简介:

     景月莹,淅川县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阳市骨干教师、南阳市作文指导优秀教师、淅川县优秀教师。多次获得市县语文课竞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文数十篇。奋进在语文教育战线,努力打造故事课堂、创造更美语文课,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往期回顾

01

我的成长故事||忆过往葱翠,愿未来可期

02

我的成长故事||课堂因高效而精彩

03

我的成长故事||我,愿做一棵树

文章:景月莹

编校:麻清珍

图片:景月莹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