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的教育经历(董卿的成长故事董卿走红后给家长的启示)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董卿凭借身后的文学底蕴、大气端庄的主持风格,赢得一众粉丝、嘉宾的热赞,担得起“卿国卿城”之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美人,看看她的成长故事,学学董卿父亲的“虎爸”教育之法~董卿的父亲曾是个贫穷的农村娃,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负担大学新闻系,改写了一生的命运。

所以他对女儿也怀着同样的期望,从小就对他施展“魔鬼教育法”。卿自小虽是独生女,却从未享受作为女儿该有的宠溺。父亲不许她照镜子,甚至讥讽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点书”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董卿个子还没有洗碗池高,爸爸就让她站在小板凳上洗碗,还让她学做拖地等家务。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提前跟朋友打好招呼,让董卿去免费打工,不收工钱的“勤工俭学”,繁重的劳动让董卿委屈的直哭,父亲只是在一旁默默看着,
摸摸她的头,告诉她:要坚持。从识字起,父亲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要求她大声朗读、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

读到这儿,我们也许才会真正理解董卿爸爸的教育方式,虽然严厉,但也是更高的期许和惦念。相对比现如今的社会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虎爸”“虎妈”,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却不一定都对。也不是每个严厉的父母就一定能教养出成功、成名的孩子。

其实爸妈的“虎”、严厉只是表面,孩子成长的路上需要教导,也需要陪伴,更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就像董卿的爸爸:身为示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奋斗经历教育女儿,虽然时代已变,一些做法确实不值得提倡,但是董卿爸爸的用意值得借鉴;严厉背后是父亲的深情,在女儿成长的路上默默陪伴,看她做家务、跑步、打工,不断鼓励,也许女儿会误解,但成长的路上,父亲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