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黄瑞娜(团队成长故事西北民族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与科研并举 立德与育人并重丨我们的教育故事甘教国际2022-06-24 00:49甘教国际2022-06-24 00:49)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发展
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甘肃省教育厅特推出专栏
“我们的教育故事”
用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
一帧帧视频讲述您
成长路上的喜悦收获
教书育人的坚守感悟
家庭教育的幸福瞬间
支持教育的情怀担当
......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是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精神写照。近年来,广大高校教师传承黄大年精神,踔厉奋发,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行。在甘肃,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马忠仁领衔的生命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今天我们了解这支团队的故事。团队荣誉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4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5%。全体成员以黄大年同志的高尚精神为激励,秉承“教学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立足本职岗位,凝聚团队力量,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瞄准国家战略开展科研攻关,聚焦生物医学与健康,突出关键领域研究及成果转化,努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工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
马忠仁(中)与青年师生研讨
党建引领 全面发展
团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狠抓团队内涵建设。团队所在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作为“导航仪”,实施党建强基铸魂工程,努力将党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双融合双促进,积极探索“党建+科研”“党建+人才培养”“党建+师德师风”“党建+就业创业”工作模式,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为推进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团队所在党支部教育引导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中要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带头攻坚克难。科研过程中,教师党员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积极践行者,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精神、甘坐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感染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每名教师党员联系培养2-3名研究生学生党员,形成“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四位一体的党建文化育人新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党的建设,努力使团队所在党支部成为团结凝聚师生的坚强阵地和政治核心。
马忠仁(右)指导科研工作
教书育人 以德立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点,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基于结果导向的“课堂引领-校企融合-国际视野-创业训练-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多样化、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发展。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50余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央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30项,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共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在历届“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等大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组织奖等优异成绩。历年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国家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几年,新增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2个甘肃省特色专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工程)。在畜牧学、兽医学发展基础上,新增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兴边富民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团队专家悉心指导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科研 破解难关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胎牛血清产业发展还很大程度受制于国外,对开展相关医学医疗领域的研究研制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制约。本着“直面问题、抢占先机、迎难而上”的干事创业精神,西北民族大学组建了生物工程科研团队,将改变落后工艺、解决“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团队的初心使命,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先后攻克了胎牛血清产业化关键技术,并在动物细胞株悬浮驯化和培养、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工艺等多项病毒类细胞疫苗产业化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同时,在生产行业创造培育了动物血清生产企业,血清产品占全国人用疫苗市场近40%份额。
团队柏家林在科研现场2013年,团队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个生物反应器无血清悬浮培养技术生产口蹄疫疫苗的工艺,该工艺在禽流感疫苗的生产上得到应用,并将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给国内知名企业,建成了国内生物反应器体积最大的禽流感疫苗生产线,单罐培养体积达6000升,同步开展的MDCK细胞基质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已将整体工艺技术转化到步长药业和中国生物旗下的疫苗生产企业,有望实现国内第一个细胞基质的人用流感疫苗。团队还将4项口蹄疫疫苗核心技术转化给动物疫苗生产企业,目前,这些企业年产口蹄疫疫苗超过10亿头份,保障了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团队成员在做实验服务社会 助力脱贫团队将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为己任,全力提供优质高效的科研服务和产业帮扶,通过结对共建,在技术对口帮扶、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有特色、出实效的活动。团队多年来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深入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开展养殖技术推广、农技人员培训、畜禽诊疗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当地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成效显著。建立了西部第一个遗传资源保存共享平台,保存了兰州大尾羊等21个西部地区特有品种动物遗传资源,助力国家种业保护发展战略。建立甘肃省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教学基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地见效提供基础保障。团队马忠仁、柏家林等教师为甘南州华羚乳品集团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牦牛乳资源高值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帮助临夏州临夏市俊林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牛羊屠宰场废弃物血液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在临夏市枹罕镇罗家堡村建立屠宰场废弃血液生产氨基酸水溶肥中试生产线,既变废为宝,又实现了环境保护。通过助农技术培训、产业链延伸直接带动农牧民年增收近3亿元,有效促进了西部高原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团队成员在汪家咀村开展科技帮扶
勇担使命 建功抗疫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紧急启动疫苗研制计划,其中,牛血清是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研究和生产急需的重要原辅材料。国内知名疫苗企业熟知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所属学科型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民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充足的血清产品,第一时间与兰州民海取得联系。疫情就是命令!2020年2月10日,团队学科型企业兰州民海在省内率先复工复产,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研发、生产企业提供疫苗生产专用牛血清16.5万升,占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研制生产企业血清供应量70%以上,为我国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研发生产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疫苗大规模生产上市提供了坚实物资保障,为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0年11月,在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年会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充分肯定了该团队的工作并作出评价:“他们在疫情期间为新冠灭活疫苗生产企业提供了优质血清,解决了疫情期间封闭管理下原辅材料不足的难题。”团队还积极助力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为其提供细胞系并在细胞培养、建库和检定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2020年8月27日,全球首个喷鼻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目前,即将完成Ⅱ期临床。
团队科研组与此同时,团队科研人员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病毒基础研究,在《柳叶刀》子刊、《细胞》子刊和《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新冠肺炎研究论文4篇。2021年1月,西北民族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生物医学团队”被人社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4月,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被评为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2021年10月,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团队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团队成员将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团队将凝心聚力开启为国奋斗的新征程。
马忠任简介:马忠仁,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国家火炬计划创业导师,甘肃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系统“先进工作者”。主要从事病毒类细胞基质疫苗产业化关键技术和生物制药原辅材料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发展中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等,带领团队攻克动物血清、细胞基质禽流感/流感疫苗等产业化关键技术,服务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成效显著。其带领的团队荣获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民委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审核:崔 坚责编:胡 俊编辑:杨争荣 龙冰瑶(实习)供稿:西北民族大学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