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尔基成长故事50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领军人 高尔基)

高尔基的原名是……算了,原名太长了,我们记他的笔名就好。

高尔基的创作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最后将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极高的水平,他的文论也是四平八稳,他的文学活动组织能力更是一般人无法匹敌的,总之,20世纪前期俄国文学界当之无愧的扛把子就只能是他。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一直在同一条道路上打磨自己的能力,最终可以稳定地产出现实主义成就最高的那种时代小说,用长篇巨著的篇幅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可谓功德圆满。

|生平和创作

高尔基是笔名,意思是“痛苦的、悲惨的、不幸的”,正好概括了他饱经磨难的前期生涯。他幼年丧父,过早地走向社会,常年在底层流浪和居住,饱览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创作从92年开始,他以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这时到1901年,是他创作的前期。

他是从创作浪漫主义小说初入文坛的,其中以《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最为出色。前者塑造了腊拉和丹柯两个截然对立的形象,腊拉是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他的极端自私令这个人的形象非常可耻,而丹柯则是一个无私的英雄,燃烧自己的心为整个部族服务,而伊泽吉尔老婆子则是连接两个故事的桥梁,作品表现了对民族英雄和革命英雄奉献精神的赞美。《鹰之歌》则是用寓言手法,写作为英雄的鹰和与之对立的蛇,赞美英雄的精神,批评小市民的苟且。

这一段时间他还广泛创作现实主义的小说,短篇小说有《切尔卡什》《因为烦闷无聊》《游街》,中长篇有《福马·高尔杰耶夫》。

《切尔卡什》以流浪汉为主人公,写两位主角的盗窃经历,既写他们的反抗精神,又写他们的贪婪自私。《因为烦闷无聊》写一个小火车站里一群人仅仅因为无聊而嘲弄一个逆来顺受的厨娘,最后造成厨娘的自杀,揭露了小市民卑劣的性情。《游街》根据作者的亲眼所见写成,写摧残妇女的兽性行为。

《福马·高尔杰耶夫》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者,展示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社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尔基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且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高尔基在连绵的革命中起到的重要的文化组织作用,还作为党代表被派遣到美国进行宣传(筹集革命经费),因为参与革命而长期流亡海外的他写出了多部重要作品,直到13年回到俄国。

这一时期是从1901年的《海燕》开始的,高尔基在彼得堡积极参与革命,向《生活》杂志投稿《春的旋律》,但是在审查压力下只刊登了最后一部分,也即著名的散文诗《海燕》。这部散文诗以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向广大群众宣扬革命,社会影响很大。

还在俄国的日子里,高尔基通过现实主义的戏剧来宣传革命。其中《小市民》和《底层》最为出色,前者写小市民思想和工人阶级革命精神的冲突,别斯谢苗诺夫父子代表庸俗的小市民,火车司机尼尔代表先进的工人阶级,要求变革和反抗,后者写一群沙皇时代流落底层的流浪者,探索他们的出路,作者以流浪汉沙金的积极精神,以此来否定故事中游方修士鲁卡的安慰主义。高尔基的戏剧侧重通过日常生活中人物的冲突,以此来表述哲理性主题,又被称为“社会哲理剧”。

在因为革命陷入低谷而流亡海外的时期,高尔基有动摇,也有坚定的一面,这一时期高尔基和列宁结交,之后他们一直保持亲密的友谊,也是列宁的开导使得高尔基克服了自己的悲观和动摇。这一时期最为出色的作品是在美国发布的《母亲》,此外还有《夏天》和《意大利童话》。

这一时期他有围绕奥古洛夫镇的三部曲,但最后一部摸了。这一系列的小说(一共两本),主要写废除农奴制到1905年这段时间里,奥古洛夫镇小市民的生活,写他们的愚昧自私和苟且庸俗。作家将小市民性格称为“奥古洛夫习性”,体现了高尔基对专制制度下小市民性格的批判。

1913年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下回到俄国,开展文化组织工作,一战期间写了不少政论。十月革命期间,高尔基作为苏维埃文化方面的负责人,领导参与了各种文化组织工作,但是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之后的苏维埃时期,高尔基完成了自己的自传三部曲,之后一直进行批判现实主义长篇的创作,共完成两部。

《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通过这一家三代人麻织厂事业的兴衰,描述从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兴起直到十月革命这段历史里,资产阶级兴起发展衰败的全过程。老伊利亚·阿尔达莫诺夫开创了家族的事业,积极进取但是贪婪自私,第二代的彼得和第三代的雅科夫日渐堕落腐化,到了第三代甚至到了要求宪兵和特务帮忙维持工厂生产秩序的程度,生怕工人运动爆发。而第二代的另一支则走资产阶级参政的路线,也被证明是不可行的。最后只有第三代的小伊利亚参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成为进步人士。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花费十年的事件写成的鸿篇巨著,通过写一个堕落知识分子在俄国革命浪潮中的行为,写从19世纪70年代到十月革命期间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俄国的影响。萨姆金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自私自利卑鄙堕落,他伪装革命但又仇视革命。

|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列宁高度评价了本书,并因此同高尔基结为长期的革命友谊关系。

本书改编自索尔莫沃工人区一对积极的革命英雄扎洛莫夫母子的真实故事,但是又融入了20世纪初俄国革命者的整体面貌。

故事的核心是在塑造革命英雄巴威尔母子上面。

巴威尔是作家着意刻画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一开始小说介绍了沙皇专制统治下工人的痛苦生活和麻木态度,巴威尔一开始就是无数普通麻木工人的一员。之后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于是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反抗精神,还团结了一批先进工人,组成学习小组,在沼地戈比事件中起来反抗厂主,抵制其克扣工人工资的无耻行为,但因为斗争经验不足,巴威尔被捕入狱。出狱以后巴威尔继续领导工人运动,之后组织了五一劳动节大型群众示威运动。革命失败后,巴威尔被捕,他在法庭上义正言辞地宣传革命,最终被判处死刑。他从一个一般工人到一个工运领导者的过程,是本书所特别用心描写的。

巴威尔的母亲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的一开始她是一个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妇女,在儿子和同志们的影响下,他渐渐懂得革命的道理,克服奴性。接连参与儿子领导的沼地戈比运动和五一劳动节示威运动,在其中担任先导角色。后来儿子被捕遇害以后,母亲依然坚持革命,最后在车站被捕,被捕前还不忘向群众宣传革命。母亲从一个胆小怕事的妇女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

小说还塑造了农民革命者雷宾和许多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也是当时运动的典型革命者。

这部小说的思想性都快溢出来了,革命虽然失败,但是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大无畏精神却依然回荡在小说结尾。

|自传体三部曲

我将其比做苏维埃的《忏悔录》和奥古斯丁那本对应,懂我的意思8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基本可以看成是高尔基的自传,虽然主角名字是阿廖沙,但是故事应该都是真实的,后来有人想给高尔基作传,高尔基就让他们对照着三部曲核对材料,因此其真实性是可以保障的。本书既是纪实传记,又是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高尔基写下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旅程,写出阿廖沙真实的心理成长,因此使得本书极为亲切动人。尽管最后阿廖沙还没有找到真理,但是他已经走上了革命真理的道路。

《童年》写阿廖沙3岁到11岁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受到外祖母和外祖父两种截然相反地三观影响,但这两位老辈人都是上帝的信徒。外祖母的上帝充满慈爱,崇尚忍耐和宽恕,不免软弱无力。外祖父的上帝虽然崇尚恐惧和惩罚,但是却能令人拥有反抗的怒火。

《在人间》写阿廖沙11岁到16岁在社会上摸滚打爬自主谋生的经历,他在底层什么工作都干过,熟悉了小市民社会的整体面貌。他认为整个小市民社会是建立在无聊空虚和极端利己上面的,因而庸俗傲慢。阿廖沙希望脱离这个社会,幸亏周围总有人将他引上读书学习的道路,他从惊险刺激的通俗小说读起,后来转向阅读严肃思考现实问题的书籍。读书养成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生活情境冲突矛盾起来,这引发了阿廖沙精神危机,于是阿廖沙打算去大学深造,以解决个人的精神危机。

《我的大学》开始于阿廖沙到达喀山,他本来是想上大学的,但是那时的大学又怎么会对这样一个底层小伙子敞开大门呢?于是他就流浪于喀山的底层,底层社会就是他的“生活大学”。然而生活大学虽然位于社会底层,但是导师居然出乎意料地不缺,有从西伯利亚流放归来的革命者,有民粹拍的知识分子,还有托尔斯泰主义这,工农革命家等等,他们都想把自己成体系的社会理念灌输给阿廖沙(底层富集这么多知识分子,社会真的是距离崩溃不远了)。阿廖沙依次考察了他们的观点,看到他们思想的可贵之处和缺点,最终他也没有找到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真理,但是他已经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了。

本书虽然是重在真实的传记,但是高尔基的写作却更重视传主的心理真实,将阿廖沙的思想和性格加以真诚阐述。这种传记的写法是和罗曼罗兰等20世纪传记文学作家的写法是一致的,用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去塑造传主,这样,传记文学这个文学体裁才成熟起来。

p.s.题图是苏联的宣传画,果然高尔基这样一个形象还是最配这个画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