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阅读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的感受(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读后感【读《朝花夕拾》有感】:《阿长与山海经》潜在意义)

前言:

初次接触鲁迅,还是在小学时期老师给我们拓展课外常识时。听说鲁迅的代表作是《朝花夕拾》,于是我也试探性地买了一本看,发觉这些故事一点都不新鲜有趣。于是它便成为我书橱中的摆设了。

后来我升入了中学。这时相对于小学来说,我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都有了提升。鲁迅先生的文章出现在了课本中。我开始对它重新产生兴趣。于是,那本“书橱里的摆设”又重新被我所关注——我重读了它。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阿长与山海经》。

这是一个爱与成长的故事。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考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就是中提到的女工“阿长”。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阿长特别可恨?如果是,那你对了,也错了。

对了,是因为当时的鲁迅先生就是这么想的。而文章已经直截了当地表明鲁迅先生讨厌阿长。设想,一个非常喜欢“打小报告”,又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人,谁会喜欢呢?既然如此,那“错了”又是为什么呢?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福橘,跟普通橘子无本质区别,吃了只是为图吉利

“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这里的用词很重:吃一点福橘,在鲁迅先生眼里竟然是“磨难”。其实,若换做是我,我也会受不了的,过个年还要那么多事!那么,再回头看看吧。

“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这都是在为鲁迅先生着想呢!或许阿长没读过多少书,还依旧相信着民间的偏方。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想让鲁迅一年顺利。看起来“唠叨”的背后,却是一片殷殷期盼。

其实阿长还是一个很信民间传统文化的人。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又是一片抱怨,鲁迅先生说她教给他的道理“烦琐之至”。那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第一句说“老掉了”而不是说“死掉了”,是最起码的礼貌,最起码的语言文明。就像我们现在避讳“死去”而改用“去世”,“逝世”等词语,也是对死者及其家人的基本尊重。

第二句说“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在此就不多讲了。

第三句说“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一是节俭的象征,告诉人们勤俭节约,不可铺张浪费。二是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自己的饭落在了地上,不能等着父母或他人来清扫,而是应该自己捡起。这是一份责任。

第四句说“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这代表了人的尊严。当年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所以这里“晒裤子用的竹竿”,也就自然不能钻了。

每句都有它蕴含的深刻意义。看来,阿长不仅是个女工,还是个有着良好品德的女工呢。注意了!【敲重点】下面这个故事,是全文的节骨眼儿。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山海经》插图

这里就是故事的转机处。鲁迅对于阿长的态度转变从此开始。且不说阿长从自己的工资中抽出钱来给鲁迅先生买山海经,当时鲁迅只是念念不忘,并没有要求她买的意思。但阿长却跑来问。更可贵的是,即便她不识字,将“山海经”念成“三哼经”,也依旧找到了这本书。这寻找的过程,一定废了不少周折吧。所以,不仅是鲁迅,我也被感动了。也相信很多读者都被阿长感动了。原来阿长小小的身躯里,藏着这样大的力量。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段还是挺让人泪目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未能把她的名字记在心间,未能及时地了解她,关心她,或许是对于生命中的过客最大的遗憾吧。所以鲁迅先生只能祈求地母好生对待她,弥补这种遗憾。

所以啊,也请你们善待身边的阿长,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一点补充:鲁迅写《朝花夕拾》的真实目的

儿时故乡的记忆,使我时时反顾。

这是《朝花夕拾》的前言。

很明显了,《朝花夕拾》是写鲁迅儿时故乡发生的事件。但它们不仅仅是事件。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需要思考的。先抑后扬是他的文章中最常用的手法。所以,在读鲁迅先生文章的时候常常需要思考:这段文字表达的真的就是它表面上的意思吗?说不定,表面上的情绪背后,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深刻意义。

刚才讲了阿长,现在我们就把阿长与山海经这件事扩大化。是的,鲁迅一开始是对阿长极其厌烦,可是到了写《朝花夕拾》那会儿(即使没有晚到那时候,也应该在大约三四十岁时),反而感谢、怀念起了阿长——因为他的阅历增加了,他的心灵成长了,自然就体会到了阿长不算好看的相貌之下,隐藏着这样一颗美好的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考【或许文章开头的‘时时反顾’就是在暗示着思考】,最终发现,儿时的记忆,其实充满了爱。

——原来所谓成长,就是当时觉得理直气壮的事,回忆起来却有了新的看法,新的感受。

所以鲁迅写《朝花夕拾》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怀念儿时的生活 ,更是要播撒这种美好的正能量。

——这么看来,鲁迅还是一个很有爱的人呢。(*^ V ^*)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