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小学语文名师窦桂梅(窦桂梅成长故事窦桂梅 | 一位语文老师的成长物语)

师范毕业之后打杂五年,窦桂梅老师才正式站上语文讲台,在2006年由大夏书系出版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一书的自序中,窦桂梅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路程,强调“公开课”之于自己的蜕变的意义——“起步较晚却生性好强的我,格外留神那些优秀的同事迅速成长的原因。细细一琢磨——原来多是上公开课使然。于是,窦老师主动申请、强烈要求上公开课。一开始,切身体会到成长要付出的代价的。1996年省城来的专家对窦老师的教学进行“诊断”,《飞机遇险》三课时,一上午连着上,然后再说课,下午由专家点评。“整整一个下午,我被痛苦地‘折磨’着。本子上记得满满的——天呐,原来我是这么差劲!”但,终于成功了。就是在一次次的紧张和兴奋中,逐渐克服了曾经的率性而为,开始精密计算40分钟的使用效率。公开课,不仅能使教师变得坚强、成熟、视野开阔,也可以丰富和美化教师的精神世界。“为什么你不到30岁就评为特级教师呢?”当被问起这个问题,窦老师认为,答案也许就在于公开课。“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窦老师屡次对青年教师说,“这是你最好的‘炼炉’——你会在宽泛的阅读中丰富自己;你会在许多‘师傅’的搀扶中学着站立;你会在精心的‘设计’中避开许多弯路。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脚踏实地走出了精彩的人生。公开课上的精心设计是必须的,就如人生,没有精心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20多年前,窦桂梅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主题教学”的主张,试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儿童抓住“核心语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在实践中,20余节研究课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就有了十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出版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已重印了12次。…… 十年左右评上特级教师,再十年左右做副校长,近十年做了校长。窦老师反思今日之我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之今日之我,已有天壤之别,但对于教育,她始终心怀敬畏,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不敢离开课堂。担任清华附小校长的职业经历,让窦老师深切地感到,如果学校没有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的正确导向,没有学校整体育人氛围的营造,没有课程体系的建构,课堂教学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为此,她将“主题教学”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和课程整合当中,提出了“成志教育”,系统构建了“1+X课程”体系。2016年,窦桂梅老师从自己近十年来的20余节公开课中,按照主题教学的四种不同实践样态: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2节课,集结成书,于是就有了这本《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窦桂梅 /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4辑,12课,310页。本书从窦桂梅校长近十年20余堂公开课中,按照主题教学的4种不同实践样态——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精选了12堂课,体现了主题教学向成志教育的转变。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窦校长始终认为,“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自序 教人语文,莫如以语文教人辑一 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物象为骨,意格为髓

——在吟诵中学习《清平乐·村居》 

生命的园子

——在朗读中学习《祖父的园子》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读悟“评书体”《林冲棒打洪教头》辑二 群文主题教学不遇中有遇

——感受《游园不值》中的哲学意味

聊故事里面的故事,聊故事后面的故事

——一起聊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长大的儿童——一起学习小说《魅力》辑三 整本书主题教学高贵: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

——一起学习童话《丑小鸭》

西游路上向善行

——一起学习古典小说《三打白骨精》

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一起学习亲情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

让儿童在自我发现中获得价值观——一起学习励志绘本《大脚丫跳芭蕾》辑四 主题实践活动回到事情本身

——读悟演《皇帝的新装》

书海奇遇

——发现、创作、分享《威利的奇遇》 

教人语文,莫如以语文教人——《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自序不知不觉已经当了30年教师。说来有意思,十年左右评上特级教师,再十年左右做副校长,近十年做了校长。反思今日之我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之我已有天壤之别,但对于教育,我始终心怀敬畏,不敢说自己已然能够窥其真谛,只是依然坚持在教学一线,不敢离开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见证了21世纪初至今的十多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历程,实践中发现了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教学内容杂乱松散、缺乏结构性,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方式僵化……尤其忽视了对人的完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多年前,我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主题教学”的主张,试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儿童抓住“核心语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在实践中,20余节研究课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就有了十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出版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编辑老师说,这本书已重印了12次,真要感谢全国广大语文老师们的厚爱与支持。然而,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不论是我个人还是我所首创的“主题教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十年间,我成为了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老师的博士生,从“田野”走进象牙塔,从草根变成研究者,又再度回到“田野”,求学经历改变了我作为一个从一线起步的教师的视野与思路。这十年间,我的职业角色由特级教师变为校长,由带领语文教师共同成长变为引领一所学校走向卓越。经验与理性、研究与实践、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正是在这多方矛盾的巨大冲突中,我对教育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博士生的学习生涯,让我思考问题的角度,由陷于对现象的纠结变为对本质的拷问,凡事更愿意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研究“主题教学”近20年,究竟建构了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本质是什么?特征是什么?于是,我在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主题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指导纲要》,并于2015年5月,在教育部委托《人民教育》编辑部主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清华附小主题教学展示会”上正式发布。校长的职业经历,让我能够更好地跳出学科的局限,能够从整体育人的角度审视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我深切地感到,如果学校没有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的正确导向,没有学校整体育人氛围的营造,没有课程体系的建构,课堂教学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为此,我将“主题教学”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和课程整合当中,提出了“成志教育”,系统构建了“1+X课程”体系。所幸的是,不论是对于“主题教学”的新发展,还是学校育人体系的构建,作为校长,我一直力求避免纸上谈兵,而是和老师们一道通过深耕课堂,来论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我曾有言:要做一个永远站在课堂上的校长。十年来,我也的确没有食言。即便是在百忧劳心的日子里,我也努力站在课堂上,与学生一道成长。于是,十年来,又有20余节研究课相继诞生,是我思想与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2014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我所在的清华附小一百年的世纪校庆完美收官,2016年我们的学校进入静水流深、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新常态发展阶段。作为对过往十年的总结,也是向近年来“主题教学”所取得的相关成绩献礼,我从自己近十年来的20余节公开课中,按照主题教学的四种不同实践样态: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2节课,集结成书,于是就有了这本《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这本书中选取的课例,时间跨度从2006年到2015年,其中又以2012年的《牛郎织女》为分界线,体现了主题教学由探索走向成熟的转变。此前的课例,更多体现的是教师解读教材、备课上课的能力,但从2012年的《牛郎织女》开始,伴随着我校的“1+X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学校进行了学习方式的深入变革,主题教学确立了“预学—共学—延学”的动态教学流程。尽管此前的课例不乏这样的意识,但这样的流程在2012年之后的《牛郎织女》《魅力》《皇帝的新装》等课例中得到了体现。当然,教无定法,面对像《大脚丫跳芭蕾》《威利的奇遇》这样的优秀绘本,保留必要的神秘感也是应有之义,课堂的流程要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而且即便在今天,回首当年的课例,比如《游园不值》《三打白骨精》《丑小鸭》等,尽管没有什么固定的流程,但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多方对话、课堂生成等等,依然有其鲜活的生命力。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今天我们培育怎样的儿童。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有更深的情怀与更大的担当,必须成为永远的思想者与终身的学习者。回望自己30年的教师生涯,尽管成就与遗憾并存,但所幸自己年届天命,仍有研究的热情与成长的动力。“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愿与所有同行者共勉。2016年6月1日绽放,在公开课的舞台上——《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自序师范毕业之后,打杂五年才正式站上语文讲台。起步较晚却生性好强的我,格外留神那些优秀的同事迅速成长的原因。细细一琢磨——原来多是上公开课使然。想想也是,有专家高手的悉心传授,虽属“二手感悟”,但只要自己肯用心钻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师就逐渐从“偶像派演员”变成了“实力派演员”——毫无疑问,其进步速度,比起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点滴积累肯定要快得多。于是,我主动申请、强烈要求上公开课。可是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由于年轻好胜,有人听课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得到表扬;但如果领导的评论击中了要害,或者感觉到有听课老师在“指指戳戳”,我就会好几天深陷于不快,像得了一场病。1996年,校领导特地从省城请来专家对我的教学进行“诊断”。《飞机遇险》三课时,一上午连着上,然后再说课,下午由专家点评。这次我是独立备课,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必然缺陷多多,而专家此行的任务,就是给我对症下药——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病来。整整一个下午,我被痛苦地“折磨”着。本子上记得满满的——天呐,原来我是这么差劲!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晚上,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挪到家门口,我终于走不动了,就坐在自家楼下的台阶上仰望满天星斗,静静地发呆。八年前参加全国教学比赛,那赛前“练课”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长春解放大路小学的礼堂里,我试讲二年级的《初冬》。课后,11位专家把我这只麻雀解剖得体无完肤:无论是教态、声调、组织教学的能力,还是对教材的挖掘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又是整整一个下午,在那间学校的小会议室中,我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接受“批评”。坐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眼望着窗外闪过的一排排杨树,好像它们因我的不可爱都要离我而去;望着落日的余辉,好像落日也不愿意看我一眼就急急地睡去。不争气的泪水,直在眼眶中打转,我多么痛恨自己的没出息啊。回到家里,一头扑倒在床上,直到半夜才沉沉入睡。但,我终于成功了。手捧金灿灿的奖杯,浮上心头的却是那一次次被挑剔、被指摘的画面——这是多么让我刻骨铭心但又值得珍藏的经历啊!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公开课,就像家中来客必定要洒扫庭除、准备盛宴一样,其中有准备的紧张,更有展示的兴奋。这就像过日子,如果没有“客人”,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我的“家政技艺”一日千里。就是在一次次的紧张和兴奋中,我逐渐克服了曾经的率性而为,开始精密计算40分钟的使用效率。“整顿衣裳起敛容”,这确实很辛苦,但我的课堂,却在不断地“整顿”和“敛容”中变得干净漂亮。当教学在充分准备、巧妙设计的流程中行走,不待人夸,你自会感到成功的愉悦。公开课,不仅使我变得坚强、成熟、视野开阔,也丰富和美化了我的精神世界。比如上《月光曲》这一课,你当然可以不听音乐而直接讲授课文。但是,在你静心倾听贝多芬的时刻里,所带给你的岂止是教学的感悟!比如教《蒲公英的种子》,讲到“纷纷”时,在黑板上画一颗蒲公英的种子问:“是‘纷纷’吗?”,接着画两颗,孩子说不是“纷纷”,接着再画三颗、四颗……就在粉笔在黑板上不停舞动的一刹那,孩子惊呼:“蒲公英的种子‘纷纷’出发啦!”——这一刻,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对词义的理解,更有课件所无法替代的简笔画的动态之美。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当学生质疑 “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几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到底是几天的时候,你高兴地告诉他们——每次变化大约7、8天左右的时间;最后变成青蛙,大约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而且青蛙妈妈一次生100多个小蝌蚪,一天能吃80多只害虫的时候。回味一下同学们敬佩的眼神——微笑就在心头荡漾开来。前几天教学《圆明园》。课前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文章,如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李钟琴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袁伟时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以及李大钊等人写的一些现代诗歌等。阅读中的震撼使我更坚定了原先的打算:对这篇课文的解读,绝不能仅仅止步于“痛恨”。于是,我先引导学生带着困惑走进课堂,又带着思考走出课堂。有教师说我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给他们的思想以真正的冲击。我深知,这是广泛阅读的结果。试想,如果没有这次公开课,我也许就会在琐碎烦杂的事务性工作中错过了“走进”圆明园的机会。 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就是这种快乐,让我这个中师生,通过广泛阅读,积淀了一定的文学底蕴,也琢磨出了很多体现教学机智的“招法儿”。在年轻教师面前,作为学校领导的我,不是坐而论道、指手画脚,而是亲自示范,并且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在我们学校,公开课真正起到了引领、研讨的作用。而我呢,也在实践中,琢磨教学、体会教学、享受教学——让步入中年的生命依然焕发亮丽的色彩。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历练或“打击”,使我学会了把批判和奋斗视为生活中的平常事,变得拿得起也放得下,变得可以承受命运的 “十字架”。不怨天,不忧人,一心向前,是非功过任由他人评说。我曾被称为“全天候”教师。毫无夸张地说,在教学时,我的确是把每堂课当作公开课来研究的——因为我尝到了上公开课的甜头。现在,高、中、低年级的课我都能上,而且由于学生年龄不同,所表现的“姿态”当然也不一样。“为什么你不到30岁就评为特级教师呢?”我想,答案也许就在这里。“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我想对青年教师说,“这是你最好的‘炼炉’——你会在宽泛的阅读中丰富自己;你会在许多“师傅”的搀扶中学着站立;你会在精心的“设计”中避开许多弯路。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脚踏实地走出了精彩的人生。公开课上的精心设计是必须的,就如人生,没有精心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时下,不少人反感公开课。有人甚至说,公开课是不该准备的。平时什么样,公开课就什么样。其实,这种“无招胜有招”,必定是潜心“修炼”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招儿”已经暗含其中,只是没有痕迹罢了——这种境界,就是堂堂都是公开课!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又何其艰难!我想说的是,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如果没有公开课的平台,就会失去和大家一起解剖、研究的机会;失去共享心得,共同提高的机会。 作秀、煽情,缺乏家常课的朴素真实,的确中看不中用。我想,使公开课陷入如此窘境的,是出了差错的评判标准,而不是公开课本身。消除弊端的惟一途径就是——对公开课的种种痼疾深恶痛绝的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到公开课中去——用行动而不是用指责,使公开课成为家常课。万分同意这样的见解——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老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种职业私有化而已。将学校固定于现有状态并使之窒息的,与其说是文部省和教育委员会的官僚体制,倒不如说是学校内部同事间的权力关系。教室的墙壁、学科的隔阂,是在校园内部运作最强有力的权力。如果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打开教室的大门,并且从内部彻底粉碎这种权力关系,那么,学校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摘自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窦桂梅老师专题图书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本书从窦桂梅校长近十年20余堂公开课中,按照主题教学的四种不同实践样态——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精选了12堂课,体现了主题教学向成志教育的转变。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窦校长始终认为,“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以语文教人的。”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窦桂梅的语文课就是“小心地”呵护、培育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甚至也不是她所倡导的主题教学,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的课堂忠实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不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立基于所身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人心。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本书精选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对二三十节课(包括各个学科)听课时的感受和评价。她认为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的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评课时,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人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还应该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玫瑰与教育本书为“大夏书系”丛书之一,分为四辑:清谈与忧患;在听说读写的背后;日本教育管窥;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都是有关作者和教育的故事,记录着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语言单纯,感情真挚。我的教育视界本书是魅力校长窦桂梅几年来游学多国的见闻和思考,既有对国外教育的展示,也有中外教育的对比,还有参观访问中灵活、柔软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五国的教育细节和教育故事,为读者展现了另一番教育图景,值得投身教育的每一位读者细细咂磨和品味。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

以上图书当当网、亚马逊等各大网店及书店均有售

点击图片阅读“清华附小专题图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