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从出生到死亡生平事迹(杜甫的成长故事读书笔记《诗人杜甫的坎坷生命历程》)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的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的诗人。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了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深入的研究。
一、创作背景
(一)社会背景
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百姓大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四处避难。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杜甫一生的阅历因此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也十分丰富,而且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再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中华民 族文化的瑰宝。
(二)个人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被世人们称为“诗圣”。由于杜甫出生的朝代和青年时期经历的社会变动情况,导致诗人一生都处于一种颠沛流离、困顿不安的境遇之中。因此,他所见到的和所感受到的都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冷血无情。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将生平的遭遇通过诗歌传达了出来,用以警醒世人和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也正由于他所生存时代的特殊性,造就了杜甫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诗歌风格,诗歌中都是真实的社会写照,无不透露着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用四个字概括杜甫的诗歌风格就是“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既概括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也概括出了诗人内心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自身身世际遇的忧愁、哀伤、悲苦心境。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社会写实为主
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并且对自己满心的报负感到很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如在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几句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歌是被世人传诵的绝句,其中表达诗人,对社会上,贫穷人们生活和富人生活之间的反差感到极大的不满,诗歌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能有豪宅,一定会给天下贫穷的百姓遮风挡雨,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诗歌中一种宁肯自己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广大社会劳苦百姓受罪,这种思想中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残忍和不公平,君王和土豪们不顾广大劳苦群众的生存,只懂得自己享受,这种现象激起杜甫的不满之情。在愤慨的情况下,奋笔疾书写下这首流传与世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歌经过千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仍在被人们牢记在心中,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杜甫的无奈和愤慨。
(二)抒发感情坚持理想的特色
杜甫的现实主义主要是由于其自己的理想和报复没有施展之地,才最终导致其走向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其中蕴含着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如在杜甫《奉增韦左丞相文》中有提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句诗词表达诗人希望君王能贤明,能大治天下,让百姓过上舒服的日子。说明杜甫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能为天下事做点贡献,他拥有高尚的情操,兼顾国家大事以及体恤民生和民情的理想,但是事与愿违,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君主越来越昏庸无道,不顾朝事、贪恋美色,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动荡不安。
(三)诗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结构以及手法上。其诗歌写作中的表现手法多样多彩,他将自身经历和心中所想,通过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特色的诗歌篇章,成为一代经典。如《读少陵集》中“少年莫漫轻吟咏,五十方能读杜诗。淋漓墨汁皆峥嵘”,这句诗歌中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诗歌中添加了对称以及顶针等表现手法。不仅读起来更加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同时还能让读者有一种好奇心理,并愿意挖掘诗歌中的寓意和内涵。
(四)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特色就是源于现实,但是又高于现实,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来自于生活中见到的人和事,但是作者能通过想象和描述,将人物更加鲜明化和生动化。如在杜甫诗歌《可惜》中有这么一句诗词“宽心应是洒,谴兴臭过诗。”这句诗词明确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以兴磊诗,凡是乱离之感,不平之鸣,个人遭遇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感受等,作者所触即为诗。从杜甫诗歌中最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讽刺,这种现实主义诗歌特色,是我国诗歌流派中的一种主流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