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成长过程中罗切斯特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简爱成长故事简爱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线索)
简爱的故事线非常简单。三十八章的结构,前四章寄养在盖茨海德府的舅妈里德太太家呆到了十岁,随后的六章在洛伍德孤儿院生活了八年,六年当学生,两年当教师,直到她尊敬的谭波儿小姐嫁给了内史密斯牧师。然后,她受聘来到了桑菲尔德府,开始了长达十七章,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狂风暴雨式的惊心动魄的感情纠葛。中间在二十一章她回了趟盖茨海德府,送别了罹患中风的舅妈。情爱未断,关系戛然而止。发现自己的小三身份后,简爱快刀斩乱麻,逃离了桑菲尔德府,流浪,最后在雨夜的茫茫沼泽和荒野中流落到了沼泽山庄。她是幸运又是极度巧合的,她碰到的是约翰表哥和两位表姐。更让她喜欢的,这是个好学的家庭。八章之后,也就是一年之后,在心灵感召之下,她离开了圣约翰,回到了芬丁庄园她的真爱罗切斯特身边。相信读者也会笃信,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过契诃夫《带小狗的女人》的读者,想必会对结尾最后一句记忆深刻。“……一种崭新的、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不过这两个人心里明白:离着结束还很远很远,那最复杂,最困难的道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两对恋人会对未来有这么大的认知差别。或许,梳理简爱这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能帮助我们揭开谜底。
从爱小姐登广告求职开始说起吧。这是她第一次的人生选择。因为谭波尔小姐的离开,她突然发现,她又恢复了她的本性,感受到了往日的情绪开始活跃。她发现自己一直局限在洛伍德有限的经验中,她需要新的天地,进入那广阔的世界。
“我走到窗前,打开窗子,向外眺望。那儿有这幢房子的两侧建筑,有花园,有洛伍德的边缘地带,还有山峦起伏的地平线。我的目光越过所有这一切,停留在最远处那些蓝色的山峰上。我渴望着我能越过那些山峰。在它们的岩石和灌木包围住的这个范围内,整个儿就像是犯人的囚禁场和流放地。我的目光追随着那条沿着山脚盘绕,最后消失在两座山之间的峡谷的白色大路。我多么想顺着它看到更远的地方啊!”
爱小姐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桑菲尔德府家庭教师的职位。回报来得很快,新天地在路途中就给她带来了十分奇特的感受。“冒险的魅力”,“自豪的喜悦”,还有“恐惧的颤惊”。接着,和费尔法克斯太太的一番交往,她体会到了平等,她由此更喜欢这种处境的自由。而且,她越来越企盼自己有“更多的人生阅历”,有“更多的和我同样的人交往,能结识更多不同性格的人”。甚至,她萌生着强烈的女性主义,“女人也有着和男人一样的感情。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也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要有她们的用武之地。”她不光珍视身边人身上的优点,“但我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的更加鲜明突出的优点,我希望能亲眼见到我相信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内心极度纯粹对世界怀着美好的爱小姐。读者自然会想到如下两个问题。她见到那些鲜明突出的优点了吗?在盖茨海德府遭遇了磨难,又是什么东西赋予了她这美丽的力量呢?
她敞开了心灵,拥抱着这个她重新获得的新世界。来桑菲尔德府三个月后,就在这种状况下,在第十二章,她偶遇了罗切斯特先生。正是由于后者的“怒容和粗暴无礼”,“反而使我感到无拘无束”。她帮助了他,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爱小姐来说,却有了非凡的意义。她甚至不愿意再进桑菲尔德府。没错,一度是她感到非常舒适的桑菲尔德府,这会儿已经是单调枯燥,刻板僵滞,是无形枷锁,是死水一潭。因为对比这次偶遇,她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这是她主动去做的事情。她的脑海中流连着这马蹄声,这纽芬兰狗,这骑马人,还有这张男人的新面孔。她渴望“在极不安定的风浪中颠簸”,去“饱受艰辛苦难经历的教训”。她是多么地想去体验这人世间啊!她所不知道的是,男主已经发觉了她的不同,并开启了另眼相看的观察。
第一场正式的交锋,始于简小姐代老太太端过他的茶杯。一个在肆恣考察,送了她一份教师喜欢的“礼物”。一个从容应对,也察觉到了对方态度生硬,喜怒无常的怪脾气。不过,几天后男主却主动邀她聊天做伴。他迫不及待地放下主人的姿态,要跟爱小姐拉在一起平等的谈话。他直接剖解自己的状态,那些经磨练留下的坚韧,还有敏感的缝隙。这都有点吓到简了。因为不了解他背后的故事,她只能凭着常理跟他交谈。但双方的直率,谈话的默契,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罗切斯特先生此时,已然是爱上了爱小姐的。他喜欢她的“平静的心境”,“清白的良心”和“没有污点的记忆”。且是他所羡慕的性格。噢,是如此一位纯净之人才会惺惺相惜的吧。当简答话说薪水不能收买自由的精神时,应该也击中了男主所欣赏的独立个性。总之,很快他们有了另一次山毛榉林阴道的来回散步。在第十五章,他揭开了阿黛尔的身世,也对自己的风流往事进行了忏悔。虽说是在遵照天主教的原则,虽说提到这桩收养之事时很是轻描淡写,但在被背叛面前,罗切斯特的这份担当,这份对无辜弱者的怜惜,不正是爱小姐想见证的鲜明突出的优点吗?
没错,谈话增进了了解,也感受到了被尊重,继而充满了乐趣。久之,可能还没有超过一个月,对简爱来说,罗切斯特“使他的脸成了我最爱看的东西”。“有他在房间里,比有最明亮的炉火更要使人高兴”。“.……都为他的忧伤感到忧伤,并愿意不惜一切来减轻它”。她,已经爱上了他。
随后,家里的疯女人半夜放火,幸亏那晚爱小姐心里惦记着男主没睡着,闻到烟味就救了他。自此,两位的心靠得更近了,只是无法马上确认更无法说穿。一个还得观察迂回,一个因为差距只在内心保有。书中爱小姐描绘的心境是,“在那片海洋中,烦恼的巨浪在欢乐的波涛下翻滚”。欢乐,是这种亲密的体验;烦恼,是对命运不可知的彷徨和期待,是理智对热情甚或痴想的抵抗。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不眠之夜。
接下来的八章到第二十三章结束,就是这种理智和热情的激烈较量。但是在首章,她自己就完全明白了,使自己的感情接受了有益的约束。在这十六章末尾,她写到,“幸亏这样做了,我才能以得体的镇定态度去面对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要是我毫无准备的话,恐怕连表面的镇定我都没法保持哩”。对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年轻姑娘来说,有如此的理智,以及随后有如此的定力,是多么的难得和可贵。我们不禁又要思索,凭着什么,她竟有如此的智慧和力量?
事后,我们都知道,罗切斯特先生在这八章里一直在利用人性中的嫉妒之心让爱小姐爱上自己。他有意冷淡对待她,还带来了大家都以为的准新娘英格拉姆小姐。若即若离之间,使她还体会得到他的热情和爱护。照顾受伤的梅森先生分享共同的惊险历程。偷偷扮成吉普赛人来府给每位女眷算命,借以刺探简的想法。这是个简在复杂情绪和反复思虑中大暴走的阶段,是小说中最出彩的篇章。有自我怀疑,有身份自卑,有不由自主,有冷水浇头。更有清醒的理智,有自重和自爱,这些使她那波涛般情绪始终不脱僵于宁静之外。她更是敏锐地意识到准新娘和罗切斯特在气质品性上的不匹配。试想,如果她没有在初始就预见性地自我约束,奔腾的感情和合理的放肆推测将很容易把她推到被动的一方进而被洪流淹没。
从盖茨海德处理完舅妈的葬礼回来后,简准备享受这最后的快乐时光,等待着这段关系的结束,也期盼着这种和睦的延续。但是,两个星期后两个人在花园的邂逅,彼此小心翼翼地谈着日后爱尔兰的安排时,却是各种的伤心,屈辱和不忍。当感情迸发,两颗心灵终于平等而热烈的对话时,他们放下了横亘在中间的财产地位和习俗,走到了一起。
从离别的噩梦醒来,进入团圆的乐园,两人本可以一直拥谈到天明,一道耀眼的闪电伴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爆裂声打断了他们。作者残忍地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预言,那棵大七叶树被雷劈成了两半。
在悲剧发生之前,有这么一章,是建立亲密和谐又独立自主关系的一个非常好的教案。在婚前这段日子,爱小姐很自主地在对方面前展示自己天性的一面。她太清楚丈夫们在婚前柔顺和婚后严厉的两面性。她需要的是真实的面对自己,展露性格中的尖刺,对抗中透着野蛮和真诚,来考验彼此能否相互包容。“而绵羊般的驯顺,斑鸠般的多情,一方面会更助长他的专横,另一方面也不见得能符合他的心意,满足他的判断,甚至适合他的趣味。”她让罗切斯特先生亲自跟费尔法克斯太太宣布他们的关系。她不愿意以被奉承的方式接受珠宝和礼物。她要求在婚前仍保持双方之前的关系和地位,甚至希望婚后继续维持家庭教师的职位以保留财务上的地位平等,她不想因为太多恩惠而迷失自己。同时,就英格拉姆小姐事件,得到了她更在意的罗切斯特想法和品性的答案。最终,收获她所需要的那种“粗暴的宠爱”,也让关心她的费尔法克斯太太打消了对他们关系的疑虑。
但是,悲剧很快来临,疯女人在婚前某夜溜进了她的卧室,在黑暗中撕碎了她的结婚面纱。简看到那张可怕丑陋的脸晕了过去。在婚礼上,梅森先生再次出现,揭示了疯女人的存在。事情已经无法照着原来的计划发展,婚礼流产。突如其来的打击,心情还远远没有平复,简又不得不面临着一次重大的选择。理智的结论是清晰的,因为道德问题,更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造成的不平等,是简不得不离开的原因。但罗切斯特先生开始变得激动起来,她很清楚这种感情很容易将双方吞噬并给大家带来厄运。爱小姐在危机中试图保持着平静,不害怕,觉察自己内在的力量,安慰并努力去倾听他。他诉说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婚姻,看到真相后的堕落痛苦,在认识简爱之后的救赎和希望,思念和克制。简在理解和同情之下,天平开始发生倾斜,她已经无法思考。在快倒下的瞬间,却很清楚的知道,清醒时分析下的判断才该是她的选择。越是孤单越是无亲无故,越是要自己在乎自己,尊重自己,去守住那个不把自己的命运强加给对方的独立人格。她始终有着精神的支柱有如定海神针,“依然保持着神志清明,并且确信最终我必安全”,给罗切斯特留下了“坚决、大胆、什么也不顾的神气”。
在沼泽山庄的生活和在莫尔顿当教师,简和里弗斯家的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结识交往,还有美丽的奥利弗小姐。圣约翰狂热地爱着她,可惜娇生惯养的罗莎蒙德,对他来说不会是一个合格的传教士的妻子,因为她不会吃苦也不大像肯干活。他经过观察,看中了简,看中了她在精神上的禀赋。他教她学习印度语,为未来去印度传教做准备。当他向简提出结婚请求时,简拒绝了。可以去传教做助手,可以做妹妹,但不能是妻子。简太清楚圣约翰的性格了,这是一个天生的具有钢铁意志般的传教士。如果说简是因为道德观念而理智地离开罗切斯特的话,那么,圣约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奉献观念而固执地理智地安排着他的一切。他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个非常优秀的人。他的奉献和自我牺牲是他的天命,但对他想带走作为祭献的妻子来说,则不是她的天命。尤其对简爱来说,更不符合她的天性。在圣约翰的强迫下,简没有屈服。反而,圣约翰掩饰不住的愤懑,让读者看到了宗教给人带来的执念和狭隘。他在调整后继之以温和的态度,让简差点就沦陷在其中。关键时刻,在静谧的月光下,她听到了发自心脏的震撼,来自罗切斯特的声音。
简离开了沼泽山庄。她没有决定什么,但是随着心灵的呼唤,她一步步走下去。没有什么障碍着她。可能是巧合,也可能就是从心所欲之后的境随心转,她最终走向了她的幸福。
回顾她的历程,从刚开始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转移到平等自由的获取,再是对生命自主的把握。在随后的生命关键节点上,暗恋、性格考察、婚礼事件,到处看到的是她在感情和理性之间的搏斗现场,而最终都是理性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她牢牢的把握住了自己的独立和自主,她感情丰沛,但绝不会被其裹挟。作者把简爱的故事娓娓道来,心里所思所想,一丝一毫都清晰展露,不拖泥带水,泾渭分明。所以,故事是理想化的也是简单化的。真实的人生和心境远比书中人物复杂,但作者不失为懵懂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脉络明白的道路。跟《带小狗的女人》中古罗夫和安娜没有太多机会的不同,简爱和罗切斯特多了这么一段自主意识下的深入细致的磨合过程,不难想象他们更有能力更有定力去面对未来他俩之间的各种未知。再想想,如果罗切斯特在结婚前也有这么个性格考察,还会跟梅森小姐结婚吗?
那么,重点来了,她又何以具备如此的能力和定力?或许答案就在海伦和谭波尔小姐身上。海伦说,宁可忍受一下除自己之外谁都感受不到的痛楚,这总比冒失行事,让所有和你有关的人都受连累好得多。再说《圣经》也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对比而言,简在舅妈家是以直报怨的,对于受欺负和不满,她实在不想再忍,最终都爆发出来了。这种压抑和爆发一方面激发了她直率的性格。但另一面,怨恨始终无法消减。是宗教,或者确切说是圣教,圣贤的教诲,海伦的感召,让她学会了忍耐。谭波尔小姐的开明和宽容进一步鼓舞了她,随着知识和学养的滋长,理解更多,宽容益甚,理性也愈能调和各种情绪的冲突。看她在盖茨海德探病时的表现,举手投足,一言一语,此时她已经开始无敌了吧。或许,夏洛蒂是想告诉姑娘们,独立自主和生命自由,不是一句空话就能做到,背后有你的知识,宽容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