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点总结(成长故事ppt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标分析】

1.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2.课标分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更新的时代。也正因此,15-16世纪也成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真正的世界历史由此开始。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换、商品流动与殖民扩张,加速了世界文明区域的交流与碰撞、由分散走向联系。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专题第二课,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相比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主要讲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与概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更侧重于新航路开辟后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影响。显然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两课共同构成本单元的系统整体;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条件,体现了“发现世界”到“发现人”的历史发展线索。既有贯穿欧洲古代与近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近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人口迁移、动植物交流与疾病传播为核心特征的全球物种大交换状况,以及这种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二目意在说明全球海路的开辟对提升海路贸易重要地位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三大洋贸易齐头并进推动了全球商品大流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殖民大扩张在不同文明区域产生的诸多变革,如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新航路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通过本学期前两个专题的学习,对世界上古史与中古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探寻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掠夺》已经学习过(参见人教版九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新航路诸多影响的基本认识。但关于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抽象性知识,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大多缺乏中西联系的意识和全面把握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学生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特别是对于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国家的双重影响,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历史事件的价值性判断,能够一分为二、辩证的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目标】

(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据、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参照课本,能够清晰罗列全球物种大交换在人口迁移、物种交流与病原体传播的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跨区域大范围的物种大交换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

结合地图,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太平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所涉及的流通商品与交往国家,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

根据史料,概括殖民扩张的背景、主要国家、方式手段等基本史实,提高自主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国家、殖民国家与世界的三方影响,培养多角度参与历史解释的学习观念。

通过中西历史走向的差异比较,联系如今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引导学生树立包容开放的文明观与世界观,完成情怀的课程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参照地图,掌握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涉及的交往国家与商品流动状况,结合课本,分析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促进作用;

结合史料,解释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国家、殖民国家、世界体系带来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何为“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化抽象为具体。

古今相映,在学习全球联系建立、世界格局演变的过程中,培养正确对待人类多元文明的情怀、与因势利导的历史观念。

【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演示法

2.学法:

听课法、阅读教材法、探究问题法、记忆法、练习法

3.教具:

黑板、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两幅地图的变化,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学生: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网络。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比较这两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到 16 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的变化

[PPT展示]:同学们结合图片,归纳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 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特点:⑴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2、物种迁移的原因和表现

[PPT展示]:同学们结合图片,归纳物种迁移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新航路开辟,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表现:

① 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②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影响

[PPT展示]:同学们结合图片,归纳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影响。

影响:积极:①改变人口地理分布; ②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③促进世界物种交换;④促进美洲经济开发。

消极: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 ②印第安人灭顶之灾;

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④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史料研究]

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学生回答: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过渡语]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原因及表现:

[PPT展示]

教师:大家观察上图,思考商品全球性流动的原因及表现。

学生:原因: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多海域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

表现:

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贸易:欧洲人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开通欧、非、美三洲间的三角贸易

葡萄牙的澳门中转贸易:

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

西班牙的太平洋贸易:

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

[史料探究]

材料: 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巨大,因为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后来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出售。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非洲。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洲际贸易发展起来的政策因素并谈谈欧洲的扩张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学生:政策:殖民扩张政策、重商主义。影响:一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三、早期殖民扩张

1、表现:

[PPT展示]

教师:同学们依据此图归纳殖民扩张的表现?

学生:(1)葡萄牙殖民扩张

方向及地区:与其支持的新航路方向一致,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地区;

主要包括: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2)西班牙殖民扩张

方向及地区:与其支持的新航路方向一致,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区;

主要包括: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3)教皇子午线:

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实质: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该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范围;

影响:平衡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

2、影响

[PPT展示]

世界格局的变动:

(1)欧洲崛起:

①商业革命:商业的商品、方式、中心、范围、主导发生变化

②价格革命

原因:金银增加、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影响: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工商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社会转型 。

(2)亚洲、非洲、美洲灾难: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

[概念阐释]教皇子午线: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根据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后来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商业革命: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变化形式主要是: 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

价格革命:又称作物价革命,是指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殖民扩张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PPT展示]

[史料探究]

材料: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认为:就欧洲的崛起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教师:你对这个观点如何看待?“欧洲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 看法:观点片面,坚持“欧洲中心”,无视亚非拉等地区贡献。

原因:既是欧洲发展领先的结果(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也是欧洲对亚非拉等地区野蛮侵略和血腥掠夺的结果。

[知识拓展]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对外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亚非拉地区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种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课堂检测]

例题1 1675年,一位西班牙人说:“整个世界在为西班牙工作,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让佛罗伦萨满意地生产衣服吧……我们的资本会满足它们的。唯一可以证明的是,所有的国家都在为马德里训练熟练工人,而马德里是所有议会的女王,整个世界服侍她,而她无需为任何人服务。”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西班牙( )

A.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控制了世界的商品贸易

C.已完成了商业革命进程

D.最终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答案: D

思路分析:材料说明西班牙在消费者世界上众多国的消费品,反映出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班牙王国把运往本国的金银完全用于的挥霍,这样必然导致西班牙王国走向衰落,故D项正确;当时西班牙并不是世界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是西班牙消费的现象,不是控制了世界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西班牙的价格革命,不是商业革命,故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题时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

例题2 “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 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 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 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 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答案: B

思路分析: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殖民扩张中的贩奴运动,贩奴运动的过程中给欧洲殖民者带来了财富,给非洲带来了灾难,促进了美洲的开发,但题中问客观影响,故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CD项均表述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时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

例题3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答案:D

思路分析: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排除A;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排除B;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由材料“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反映欧洲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D。

[板书设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