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伴我成长(作文成长故事红色故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和我的外公入党的故事
作者/李兴甲

一九三八年一月,我的外公陈克彬在抗日烽火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后的一九九八年七月,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个场景,一颗红心
场景一:一九三八年一月的一天傍晚,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日寇的铁蹄已践踏山东。在邹县田黄镇颜母庄(现属曲阜市尼山镇)村外一个麻秆地里,几个人影神秘地聚拢在一起,他们个个神态庄重,我的外公和他的战友们正在入党介绍人冯起、步云亭的带领下,举行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同年经组织指定,外公担任田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抗战时期,他参加了小山战斗,参与创建邹东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军筹粮筹款、支援前线。解放后任田黄供销社首任社长,一九八五年去世。

场景二:六十年后的一九九八年七一前夕,邹城镇机关大礼堂,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面对党旗,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成了像外公一样的人。在和平年代,我更加体会到外公当年“提着脑袋干革命”的艰难,倍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使命与担当。

出生入死,初心不变
外公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在附近十里八乡颇有名气。每逢春节前夕,外公都要为村民写春联,借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外公的影响下,我的舅爷爷和大舅也先后参加了革命。舅爷爷鲍宜香是地下交通员,大舅陈瑞甫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正值抗战最困难时期,八路军纪律严明,每驻扎一地,不向当地群众筹募粮款。没有粮食吃,就吃山上的烂枣,吃了几天,枣皮不易消化,不少人患肠胃病,有的人还流鼻血。后来又用柿子皮和梗子磨碎,与野菜、豆饼、花生饼、地瓜叶、杨柳叶掺在一起吃,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地瓜干成了珍贵食品,只给伤病员当保健饭。

一九三九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组成南下挺进支队,奔赴邹东山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敌伪欲乘挺进支队立足未稳之机,扼杀这支抗日武装。六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时左右,扼守小山的八路军二连战士为吸引日寇,掩护大部队转到外围歼敌,便利用大石满山这一有利地形,向日寇发起了攻击,小山战斗打响。战斗持续了一整天,178名八路军战士打退了2000多名日寇数十次冲击,终因寡不敌众,在给敌人重大打击后,20余名战士撤离了战场。此时,外公他们尚不知道八路军战士已经撤离战场,仍旧挑着煎饼、馒头和咸糊涂,给部队送饭。走到半路,方知部队已撤离。他们便掩埋了烈士遗体、打扫了战场。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
一天,外公和几名同志进驻鲁源村发动群众抗日,连住了三天,外公考虑此地不宜久留,于是建议连夜转移。有一名王姓同志住在岳父家里,没有撤离。结果,当夜被敌人抓去杀害。因为听从了外公的建议,其他几位同志得以安全撤离。事后,外公被人怀疑通敌,怀疑他的人说:你怎么知道敌人当晚会有行动?当然这与外公谨慎的工作作风有关。外公此时有口难辩,被自己人误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虽然被误解,但外公一直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干好革命工作。

有一次,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田黄后,外公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不让一粒粮食留给敌人。但由于时间仓促,有少部分粮食来不及运走,便将粮食装到大缸里埋藏在一个水井附近。这时,一名国民党军官的战马突然掉进井里,这名军官便命令士兵在水井附近挖沟解救战马,埋藏的军粮被国民党士兵发现,但不知何故,他们既没焚烧,也没抢走。事后,有人猜测,也许是这些国民党士兵大都是南方人,喜欢吃大米,不喜欢地瓜干、高粱米的缘故吧。其实,我人民解放军马上攻打过来,国民党军队害怕被歼,匆忙逃窜,来不及抢走粮食,被救上来的战马没跑几里路也死了。

(本文在中共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委组织部联合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人民日报》等媒体组织开展“回望初心”百个入党故事征文比赛中获入围奖)
壹点号 尼山布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