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生故事(成长故事的结尾人生故事的结局是由你自己创造的 | 认知占星学眼里的世界)

译者/若道翻译团队
编辑/玫瑰 封面/书君 图片/稿定设计
你听说过认知占星学吗?这种学说认为,每种情感背后都有隐藏的认知。不仅是对现实的自发反映,也是习惯性思维模式的结果,并且通常处于无意识层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另外,作者格伦老师授课的【ISAR选修课:心理占星咨询技巧】课程报名中,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详情哦。认知占星学每个星座都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情感类型,驱使行星按照情感所传达的需求来行动。行动从情感那里获得动力,而情感传递着需求信息。每种情感背后都有一种隐藏的认知。20世纪后期心理学的一大标志就是认识到情感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自发反映,也是习惯性思维模式的结果,并且通常处于无意识层面。个体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取决于他们是如何解读事件的,而不是取决于事件本身。也就是说: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解读事件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因为情感控制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赋予事件的意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认知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向我们呈现与以成长和适应为目的的信息的习得、保持和使用相关的理论。我们需要区分“认知”的层级、形式和方式,抛弃“思考即认知”的观点,甚至抛弃认知的主要方式。
占星学中的每颗行星都构成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直觉、感受、经验观察、识别、分析、美感、抽象推理、全面觉察、超能力等。同样,每颗行星都擅长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火星了解生存、水星是语言专家、太阳懂得表演、土星知道如何按层级组织信息、海王星是梦境方面的权威。比如不管我们怎么“建构”,也不可能在水上行走,但是我们有无数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情感、行为和体验结果。“验证性偏见”(confirmatory bias),指的是为了“符合”我们的记忆、预想和期待而歪曲事实。个体会有选择性地关注那些能证实自我偏见的信息,忽略或扭曲那些威胁到自我偏见的信息。
这种认知模式是一种心智特性,其主要任务是整理感官持续吸收的大量信息。亲身经历会帮助形成一些假设,指导进一步行动。人类通过将熟悉的类别(图式)投射到不熟悉的具体事件中,来维持体验的秩序。
这种习惯性的反应可以节约时间和能量,毕竟个体在不同的环境背景(宫位)中,比如工作、玩乐、家庭、学校、婚姻等,必须做出很多复杂行动。
我们有必要去忽略那些和已经整理好的认知模式不符合的信息或数据,认为它们不相关,或扭曲它们,迫使它们与组织好的模式一致。这样,意识就不是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相反,它会根据自己的本质去塑造外在刺激物。
心灵是一种有机的决定性力量,可以独立改变从外部获得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熟悉的意义类别。
人类其实是具身理论或“故事”。爱泼斯坦(Epstein,1980年)指出,人们必须有一个存在的理论,否则他们就会觉得在遭遇混乱。对现实的固有的理论指导着个体的行为,这种理论的一部分包含了自我理论和世界理论。
自我理论包括对主要假设和次要假设的层级安排。主要假设是有关自我的宽泛的、包容性的信念,比如:“我是一个好人”。从此展开,则有更低层级的假设,比如“我是一名好的占星师”,这里还包含着更低层级信念,比如“我擅长理解冥王星”。
类似地,一世界理论包含对他人和外在条件信念的层级安排。一个人完整的具身理论包含无数假设,与这两种理论(自我理论和世界理论)如何互动有关。
当然,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会与他对世界的看法脱离。自我概念和世界概念很大程度上能互相反映。一个负面的自我观念,比如“我是没有价值的”,将会反映在相应的世界观念中,比如“人们都排斥我”。
童年的重要性人们固有的现实理论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意义的建构开始于婴儿期,并持续终生,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情感上对我们很重要的经历会形成一些观念,帮助我们组织和指导未来的行为。
这些观念构成总体上的宽泛假设,并将之后的体验吸收进来。从占星学来说,这些观念的最好象征是相位配置,它能同时描述外在体验的世界和它的内在灵性表现。
儿童会从强烈的情感经历中进行不恰当的归纳。他们认为“以后一直会发生这样的事”,或“我一无是处”,因为他们的概念能力有限,经历也有限。儿童天生是自我中心的,所以会倾向于认为自己需要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负责。
如果一个三岁小孩的父母决定离婚,然后父亲搬出去了,孩子会想:“爸爸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他不爱我”,或者“爸爸离开了,因为我一团糟。”孩子对自己的照顾者有着天真的信任,所以问题就变得复杂。孩子认为,他们被对待的方式就是他们值得被对待的方式。
即使这种对待是虐待性的,孩子也倾向于相信他们只值得被虐待,因为至少这样,他们还有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换取其他的结果。孩子要想感到安全,就需要相信大人都是好人,并且相信可以通过做合宜的事情来控制大人的反应。
对于孩子来说,认为父母只是简单地失去控制了,他们刻薄、邪恶,自己做什么也改变不了现状,这种想法是非常恐怖的。
情绪激动的经历中所产生的信念是具有指示性的,也就是说,这些信念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规定你在未来如何行动才能获得愉悦和痛苦的最大平衡,确保获得认可,维持最佳的自尊水平。这样的信念形成得越早,隐藏的创伤越重,就越容易变得固执。
不可避免地,孩子会以自我中心、特异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经历,因为他们不具有更为灵活、抽象的心智能力。他们倾向于将有限的经历过度泛化,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经历并不是有限的,这就是一切。
在理想的情况中,当我们长大时,会发展出更加灵活的规则和信念。我们会学到,在不同的背景下,相同的行为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我们会认识到,有时候有必要去打破规则,服务于更高的原则。
但是,从反复出现的、创伤性的情境中发展出来的信念,仍然会倾向于保持简单、固定和原始的形式。在这些领域,存在某种发育停滞或“固著”。

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来证实自己的偏见,这种倾向也被称为主动认识、前馈或偏见预期。人们会活跃地参与到自己的知识习得中。人们不是被动地吸收相关经历,而是去寻求预期的“具身理论”,不断地扫描环境,去获取证实预期的信息。
这种信息就像食物或燃料,让理论继续“活着”。因为这些理论就是一个人本身,所以,它是活着的。个体是一个具身的、进化的、理论的结构,是一个活着的故事,积极地吸取验证性信息的养料,以延续其存在。
“反馈”指的是任何提供个体行为结果信息的体验,但是“前馈”却主动地预测那些结果,渴望它们、寻求它们,最终招致了它们。也许月亮四分天王星的女性会无意识地相信,她所依靠的所有人最终都会翻脸不认人。这种信念如此固著,让她很难再以其他方式去看待(或者甚至是想象)自己被对待的方式。
然而,她不能完全阻止自己去渴求亲近。无意识中,她害怕自己会孤独终老,所以当她陷入感情中时,就会表现得冷漠、疏远、被动。就像被车前灯照射的鹿,她在预期灾难,她在害怕她所预期的事物,而这必然会影响她的行为。
伴侣的任何行为,即使只是有一丁点符合她的预期,比如瞥了一眼别处、迟到、关注别的事情,都会被她解读成一种证据,证明她的预期即将发生:拒绝。所以她切断自己的感情,在伴侣做出更多伤害之前,突然疏远他。
客观地来看,在了解她的预期过后,她的行为很好理解:自己在情感上依赖的人突然冰冷地中断了对自己的关怀。因为这个核心信念是她在很小的时候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它是具有适应性的。
但是,现在她对拒绝的预期太强了,已经影响了伴侣的实际情况,伴侣感觉被拒绝了。她表现得好像拒绝已经发生了,从而招致了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这被称为“投射性认同”,即在别人身上引发自己预期(投射)的行为。她才是那个以冰冷的、突然的方式行动,并隔断情感的人。
她的伴侣认为她的行为非常不公平,觉得很受伤,所以他采取了防御性的回应。对于她的突然改变,伴侣感到困惑,以为她不再在乎自己。于是他抽离了,实现了她最初的预期。
他的行为是对她的行为的回应,而她的行为也是对他的行为的回应(还记得吗,他向别处瞥了一眼)。在不经意间,她让自己的恐惧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她的回应影响了他,让他的行为方式有可能符合她的预期,让她害怕的结果更可能发生。
最后他体会到了拒绝的冲动,但这其实是他的防御。因为他也有一个故事,通过他自己的行为投射出来,并导致它发生。这样的关系系统密切交织在一起。双方的故事融入彼此熟悉的模式中,经常让我们无法分辨是谁的故事先开始,不知道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自我理论和世界理论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个人现实理论,代表其全部的概念体系。这个理论有3个基本功能:
吸收经验信息;
通过满足需求的行为方式,来保持愉悦和痛苦的适当平衡;
增强自尊。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个体将有选择地关注那些能证实自己理论的信息,歪曲或忽略那些不能证实他们理论的信息。这样,人们选择了周遭环境(伴侣、老板、朋友)的某些特点,并将其融入一个预先存在的故事中,一个似乎有生命的故事。
等效性或结构决定论比起环境,一个人看待环境的方式对其行为的影响更大,这是如何发生的?需求满足的策略被心灵中的一种“主导特质”(steering property)所控制,即等效性。简单来说,等效性(拉丁语aequus,平等的;finis,结果、目标)指的是行为的最终(final)结果基本都是相同的,或等同的,不管环境因素如何。
这意味着,即使外在环境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是一致的。例如,一个海王星在第7宫的女性,连续嫁给了3个酗酒的丈夫,她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几乎相同。虽然男士和婚姻不同,但是她的选择、行为和之后的经历都是一样的,或等同的。
等效性意味着,不可能单纯基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做出决定论式的预测。系统参数比初始环境重要,输入受到了自我系统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这位海王星在第7宫的女性可能会嫁给一个本来清醒的男性,但却像对待酗酒者那样对待他。她甚至会鼓动他去喝酒。
因为系统是原来就是活跃的,而不仅仅是对外在刺激的反应,所以外在刺激无法造成某种行为,只能和自主的系统合作。这样,相似的结果——行为,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初始环境中。
等效性意味着,系统的一端落在思维中,它调节其内部运作。系统最根本的目标是简单地做自己,即保持自己的组织并存活下来。外在行为的表现依附于更加持久的内部程序。
马图拉纳(Maturana)和瓦雷拉(Varela)(1980年)将这描述成“结构决定论”。生物系统是自主的,因为它们不是被外力“引起”或“指导”的。
系统的结构模式决定了其本质和行为。从星图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一点。星图中存在一个由无数相位模式构成的动力结构。这个结构的组织决定了个体独立于外部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等效性也意味着,不同结果可能来源自相同的初始条件。例如,两个住在相同国家的政客,一个人的月亮在双鱼座第9宫,三分在巨蟹座第1宫的木星。
他具有深深的同情心,也对未来充满希望(比起现实主义者,他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被选举出来通过政府福利项目进行扶贫,这是一个传统的自由民主党成员。散播财富!关怀人民!
另外一个政客是典型的保守派共和党人,可能有土星在金牛座第9宫,与第2宫的冥王星形成梅花相。他被选举出来减少税收,降低浪费的、不负责任的支出,而这曾造成国家预算危机。
版权声明:本文由若道翻译发布,欢迎转发,反对抄袭。友号转载请申请白名单。
END
格伦·佩里
若道签约老师,著名占星师,前ISAR董事会成员,共出版8本占星著作;心理/意识研究专业博士;占星心理学学院(Academy of AstroPsychology)的创办人;康涅狄格州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onnecticut)原型宇宙学与意识进化项目的负责人。
2023年ISAR选修课心理占星咨询技巧占星咨询技巧(一)
共9次课程:6次2019年录课+3次直播课
在这个阶段的课程中,学员们将学习咨询技巧,比如如何选取一段经历,询问相关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解读,重塑冲突,预测成长机遇,深化疗愈。
我们会审视各种咨询理论,重点强调它们在占星学中的运用。学员们将学习如何处理危机,做出恰当的推荐引介。
我们强调有效沟通的原则、聆听技巧、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以及占星学如何帮助我们建立共情关系。
我们会专门介绍伦理道德法则,因为它关系到职业责任问题、资质能力、咨询和预测。
我们会特别关注占星师的阴影以及我们在自卑和膨胀问题上的集体脆弱。
占星咨询技巧(二)
共12次课程:6次2019年录课+6次直播课
在这个阶段的课程中,参与者将继续学习咨询技巧,包括如何选取一段经历,询问相关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解读,重塑冲突,预测成长机遇,深化疗愈。
我们还将考察各种电影,考察它们与理解人们寻求帮助的共同议题的关系。我们会审视各种咨询理论,着重强调它们在占星学中的运用。学员们会学到如何处理危机,做出恰当的推荐引介。
我们会强调有效沟通的原则,以及聆听技巧、言语和非言语沟通,以及占星学如何帮助我们建立共情关系。我们会专门介绍伦理道德法则,因为它关系到职业责任问题、资质能力、咨询、预测和古代术语的运用。
想和格伦·佩里学习占星学?请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学习占星学点击下图了解课程详情微信又双叒叕改版啦,不想错过若道君的推送?
就把若道设为星标以及点点“在看”吧!▼
喜欢就点一下“在看”吧!报名直达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