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梁思成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概括(名师成长故事梁思成与林薇茵的成长故事)

历史上对这对伉俪的评价很高,两人均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与关注度,而且,国共两党均高度重视其专业能力,在不同的时代,也做出相应的贡献。再细究两个人的成长历程,其实想想也正常。两个人的故事也许真的是解释什么叫门当户对,相濡以沫吧。

求学时期的故事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梁任公在清末民国初期,那是响当当的一个人,作为他的儿子,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人脉,社会资源,只要不是纨绔子弟,基本上都姝成才。从梁思成的留学经历可见一斑,一般人留学,均是巴不得快点读完书,好进入社会,回馈家庭。梁启超对梁思成的安排是:(1)先到一艺术学院读预科1年,学习一年艺术,明确自己的兴趣之后再选学校。(2)宾大毕业后,先不急着找工作,去欧洲旅游一年,开开眼界,认识世界是怎么样的,再考虑回来。(3)回到中国后,职业的选择:要么去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1个刚毕业的学生马上当上系主任,要么能力超群,要么人脉超群);或是去清华任教。这种条件,如果没有梁启超这样的爸爸的人脉,应该是很难达的。

再说林薇茵,他爸爸林长民,本身就是福建官宦之家,大家一定记得《与妻书》的林觉民吧,他们两个是堂兄弟,可能是政治理念不同而已,而且一直在民国政府当官,主要负责外交。当年去欧洲公干的时候,就带上林薇茵在欧洲学习了一年,之后再送去美国留学。

在民国那个年代,拥有这种教育资源与眼界的人,想输都难。况且两个人应该也继承了先辈的优良基因,读书也认真,所以也算不负众望吧,算是学成归国。

民国时期的学术沙龙

归国之后的工作安排与变迁,这个就无须多讲,在学术上,一直是走在最前沿,确认填补了落后中国的很多空白,如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系统的整理中国古代建筑的资源,田野考察,在国外学到的那种治学严谨的态度,确实也是影响了一代人。

在30年代的太太的客厅,从目前的各种传说与文字记载来看,林薇茵确实有点交际花的味道,梁思成估计气管炎吧,跟徐志摩,金岳霖的各种传闻,肯定也有听说也知悉,但是仍能这么好的相处,这在外人看来,确实是很难理解,怪不得冰心会写《我们太太的客厅》。不过,如果作为外人,每个周末去一个有这么多大伽云集的地方,难道不是一个好去处?能组成这样的局,不得不说是不容易的,说明主人本身的专业水平,社交资源,个人魅力,社会影响力确实是值得大家推崇的。

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一个私人机构,均承担起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责任,遍访全国有名的各类古建筑,从寺庙,塔楼,牌坊,路桥一一收集与量测,并且把种处的精妙设计一一解释与说明,拍照,量测,并保存,汇造成册后,并在国际的刊物上发布相关的文章,填补中国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

如果从个人成就来讲,30年代应该算两个人在人生中取得的第一个小高峰,而令人诧异的是,营造学社实质加入的是梁思成,但是干活而是两个人,而且很多时候,林薇茵反馈占据了主导地位,也许他们这两个人就是这样的搭配,才能这种成果吧。梁思成可能跟俞敏洪一样,是一个老婆驱动型的成功人士。

抗战期间的苦难生活

抗战之后的迁长沙,转昆明,最后驻李庄,确实吃够了乱世的苦,但是就算是在这么苦的情况下,两个人仍然没有放下学术研究,这也是受后人尊敬的源由吧。

梁思成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并不是西南联大的老师,但是和林薇茵共同设计和建造了西南联大的校舍。

各地辗转,舟车劳顿,林薇茵这个富人家的女儿,确实吃尽了乱世的苦,第一,身体本身就不好,肺结核,这个治不愈的病,本身就把她搞得足够的辛苦,再加人佣人没有人,收入下降了,物价飞涨了,可依靠的人离开了。特别是在李庄整整躺了五年,没有死掉,不得不说已经是奇迹。梁思成在这期间,对其不始终如一,不离不弃,说明林薇茵当初的选择确实是对的。

梁思成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核心关键人员,在重庆,李庄之间奔波,为妻儿,弟妹们忙碌,一个有责任的男人是值得受人尊敬的,生活虽然苦,但是追求还是不能放下,这段期间,无论是向美国友人求助关于学术方面的帮助,还是在这个情况下,还有源源不断的学术产生,不得不说,这确认是要非人的勇气,对专业足够的深爱,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极强的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高光时刻

建国之后的对古建筑的保护,城市规划的建议,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把两个人的名声推向高峰,从声誉来讲,应该算是两个人的高光时刻了。虽然从生活来讲,肯定没有30年代那种小资的情调那么悠闲。

梁思成和国外各种大会上和刊物上,发表了多种学术文章,做了很多的专业学术报告,均得到了行业人士的好评。

参与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参观并调研国外社区的设计,汇编政府对古建筑的保护名册,对北京古城的保护,参与北京新城的建设等。均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林薇茵离开后梁思成的生活

最后两个人的结局都算比较好吧。就像其女儿梁再冰评论的,幸好林薇因在55年去世,否则,在那种活动背景下,其它状况应该很凄惨的。

林薇因离开后,梁思成最后还娶了其学生的老婆,画风确实有点出人意料,但是也很正常,我觉得挺符合他的世界观,例如他在活动期间积极争取入党,在风头紧时,跟到国外访问,减少出镜的机会,后来风声稍好,又做起了学问,但这也是值得赞赏的地方吧。

但是之后从学术上讲,跟林薇茵在一起的时候相比,确实就没有可以拿得出来的成果了,反倒是林洙,针对梁思成留下来的资源,对其整理并发布,随便还写了几本回忆录,反而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不得不说也是趁了梁,林的热点。

据梁思成的孙子说,从生活上讲,梁思成没有了林薇茵,反而生活得更惬意一些,因为林薇茵的脾气不好,对梁思成可能要求也很高,所以之前的梁思成应该是生活得很辛苦的,但可能也就是这些辛苦,才驱使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吧。所以人们常说:怕老婆的男人,能成事。(是不是跟俞敏洪的故事有点像)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出身,每个人都会处于一个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梁思成与林薇因,从出身上讲,两个无疑是最好的,从年代来讲,应该说是对他们来讲有最好的年代,当然,也有最坏的年代,因为那个年代,他们成为大师,成为先生,也许把他们放到现在,他们不一定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

每个成长的历程,有苦,有乐,从从都与这社会背景分不开,虽然他们两人,受到最好的教育,成长过程中,受到父辈荫庇,生逢乱世,但没有自暴自弃,对学术始终有热情,一直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对中国古建筑,对他们的学术研究,总的来说,他们是真的算不错的。

国民党看重他们的研究,在他们需要时,照顾他们,帮助他们;共产党也看重学术,尊敬他们,让他们的专业有机会施展。所以,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均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甚至成为典范。

大师的成长需要积累,需要磨难,更需要时代,需要机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