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我的心理成长历程1000字(我的心灵成长故事【我的心理成长故事】成长反思:没有告别的告别)

都说父母是隔绝我们和死神的一堵墙,

和父母最后的告别,好像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能大家不愿意多谈,或是感觉这是一件距离自己比较遥远的事,但也是绕不开的,每个人或早或晚都得面对的。

现在想试着写写我的父亲,一来是现在可以比较平静的去回忆他,二来是想整理下我和他那没有告别的告别。

二零一九年正月十六我父亲离开了,八十四岁。

也许大家第一感觉会觉得人到了这个年纪,一生身体健康,离世前也没有经历漫长的大的痛苦,也算圆满,站在这个角度是的。

当时春节前父亲有些不适,年初三住院,十六离世,在这十几天里,我发现我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以为因为父母的年纪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在心底我并没有真的认识到父亲有一天会真的离开,也许在潜意识里我对于父亲死亡的必然是拒绝的,没接纳的,好像认为父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现在意识里我当然很清楚父亲已经离开,但又觉得有点不真实,总觉得他还在那个地方,还是活着时的模样。

父亲一生身体硬朗,他在病床上的那十几天,我也仓促做了些心理准备,临时搜了一些临终关怀的资料。我们兄弟姐妹开了个小会,医生说乐观估计爸爸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我们也都清楚爸爸时日无多,听取医生的建议一致达成将不做任何创伤性的抢救,维持他现有的生命状态,减轻痛苦,让他自然的走到终点,这也是现在让我感觉到安慰的一点。

至于如何对爸爸说他的病情,哥哥姐姐们的意思是不能对爸爸说实话,他们担心一旦说了父亲如果大受打击会走的更快,他们想着爸爸还可以再活两三个月,并且认为也不能告诉妈妈,怕妈妈情绪失控而引起爸爸的怀疑。我一如既往的对家里的事没有表达我独立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比我年长,我一贯是个听从者。爸爸的病情直转之下,我们每天看着这种状况也比较慌乱,我在家庭群里提议说应该和爸爸谈谈临终的事,问问他后事的安排,并把我准备的有关临终的文章发到了群里,但没人回应,我也就此作罢。

爸爸本人直到去世都是非常清醒的,不是那么痛苦的时候,他会静静的似乎在思考什么,不知道他身体和内心都经历了怎样的临终历程,他都没说。我们轮流在床边二十四小时伺候,不到必要的时候,他不会开口叫我们做什么,很抱歉的对我们每个人都说过给我们添麻烦了,让我们受累了。这就是他的性格,一生要强控制强迫追求完美,不愿意给任何人添麻烦,我们在照顾他的身体,他在照顾我们的的精神。

这仿佛是父慈子孝的一幕,但我认为这也是问题所在,父亲是个很聪明很有自己思考和见地的人,一生波折几经生死考验,再说他自己的身体他自己应该很清楚,但他却没有和我们谈任何有关死亡和他的后事的安排,也许有遗憾逃避和恐惧,已不得而知,我认为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他的这种大家长的个性可能是怕子女不能承受,哥哥姐姐们怕父亲不能承受,就这样我们双方都在互相投射对方不能接受,谁也不愿意捅破面临死亡的这层窗户纸。

我知道不能把问题都归结到父母和哥哥姐姐们身上,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没有决定事情的权利,可我也不用承担更多的风险责任和义务,在这里我有被动的部分也有获益的部分,我一直待在这个位置也有一个从众的免责心理。哥哥姐姐们说不告诉父亲,但他们并没有说谁也不能和父亲谈这件事,也没有说我不能和父亲谈谈心,说说我们之间的情感。我不敢和父亲谈论是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面对,也害怕说了万一造成不好的后果我无法承担责任。没有和父亲谈谈我们之间的情感,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谈论这些的习惯。

我在想如果在他生前能和他坐下来聊聊他的一生,他的经历,他的感受,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聊聊我们各自,我们的关系和情感;在他的病床前聊聊有关死亡,他的心愿,是不是有什么遗憾,或是对死亡的怯懦与恐惧;说出我对他的爱和其他感受,对他将永远离开的接纳,放手并给他以祝福。那么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我会不会还难以释怀。可是没有如果。

这就联系到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建立的亲密关系。在父亲的临终,我们双方都还在按照各自的主观感受去各自行事,去投射,在心知肚明中等待那一刻的来临,都没有试着去问问对方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我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也搜了一些临终要做的事项,可依然不知道怎么去实施,依然眼看着父亲离去而没有告别,我想这和我们的关系模式相处方式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最后那个时刻依然无法违背我们之前的模式,无法坦然的的敞开的深入的谈一谈,大家都在回避。我也在想,如果当时请有关的专业人士来协助是不是会有帮助,但没有如果。

我遗憾父亲的一生我并不了解,这些已经随着他的离去而消失了,就好像我并不了解我的来处。

我遗憾没有和父亲告别,我认为不管我们与父母关系的好坏,如果情况允许双方还是要有一个充分的告别,这不光是为了父母,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给离去的人的一生画上一个句点,也给活着的人的情感一个安慰和交代,我觉得这很重要。

这不一定要在临终才去完成,如果有可能在他们生前就找机会坐下来聊聊。这说起来容易,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关系的特点,做起来可能很难,但我觉得我依然有可以努力去尝试的部分,这可能就牵涉到个人的觉察,修复和成长,怎么样让自己具备面对这些的能力,这又是另外一个比较大的话题。

可能我们也要觉察下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如果觉察过这个问题,又能在成长或修复的过程中和父母做到比较好的分离,那么可能就会少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

这是我的遗憾,没有告别,没有互相诉说一下对对方的感受和情感,再也没有机会。其他人面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感受,也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论吧。但我觉得有一点应该是共通的,那就是在那个时刻让自己有力量从心出发,更坦然的面对,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

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用你的一个故事换另一个故事,让成长不间断,让感悟一天天长大。

换故事邮箱:1404196903@qq.com 征 稿 微 信:hslxlzx2020

入选的故事:获得心理学书籍一本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