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关于顺丰成长的小故事(企业成长故事顺丰的成长故事,非典时期的他们值得今天的我们细品。)

顺丰这家公司,它的名字里之所以带个“顺”,是因为这家公司诞生于广东顺德,它的创始人王卫是一个香港人,1993年的时候他只有23岁,到大陆来做生意。他要做的这个生意跟快递业毫无关系,他就想开一个印染工厂。

很多的创业都是节外生枝,种瓜得豆。这门生意并没有直接给他带来成功,但是因为做这门生意,他发现了一个刚刚露出端倪的商机。在那个时期,香港人到大陆开厂主要是在珠三角,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顺德。我们知道,开厂不是开公司,香港人只是在大陆开厂,公司的核心职能还是在香港。

一个工厂要生产某种产品的时候,先要生产样品,然后尽快把这个样品送到香港,经过香港那边的认可,就可以量产了。可以说每天都有大量的样品要从珠三角送到香港去,这中间还包含大量需要尽可能送达的文件。

王卫在往返香港的过程当中,发现有些人会拿着样品问他,能不能给你一点钱,你给我把这份文件送到某个地方。时间长了,他就发现这是一个机会。他逐渐地就成了一个背包客。当时对他们有一个说法,叫水货客。因为这些人中有送文件的,还有一些是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从香港来大陆倒卖商品。

最初对于王卫来说,他就是挣外快。他几乎每天都背着一个大的背包,或者是拖着一个拉杆箱,往返于香港和大陆之间。那个时候,大陆对香港还没有行使主权,所有到香港的邮件都是按过境的邮件处理的。香港的邮件到大陆也是这样,中间的这个过程很漫长。

这种看似小打小闹的方式,有几个优点:

第一是显而易见地快捷,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送到你要送到的地方。

第二是准确,它没有中间环节,就是从A点到B点,所以它暗含着一个功能,就是安全。

当王卫发现这种挣外快的方式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的时候,就用家里给他的10万块钱创立了一家公司。最初的时候,公司只有6个人,纯粹是用一种人肉捎信、递物的方式。做着做着,业务量越来越大,干这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那如何具有差异化,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呢?王卫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人,他快速地告别了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小打小闹,开始统一收件、包装、发件、递送,使得便捷性、安全性更加有保证,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成本。由于王卫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加上有效的管理,使得成本低于别人。

一件快递别人收70块钱,他的公司只收40块钱,所以就能够赚钱。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卫是那种最早感受到商机的人,把一个业务变成MVP,然后在这个MVP的基础上快速迭代,将业务不断地做大。

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王卫通过优化管理,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业务从原来的顺德到香港,扩展到从番禺到香港,从澳门到香港,接下来就是从珠三角到香港,从长三角,甚至从西南地区到香港。再后来就是多点对多点的快递业务,顺丰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在公司创立的前十年,也就是从1993年到2003年,公司经历了第一次快速成长阶段。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故,那就是2003年的非典,而广东是那场非典的中心地带,这对很多行业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创。

但是对于顺丰来说,这是一次机会。很多人不愿意出门了,商务会谈变成了文件来往,非典导致顺丰的业务量暴增。另外,非典导致航空公司的业务量明显下降,有很多的航班在空跑,或者只是运送很少的人和货物。

在业务量暴增,同时航空公司的运费又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为了让自己的业务升级,明显缩短从收货到送达的时间,顺丰就做了一个很具有冒险行为的动作,那就是包机。

如果邮件量不够大,你包一架飞机,运费尽管比平时低,但是成本仍然是很高的。

但是,这一次王卫赌对了。这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次跃迁,彻底地告别了那种作坊式、区域化,依赖于人工的快递公司,而变成了拥有巨大产能和效率的快递公司。

当时有不少跟顺丰体量、规模差不多,或者略小的公司,不敢冒这个险,最后就滞留在那种状态,无疾而终了。

这就开始了顺丰的第二个十年,也就是他们自己认为的黄金十年。到2009年,顺丰开始购买飞机,成为了一家拥有飞机、卡车等一整套硬件设备和运营体系的快递公司。

在2009年的时候,顺丰从一家很不起眼的公司,逐渐地变成了一家可以跟EMS,甚至是跟一些国际快递巨头进行正面竞争的公司。在2017年,顺丰上市,市值很快就超过了600亿美金。

今天的顺丰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就是中国快递业的老大。它的服务品质很高,尽管它的价格明显地高于后起的那些快递公司,比如说“四通一达”,但是顺丰仍然在快递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到此为止,可以说顺丰这家公司真是一家顺风顺水的公司。它几乎没有走什么弯路,虽然它不是互联网公司,但是拥有了跟互联网公司差不多一样快的增长速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