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唐代人物素材(名人成长故事读后感唐朝名人事迹及读后感)

读了唐朝时期一些名人名事和一些历史事件,颇有感触,以下为一些读书内容和感受

砥柱重臣

魏征—一代诤臣,匡时济世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着称于世,贞观一朝谏臣云集。说起贞观名臣,恐怕在“太宗纳谏,魏征进谏”的知名度下,人们多半第一个会想到魏征。魏征有胆有智,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诤。他曾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认为,为人主者,要虚怀纳谏,广泛吸取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下情上通,政治清明;而如果偏听偏信,只爱听入耳的话,不爱听反对的话,就会阻塞言路,造成政治昏暗。

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官职为太子洗马,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与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太子被杀后,因尉迟敬德,之前东宫和齐王府百人名单未被杀,魏征在其中。李世民早有耳闻魏征才能,召他入见: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魏征回答之后,李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

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

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

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才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态度: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征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用这条资料表示对李世民的钦佩。为什么?魏征说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前太子采纳,也有另外一种暗示: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实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确意见,现在已经被事实证明。不被采纳,当然是怀才不遇的表现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见当然会被采纳,因为事实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样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当然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了。

魏征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才干,一方面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臣服。明显的信号是“先太子”这个词汇的使用,表明魏征对于时局转变——先太子已经被废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经成为新太子——的承认,这就是对李世民统治的承认。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变了态度?就是因为他听出了魏征的心声。

众人还在为魏征担心呢,哪里想到魏征和李世民已经什么事情都谈妥了。魏征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征的态度看到魏征的内心,当然也是高人。这就像是两个武功高手过招,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

魏征在任谏官期间,细心观察朝野政局,了解社会民间问题,几乎每天都向皇帝陈述时政,反映个人希望或建议。公元626年7月间,魏征被升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后又署理左仆射职务,掌握唐朝中央行政大权。629年2月,魏征升任秘书监。秘书省和中书,门下,尚书省平行,是唐朝最高行政机关。长官名秘书监,从三品,领导著作局和太史局,可直接与宰相共同“参豫朝政”。

魏征的为人,坦白直爽,生活也较为节俭。他平素能够克制自己,同一般腐朽的官僚有所不同,既不偏好声色犬马,也不喜欢铺张浪费。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下令举行规模盛大的葬礼。魏征妻子裴氏辞谢说:“魏征平素节俭朴素,如今按一品朝官葬礼,物品仪仗都非常丰盛,恐怕不是他所愿意的。”太宗只好根据死者愿望,免去那些豪华场面和丰盛殉葬物品,只用白木车子和白布车帐送葬。由此可见魏征的为人了。

长孙无忌—两朝良佐,位列首功

大唐贞观时期,功臣济济,仅唐太宗图形于凌烟阁有特殊贡献的就有24位之多,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过,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和良贤宰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的心腹。

长孙无忌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但却没有什么显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极力劝说秦王先下手为强,杀掉太子。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兵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长孙无忌在太宗即位后,升为左武候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