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我们歌词(我的成长故事700字他们的十年,一封信背后的读村故事)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排羊乡富强村
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姚祖恩
2019年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验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村水源丰富,境内的水质、土壤、气温等自然条件适合稻田养鱼,群众稻田养鱼积极性非常高。十多年前,我村的稻鱼在周边市场声誉较好,可以说是创出了品牌,只可惜当时养殖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形不成支柱产业。时过境迁,现在市场到处都是外地饲料鱼充斥,本地稻田鱼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很大。作为“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项目和陪伴式教学项目双跟踪的学员,我与学院、志愿者长期保持良好的交流学习机制,在学习“取经”后,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决定把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引用了“稻加鱼”这种养殖模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稻加鱼”指的是在稻田里养殖稻田鱼,鱼苗便能驱除稻田里的虫害,等稻米成熟又是一笔收入,这样做既能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也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村两委引导,我发展了700亩“稻加鱼”。这种生态养鱼的模式,必将给老百姓带来“一减两增加”——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获得感、幸福感。这样做既是为了留住农村劳动力,也是为了让农村能有更多完整的家。对养殖本身而言,首先,鱼苗吃掉水里的浮游生物,排出的粪便也能当作天然肥料供给水稻生长,实现生态循环;其次,鱼在水里游动,也能赶走虫害,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质量。不少农户高兴地说:“这种模式极大程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做到生态保护、增加收入两不误。”几年来,我带领村两委持续发展服装加工、粽粑叶种植、林下天麻种植、“稻加鱼”等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4万元,对我们老百姓增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也荣幸当选了乡党代表、人大代表,县党代表、县委委员,州党代表。下一步,我将把在成都村政学院学到的东西再深化、再转化,围绕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努力把富强村打造成绿色生态屏障和优质稻田鱼的供应基地,为我县农业产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质量把富强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谱写农业发展新篇章。总是难忘





主管 | 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 |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 | 赵龙魁
责编 | 徐伟伟
编委 | 云朝清
编辑 | 周鸿雁
记者 | 宋正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