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十年的我们歌词(我的成长故事700字他们的十年,一封信背后的读村故事)

十年,你在家乡还好吗?成都村政学院官方微信号《读村》的一篇推文,拨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有社区党组织书记,有志愿者,有教师…… 十年,寒来暑往,春秋更替。这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十年,这也是收获满满、硕果累累的十年。一所学校,深深融入到一群人的生活中,他们在耕耘中播撒希望,在劳作中笑对生活。他们纷纷于微信后台留言,让我们一起探寻他们的十年与“读村”故事。我有一个故乡是都江堰我在刚作出人生另一种选择,弃商当村官时,有幸参加了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农村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走进了成都村政学院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影响着我的后半生,坚定了我参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信心,如今家乡的美好蓝图越来越清,“美好富强”正逐步实现。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排羊乡富强村

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姚祖恩

2019年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验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村水源丰富,境内的水质、土壤、气温等自然条件适合稻田养鱼,群众稻田养鱼积极性非常高。十多年前,我村的稻鱼在周边市场声誉较好,可以说是创出了品牌,只可惜当时养殖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形不成支柱产业。时过境迁,现在市场到处都是外地饲料鱼充斥,本地稻田鱼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很大。作为“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项目和陪伴式教学项目双跟踪的学员,我与学院、志愿者长期保持良好的交流学习机制,在学习“取经”后,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决定把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结合现代农业建设引用了“稻加鱼”这种养殖模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稻加鱼”指的是在稻田里养殖稻田鱼,鱼苗便能驱除稻田里的虫害,等稻米成熟又是一笔收入,这样做既能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也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村两委引导,我发展了700亩“稻加鱼”。这种生态养鱼的模式,必将给老百姓带来“一减两增加”——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获得感、幸福感。这样做既是为了留住农村劳动力,也是为了让农村能有更多完整的家。对养殖本身而言,首先,鱼苗吃掉水里的浮游生物,排出的粪便也能当作天然肥料供给水稻生长,实现生态循环;其次,鱼在水里游动,也能赶走虫害,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质量。不少农户高兴地说:“这种模式极大程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做到生态保护、增加收入两不误。”几年来,我带领村两委持续发展服装加工、粽粑叶种植、林下天麻种植、“稻加鱼”等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4万元,对我们老百姓增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也荣幸当选了乡党代表、人大代表,县党代表、县委委员,州党代表。下一步,我将把在成都村政学院学到的东西再深化、再转化,围绕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努力把富强村打造成绿色生态屏障和优质稻田鱼的供应基地,为我县农业产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质量把富强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点,谱写农业发展新篇章。总是难忘来韩求学两年多,只回过两次家,其实挺想家。偶然间,在自己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读村中看到了一封信:十年,你在家乡还好吗?韩国釜庆大学 教育学博士在读研究生 洪伟脑袋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莫不是有啥大事要发生?点开一看,果不其然,这不是我曾经采访服务过的成都村政学院的大喜事吗?成都村政学院已成立整整十周年了!成都村政学院,作为一所以村政研究为基调,以科研资政为己任,长期扎根与基层实践,却能时刻为中国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添砖加瓦的基层党校,十年征程,把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使命刻在了骨血里,一路走来,坚持把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集中组部首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基层研究基地”等诸多殊荣于一身,培训过的学员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如今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村问题研究与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领域的“网红”学校。作为都江堰市委党校,根正苗红,作为成都村政学院,桃李满天下。2023年,她迎来了建校十周年,可喜可贺。十周年之际,把学员请回来,向母校展示一下学以致用、建设家乡的丰硕成果,汇报一下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是喜事儿,也是大事儿,所以,理应办成一件大喜事儿。曾经作为一名媒体人,初识成都村政学院,可以追溯到2018年11月举办的第六届成都村政论坛。这也正是成都村政学院成立五周年的日子,论坛上围绕“实现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主题,各路专家、学者、大咖相约,云集村政论坛,不为别的,就为读村。此后的三年里,我便与成都村政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成都村政学院创新工作思路,针对中组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示范培训班学员,启动了进行长达5年的跟踪帮扶计划——“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活动。我也有幸成为了媒体志愿者之一,分别于2019年10月和2020年9月,随团采访了成都村政学院党员志愿者团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恩施市、来凤县、咸丰县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回访帮扶活动,也见证了成都村政学院和全国学员之间建立的别样深情。即使疫情期间的道路阻隔,不仅没有中断学院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反而联系更加紧密。一场久别重逢的“云班会”,瞬间又聚齐了“全国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100余名学员。班会上,成都村政学院选拔的四川知名企业还与湖北恩施州三个村当场签下三份农特产品的产销协议。成都村政学院和学员之间连结、牵挂和友情,以及随之而来的实打实的帮扶,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校与训、师与生的关系,这就是乡村振兴路上落地有声的一路相伴啊!由于学业还未完成,无法亲自见证这十周年学员重逢的喜悦,但我会默默关注、祝福。祝成都村政学院建校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圆满成功,期待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再相会!我与成都村政学院共成长前几天,通过成都村政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致学员的一封信”,我了解到成都村政学院即将成立10周年,时间过得真快啊。回首过去的十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我由一名普通的社区干部成长为社区党组织书记,这一路需要特别感谢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这些年在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连续接受较为系统的培训,我的个人成长会放慢不少,总体来讲,这十年间特别是我2017年成为社区书记后,我与学院(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印象中有这么几件事情我记忆犹新。天马镇金陵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丹第一件事是我每年都要去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参加较为系统培训。这是一项我十分愿意坚持参加的事情。记得当上社区书记以后,我这7年每年至少要参加1次培训,今年我参加了3次,每次到学院(校)培训,我都有一种回家一样轻车熟路的感觉,关键是每次的培训对我而言,不管是基层组织党建,还是乡村振兴,都十分有用,学院(校)的老师耐心讲授都让我受益匪浅。第二件事是每当我遇到问题困难时都会找学院(校)帮助。尽管每年都参加学习培训,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会碰到各类棘手问题,每当我一筹莫展时,他们总是会给予我力量。比如,今年2月初,我因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起来后的矛盾求助学院(校),学院(校)老师现场就如何有偿退出宅基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量化股权分配收益、依规补充合作协议等问题进行释疑解惑,解开了困扰我许久的难题。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有难事愿意找它求助,学院(校)也愿意拿我所在的社区作为解剖案例,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第三件事是我借助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与全国各地的村社区书记交流。这是我与学院(校)共成长最好的联系,因为学院(校)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村社区书记前来培训,我们深度参与学院(校)搭建的“我们在一公里”跟踪问效平台,每次研讨交流活动我们都乐于接受邀请,与五湖四海的同仁们一起交流发展心得,学习经验、碰撞思想、畅谈未来,并赴贵州台江、湖北恩施等地调研学习。这些对我而言,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可谓是受益良多。总而言之,这些年我的成长离不开学院(校)的支持和帮助,衷心愿它越来越好。无穷的远方  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2023年11月11日,是成都村政学院在都江堰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也是我成为一名基层党校教师将近12年的日子。我见证了成都村政学院从成立到发展,亦记录了自己的而立到不惑。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邢永亮2011年,我从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极为偶然地到都江堰市委党校工作。回忆中全国各地的党政干部培训班到这里进行党性教育、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等不同主题的学习考察。今天看来,也许那时就已经孕育了成都村政学院成立的必然,她有承接大规模干部培训的经历、有深厚的统筹城乡试点土壤、有一种不甘寂寞的敢闯基因……今天看来,这样的经历、土壤、基因不仅是以后成都村政学院成立的必然,实际上也是一个党校教师实现树己树人的必然。2015年,成都村政学院入选中组部首批10家“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这一时期,我开始接触基层干部这样一个游离在体制外的广大群体,他们是我作为一名基层党校教师面对的最大群体,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一时期,我开始去思考,所建构的一套所学是否对他们有用。此时的我,一方面去面对基层党校这样一重身份,按部就班地进行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去应对成都村政学院教师这样另一重身份,腹背工作的同时还需对各种“声音”回应。好在期间成都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把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改革作为四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将成都村政学院的创立确定为有效覆盖基层干部成建制培训体系的“盲区”。今天看来,那个时候没有放弃追逐,现在想想大到成都村政学院的成立探索、小到个人的专业乃至事业方向确定,坎坷恰恰说明了出现坦途的可能性。2023年,是成都村政学院挂牌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于我而言,这十年对于这样一个年龄而言远未到回忆的时刻,但这十年对于这样一个学院而言却又是一代人的记忆、一圈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这棵大树的年轮,此间我从一名别人眼中的小伙子变成了走在街头也会有人招呼的邢老师,我想这种转变源自很多次台上授课、田间调研、项目决策,工作场域原来是一个人价值的半径。如果真的要去回忆,原来发现能够回忆的过去大多也都是自己和这个学院的捆绑,首次承办中组部中西部地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和学员口述访谈中对党的脱贫攻坚战的感知、跟随“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党员志愿者奔赴贵州台江的记录……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自己似乎变强了但也渺小了,强在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规律性的把握,渺小于在这种规律性面前需要太多的志同道合。关于未来,我想是不可知的,因为脚下的路还未到尽头,是否会有同路人更未可知,因为鱼儿从来也不去幻想水之外的世界是否更欢畅,眼下读村路上的我最起码有这样一份“鱼之乐”,这样的未来想必是可知的。

主管 |  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 |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 |  赵龙魁

责编 |  徐伟伟

编委 |  云朝清

编辑 |  周鸿雁

记者 |  宋正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