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叶兆言全部作品(我的成长故事700字40年书写700多万字,叶兆言:写作就是我的生命荔枝新闻2020-08-02 10:51荔枝新闻2020-08-02 10:51)

叶兆言他出身文学世家,却曾被父辈反对当作家;与“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血肉相连,却也十分看重文学的世界性;勤奋而高产,40年700多万字硕果累累......他就是与文学“情定终身”的叶兆言。 “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全力以赴的投入,每一次写作都是可以去玩命,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事情。”叶兆言说道。出身文学世家,养成影响一生的“读书”习惯 叶兆言儿时家庭照1957年出生的叶兆言,成长在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之家。祖父叶圣陶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父亲叶至诚也是著名作家、编辑;母亲姚澄是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派艺术的创始人。伯父、姑姑,也都从事文学出版工作。然而,无论是祖父还是父亲,都不曾有意识地培养他当作家。父亲甚至希望儿子将来远离文学,从事理科或者工科。家庭没有给予叶兆言成为作家的鼓励,却给了他一个得天独厚的宝藏,让他获得了一个后来影响一生的习惯——读书。叶兆言儿时家中有面“书墙”父亲曾被评为“首届金陵藏书状元”。家里的高大书橱,把一面墙堵得严严实实。这面“书墙”成了叶兆言童年时代最先面对的世界。直到今天,叶兆言还能背诵屈原的《离骚》,默写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而对他日后的写作影响更为深远的,是那些翻译过来的世界名著。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笑面人》和《九三年》,曾让年少的他如痴如醉。疯狂阅读之下,让写作激情一发不可收1974年,叶兆言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了四年的钳工,那段岁月里,叶兆言仍然坚持读了很多文学书。1978年,叶兆言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这座著名学府的底蕴深厚、淳朴宽容让他受益匪浅。恢复高考后,叶兆言考上南京大学大学期间,叶兆言对于读书如饥似渴,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按照我们现在一般的‘进食’的量,那个时候应该是‘暴食暴饮’。” 叶兆言好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这样形容当年求知若渴的叶兆言。如此经年累月的、海量的阅读积累,叶兆言催生出了另一种激情——写作。叶兆言作品首次真正意义上发表1980年10月,上大二的叶兆言的两个短篇小说《无题》和《舅舅村上的陈世美》,分别被两本著名的文学刊物《雨花》和《青春》刊登,这算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被发表。这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成了备受鼓舞的文学新手,沉迷于写作,“一年级到二年级那个暑假,我一下写了八个小说。然后发表了五篇。”蛰伏五年告别“黑暗期”,迎来创作“井喷”就在文学之舟似乎一帆风顺之时,叶兆言陷入了突如其来的困顿,“发表了这五篇小说之后,整整五年,一篇小说也发不了。”发表不了作品的五年光阴,叶兆言自己也数不清收到了多少封退稿信。但对于那段创作的“黑暗期”,留在心底的却是由衷的感谢。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不仅磨练了性子,也锤打了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心真正涌起了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金陵职业大学在这期间,叶兆言本科毕业,进入金陵职业大学当了一年老师后,再次考入南大中文系读起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读书之余,便是埋头写作,他的笔力也愈加成熟。蛰伏五年后,1985年,叶兆言中篇小说《悬挂的绿苹果》发表,这篇小说至今仍被读者和评论家们屡屡论及。小说《追月楼》之后的几年,叶兆言迎来了创作“井喷”期。1987年、1988年中篇小说《状元境》《枣树的故事》的相继问世,为他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赢得了文坛的高度瞩目。《状元境》和之后的几部中篇小说,《追月楼》《半边营》《十字铺》,组成了蜚声文坛的“夜泊秦淮”系列,奠定了叶兆言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叶兆言在写作上不仅高产且高质,作为小说家也是“得奖专业户”。《关于饕餮的故事梗概》等作品四次获得江苏文学的最高奖——紫金山文学奖,《马文的战争》等三次获得完全由读者投票选出来的小说月报百花奖,《美女指南》获鲁迅文学奖,折桂第16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南京,是他笔下绕不开的主题无论是精彩纷呈的小说还是字字珠玑的散文,叶兆言笔下总有一个绕不开的主题——南京。南京《南京人》、《旧影秦淮》、《刻骨铭心》、《南京传》......叶兆言带领读者走进他生长于斯的南京,走进他有关历史与南京的文学大观。秦淮河和扬子江氤氲的水汽,古城四处散落的文明碎片。南京城的吃喝玩乐,还有南京人的淳朴、从容和率性。热腾腾的生活背后,是独有的历史气息、浓浓的人文情怀。叶兆言新作《南京传》“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写南京,如果说撇开我是南京人这个因素,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南京这个城市是适合于表现中国历史的。”叶兆言20万字的新作《南京传》,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叶兆言透过南京这扇窗户,把中国历史的繁华背影、盛世气象和历史变迁尽收眼底。用文字去热爱、去触摸、去“占有”南京这座城市的叶兆言,更为看重的,却是文学的普遍性、世界性,文学所表现的人性。“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永远不应该变成土特产,一个地方性产品。他是一种国际性的东西,有些共同的价值判断。”40年700多万字,“写一天赚一天”翻开叶兆言长长的作品目录,近两百本著作,总字数大约七八百万字。很多文友熟知叶兆言的名言,“写是硬道理”。在他眼里,只有不停地写,才能有所成就,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才能找到自己写作未来的方向。叶兆言说自己是很职业的写作者,“几十年写下来,觉得除了写作之外,我无法想象,我还能干什么别的事情。”叶兆言部分作品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汪政评价叶兆言,“这种劳模似的形象,使得叶兆言用‘著作等身’这句话形容他都已经不够了”,高铁上、飞机上、旅馆里,只要有一台电脑,叶兆言就能开始写作。 叶兆言将自己比作运动员,极力延长自己的“运动周期”,他希望能多“打一个赛季”,“咬着牙,写一天是一天,写一天赚一天。”▼戳视频,走进叶兆言的文学世界▼27:05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