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德育故事孝篇黄香(家中的成长故事德育故事 | 一位母亲的不朽传奇)

程颢、程颐两兄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人称之为“二程”。他们能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与生母侯氏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侯氏因教子有方,被皇帝封为上谷郡君,至今还传颂着她的一些动人故事。

程 妻 侯 氏 禀 命 而 行

治 家 整 肃 教 子 成 名

侯氏,宋朝时期太原盂县人,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侯道济,任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县令,母亲是福昌县太君刁氏夫人。

侯氏自幼聪明过人,爱读诗书,擅长女红,能广泛了解古今之事。

七八岁时,父亲教她古诗,其中一句诗说到:“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烛。”之后,她晚上从来不出房门。

父亲常常以政事向她发问,她每次的回答也都恰如其分。父亲感慨地说:“哎,可惜你不是男孩子。”

侯氏十九岁时嫁给名臣之后程晌为妻,成婚后,孝敬公婆小心又谨慎,对待亲戚同情照顾,倾力帮助,和丈夫相敬如宾。

侯氏的品德、仪容也非常好,内外亲戚都对她非常敬爱。她从不独断专行,即使是小小的事情,也从不擅自做主,一定要向丈夫禀明过了才去做。

侯氏前后生了六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对他们的慈爱可谓是无微不至,但在教育上却一点也不放松。

程颢和程颐小的时候刚学走路,家人害怕他们摔倒,常常抱着,侯氏说:“如果怕孩子摔倒,那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走路呢?”

每到吃饭时,她总是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身边,当孩子只吃可口的食物时,她就严加制止说:“你们小时候就只贪图美味佳肴,长大后该如何是好呢?”

因此,两个儿子对衣食从不挑剔,也不会恶语骂人,这都是侯氏的教育使然。

程颢、程颐兄弟俩幼小时,侯氏为了激励他们养成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便在他们的书本上写道:“我惜勤读书儿”。

又并排写了两行字,一行写“殿前及第程延寿”(程颢幼名),一行写“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现在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侯氏治家有方,虽然并不严厉,但是家庭整齐严肃。她对待奴仆非常宽厚,从不打骂。

当儿子们有过错时,她从不加以掩饰,还说:“孩子之所以不成材,没有出息,就是因为做母亲的常常护着他,百般遮掩他们的过错,不让父亲知道的缘故。”

丈夫程晌的弟弟英年早逝,剩下孤儿寡母生活艰难,侯氏就把他们母子接到自己家中照顾,给小叔子孩子的衣食用具,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平均。

如果看见道路上有遗弃的婴儿,她都抱回家来抚养。

仁宗皇祜四年(公元一〇五二年),四十八岁的侯氏病逝于江宁(今南京)。

因其父亲侯道济、丈夫程晌均在朝为官,且学问人品及官声良好,朝廷按旧例追封侯氏为寿安县君。

这个时候,程颢二十一岁,程颐二十岁,兄弟俩正求学于理学家周敦颐。

五年后的仁宗嘉祐二年(公元一〇五七年),二十六岁的程颢一举高中,金榜题名,官至鄠县主簿;

而二十五岁的程颐,以布衣之身在京师授徒讲学,程家两兄弟一时间名声在外。

仁宗皇帝于是询问身边大臣,得知兄弟二人的成就,都是其母侯氏教子有方,于是追封侯氏为上谷郡君,予以褒奖。

一位普通的母亲,教出两位宋学泰斗,堪称不朽之传奇。

“二程”成名之后,亦不忘母亲教育之盛德,曾专程由洛阳来到母亲的出生之地——太原府盂县讲学,今盂县肖家汇乡兴道村的“程子岩”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女子应谨慎身心,保护名节。温柔谦卑顺从,是待人的礼;恭敬肃穆端庄,是持身的礼。

在家则依礼奉事父母、出嫁则依礼奉事公婆、有子则依礼教育儿女,侯氏可谓是将女子的礼体现得恰如其分。

吕坤说:“庶子从叔,是一般妇人所不喜欢的,但侯氏却视若己出;幼小的孩子,妇人一般都很溺爱,但侯氏偏偏威若严师;仆人犯了错误,一般妇人都会严厉地责备,但侯氏却不轻易指责鞭打。侯氏一生都是这样慈而正、严而恩,两个儿子之所以成为大儒,和侯氏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啊!”

转自谈 慈光文化 公众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