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像对亲弟弟一样对我,我非常想念他”
“我跟雷锋相处将近4年时间,他像对待亲弟弟一样对我,我非常想念他。”
今年82岁的乔安山,是雷锋在鞍钢时的工友,也是一起入伍的同班战友。
乔安山家就在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附近,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摆着雷锋塑像,他的胸前也一直别着雷锋徽章。
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央视新闻《你的名字 看见山河》专访乔安山,听他讲述与雷锋一起的日子。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最亲密的战友
乔安山比雷锋小一岁。入伍前,两人在鞍钢弓长岭矿山当工人,之后同期入伍,在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住同一间屋,又同开一辆车。
△雷锋入伍通知书
一有时间就学习、有任务抢着干、帮战友缝补衣服……在乔安山眼中,班长雷锋爱学习、爱写诗、爱写日记,个子虽然不高,却像大哥哥一样照顾每个人。
和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乔安山也得到不少帮助。那时候,他文化水平低,雷锋就主动帮他买本子和笔,“一对一”带他读书认字、学汽车理论知识。“现在我能读报纸,都是他教的。”
△雷锋(左)与乔安山(右)
每当收到家里来信,雷锋也总帮他读信、回信。有一次,雷锋从信中得知乔安山的母亲生病了,就悄悄以乔安山的名义寄去了20元钱。
直到母亲来探亲时提起这笔钱,两人才知晓真相。“我母亲很感动,临走时把雷锋叫到跟前,量他穿多大鞋,回家就给他做了一双鞋。”
但遗憾的是,雷锋还没穿上这双新鞋,一场意外就突发而至。
离开雷锋的日子
1962年8月15日,乔安山永远不会忘。
那天,雷锋在指挥乔安山开车时,被一根压断的木杆击中太阳穴,后因抢救无效牺牲,时年22岁。“他走了,我还攥着雷锋班长的手,我就信班长能活下来。”
这起意外让乔安山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之后的30多年,他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愿再触碰以前的记忆,更不愿提起雷锋。
但是,雷锋对他的影响却一直都在。帮助别人,直至成为习惯,这是雷锋曾对他的教导。几十年间,乔安山参与救火、无偿献血、送迷路孩子回家、照看生病邻居、给灾区捐款……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一想到班长会做的事,他就必须做。
后来,有位编剧找到了他,劝他把当时的故事讲出来,讲给全国的观众听。“光你心里知道不行,要让新一代的青年人学习雷锋精神。”
乔安山被打动了,他决定敞开心扉,直面伤痛。
1996年,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热映,两人的故事被大家熟知。乔安山的生活也随之发生改变,他踏上了义务宣传雷锋精神的道路,将雷锋的故事带到全国各地。
无论走到哪里,他胸前总戴着雷锋徽章,“他就像在我身边一样”。
永不过时的精神
在乔安山看来,在新时代,青年一代更需要学习雷锋精神。“大家都做好事,这个社会就不一样了。”
在他的影响下,学习雷锋自然而然成为这个家庭的家风。老伴看到谁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从小听雷锋故事长大的孙子、孙女,一个成为厂里的“学雷锋标兵”,一个在大学期间参军入伍……
乔安山有时候笑称,自己组建了一个家庭版“雷锋班”。
△乔安山与孙女乔婷娇
让乔安山感到高兴的是,雷锋从未被大家忘记。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生前所在班,至今仍保留着一张“雷锋铺”。每一个新加入“雷锋班”的战士都要睡到老班长的上铺,只因这里是“离老班长最近的地方”。
几十年来,“雷锋班”每天都会收到大量信件,至今已有47万余封,最长的一封信,写了足足128页。从医生到环卫工人,从小学生到退休老人,大家用最传统的方式,诉说着对雷锋的思念。
还有无数平凡人,正追寻雷锋的脚步,用行动续写雷锋的故事。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每当我们伸出善意的手,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
那就是——“雷锋”。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监制丨李浙 制片人丨柴婧
记者丨潘涛 编导丨王天语
摄像丨杨光 王晓亮
剪辑丨许梦佳 包装丨许梓晴
统筹丨辽宁总站 卜晓菲 魏志有
编辑丨李娟 校对丨张天宇
部分内容综合《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