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高尔基《童年》全文阅读(高尔基成长故事名著:高尔基《童年》)

名著:

高尔基《童年》

导读:《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一、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二、内容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染坊老板的女儿。4岁时丧父,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高尔基从小在苦难中长大,9岁时,曾一面捡破烂,一面在郊外一所小学里念书。这是他进过的惟一的学校,而且只读了两年。11岁的高尔基便走向“人间”,独自谋生了。底层社会却成了他真正的大学。

  高尔基酷爱读书,靠自学读了很多书。长期的流浪生涯和艰苦经历使高尔基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激发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1892年9月,他第一次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马卡·楚德拉》,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13年。是高尔基艺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书中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阿廖沙在小市民庸俗丑恶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的生活断面。

  阿廖沙·彼什科夫3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希林是一个已濒临破产的小染坊老板,为人粗鄙贪婪;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都是粗野、自私的市侩。“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一个典范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的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毁灭,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善良的人。这是因为,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

  在作品中,对阿廖沙影响最大、最深的人是外祖母。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她是农奴的女儿,小时做过乞丐,后来当了织花边女工,出嫁后深受丈夫和儿子的虐待。她是高尔基最喜爱的亲人。高尔基非常深情地写道:“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闲暇时,她最喜欢给阿廖沙讲童话故事。她所讲的无数民间故事和童话,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爱,而且最早教会了小阿廖沙以人民的道德理想辨别善与恶,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外祖母总是以慈善、宽厚的胸怀,关爱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除外祖母外,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的教导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阿廖沙的成长,是《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他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在无尽的苦难及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全面而真实地考察俄罗斯国民性中的强点和弱点。高尔基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特征,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作者以一种沉重的心情反思并剖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这是根深蒂固的济市民习气,是俄国人民和俄国革命的大敌。他深切地认识到,必须把民众从浑浑噩噩的沉睡状态中唤醒起来。揭露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这就是高尔基创作《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直接动因。

  从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来看,《童年》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后期创作的特点。如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另外,笔法凝练而质朴,感情冷静而执着,亦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作者将广阔、浓重的生活画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伴随着细腻的对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展现也未来的宏伟远景。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后、野蛮的丑恶的现实时,也让人们处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的基地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一代新人的代表。“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是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整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

人物介绍

人物关系表

父亲

彼什科夫

(手工业者,老实,本分)

母亲

瓦尔瓦拉

(善良的低下层妇女) [4]

继父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夫 [14]

(脾气暴躁,经常毒打妻子)

外祖父

卡希林

(野蛮、粗暴,毒打妻子) [5]

外祖母

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

(勤劳,善良)

大舅舅

米哈伊尔

(凶狠,残暴)

小舅舅

雅科夫

(自私自利)

舅母

娜塔丽垭

阿廖沙*彼什科夫

表哥

雅科夫的萨沙

(顺受,麻木)

表哥

米哈伊尔的萨沙

(沉默,忧郁)

伙伴

茨冈

(弃儿)

老匠人

格利高里

(正直本分)

麻脸保姆

叶夫根妮娅

格里戈里*伊凡诺雅奇师傅

格里高里

(外祖父的老伙计)

“好事情”

(睿智,正直,先进青年)

详细介绍

阿廖沙

主人公的阿廖沙(“我”的名字)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别好坏。在这方面,周围的人给他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一些朋友帮助下,阿廖沙了解到人间还存在着“真、善、美”,这些东西就在他身边。另外,他还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倔强的精神。现实生活的压力把阿廖沙锻炼成长为了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阿廖沙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同情贫苦的人,和下层劳动人民成为了真正的朋友。阿廖沙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阿廖沙热爱书籍,而书籍在形成阿廖沙的性格。

外公

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画,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外婆

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小茨冈

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他每次赶集买食物的时候都偷东西回来,但谁也不批评他,劝阻他,而是带着欣赏的态度分享着他不劳而获的赃物,两个舅舅甚至把这些赃物据为己有。他们明知是丑事和犯罪的事,会有很大的风险,可还是让“小茨冈”去做。外祖母明知道让“小茨冈”偷东西是不对的,可是又阻止不了,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表现了外祖母的无可奈何。“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不择手段,这是导致他悲惨的下场的原因。在一次搬十字架的时候,由于雅可夫舅舅的自私,“小茨冈”被压死了。

“好事情”

“好事情”是一个性格孤僻、但内心友善的人,对于阿廖沙的接近他十分乐意也没有拒绝。“好事情”身上有着一种专注的品质,很喜欢看书。有着对知识的渴望,他的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他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也许是药剂师,也许是“科学家”,因为他整天都在屋子里做一些小实验,正因为他的执着和专注,周围的人们不是很喜欢他,总是觉得他很神秘,不接地气,不善于与人交往,外祖父和外祖母不喜欢他,总认为他在搞歪门邪道。“好事情”就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个化身,从周围人对“好事情”的态度就能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知识、对科学的态度。周围人们总觉得“好事情”老大不小了,也该结婚了,可为什么一直单身不结婚,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有问题,在传统的观念里长大了不结婚就是有问题。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