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有关青春和成长的作文(关于成长故事有关青春与成长的故事)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青春 音乐: 汪峰 - 花火

我叫文丹,石嘴山市支队二大队四中队排长。2014年6月,我走出了军校的象牙塔,像是一只被放飞的小鸟,脱离束缚,展翅高飞,似乎只有天空的情怀才是我最绚丽的舞台。

仲夏之夜,阳光的余温还未散尽,月光已穿过窗前的树林洒在床前。战士们轻微的鼾声已是此起彼伏,伴随着我的思绪浮想联翩。这是我在警营的第一个夜晚,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憧憬着自己今后的生活,想象着基层活动的开展,担忧着人际关系的处理……

一阵急促的哨音划破了夜空的寂静。

“紧急集合!”迷糊中听到了战士们相互间的催促声。我茫然地坐在床上,在确认这确实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活动之后,开始慌张地打起了背包。因为不熟练,只能胡乱一绑,就急冲冲地出了门。单手托着背包,在营区跑了将近三公里后,队伍重新集合整队。指导员扫了一眼队列,开始了今晚的“随机教育”。

“我们中队向来是奋力争取荣誉的,而不是受批评的。荣誉是一个中队的灵魂,是无数战友用血汗铸就的,我们谁也没有权力抹黑她……”

这是两年前的一个夜晚,至今脑海清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画面。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名战士在站哨过程中打瞌睡,致使中队被支队通报批评了。这是我毕业后到中队的第一个夜晚,也是中队一名战士的生日。我时常调侃说,这是献给他的生日礼物。更大程度上,我觉得这是对我军旅生涯的一种警醒,让我对责任和荣誉有了更深的理解。

入伍六年,回顾自己的经历,这是一段有关青春与成长的故事。经历了“4+1”(4年大学,1年集训)国防生模式的培养,面庞所展现出来的不再是犹豫,而是自信;眼神所流露出来的不再是迷茫,而是坚毅。

1

刚穿上军装,那一年,我19岁。在这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我的橄榄绿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年少不知愁滋味,更多的是享受着这身军装带给我的荣誉,而对于它所承担的责任却是知之甚少。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那个凤凰花开的路口,我迎来了毕业,那一年我23岁。

在大学,我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在部队,却接受着军事化的管理;在大学,我接受着“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教育,在部队,却被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大学,用了四年学习一门专业,在部队,可能要从零开始学习新的专业。纪律与自由的矛盾,学习与训练的交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专业与职业的冲突,时刻交织在我一路成长的轨迹上。

刚到中队,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紧张有序的工作节奏,让我有些难以适应。在经历过一番内心痛苦挣扎之后,才慢慢适应了这场生活方式的“革命”。

初到部队,生长干部觉得我不懂部队,我却认为他们过于世故。相互间寻找着对方的短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部队的两个群体融洽地结合了在一起。他们赞叹我的博学,我羡慕他们的老练;他们向我询问对于理论的解读,我向他们讨教工作的方法。很感谢军旅路上的老大哥们,传授了我很多经验,教会了我许多方法,让我少走了几许弯路。

还记得第一次查勤,我向支队值班室电话报告,接电话的刚好是政治处常主任。他叫了声我的名字,我很自然“诶”地应了声,主任略带严肃的说,你现在已经不是一名学生了,喊你的名字要答“到”,要把自己的学生气尽快地改掉。

话虽不多,但是我将这些话深深地刻在心里。说话办事之前首先会先想想是否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学生”已不再是自己的护身符了。

2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蜕变与升华,是思想上的坚定与成熟。对于从校门进入营门的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定位现实的角色,适应现有的环境,融入现在的群体,确立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刻苦训练的良好心态,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之中。

刚开始,一有各种考核,我都只能在一旁观看,因为器械练习对自己来说太过新奇,穿越障碍对自己来说过于勉强。中队干部也会帮我打圆场,说这是中队新分下来的国防生排长。考官一听国防生也会习以为常地说:“哦,国防生啊。”

五公里武装越野,当我第一个冲回营区,我发现战士们看我的眼神有了些许变化。这一刻我明白了,这是一个靠素质立身的地方,自身不过硬,说话是没有分量的。2015年,在沈阳指挥学院集训的十个月,我用别人自由活动的时间练习长跑;我用别人打牌的时间去练习器械;我用别人打游戏的时间去加强体能。品尝汗水流入嘴角的苦涩,忍受单杠卷破老茧的痛苦,自身的军事素质也在一点一滴的增长。

“在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这是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老团长的一句经典台词。回到中队,刚赶上支队年终考核,我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考核成绩也排在中队前列。

在中队,以前我吹哨子,会有班长跟我说,排长,你这样吹不对。现在我吹哨子,战士们会说,排长你吹得真响。但没人知道有多少个中午,我在哨楼下独自练习吹哨直到口干舌燥。以前我的角色只是一个“传话筒”,机械地传达着中队主官的要求,把工作交给下面的班长,现在慢慢地学会了合理安排工作。不记得有多少次向带兵经验丰富的老班长请教方法,推心置腹,因此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退伍老兵回到中队,看到我时跟我说,排长,我见证了你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到合格警官的转变。

两年的基层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一滴水只有流进大海才永不干涸的话,那么我就是一滴水,警营就是我的大海。部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培养人的大学校,教育人的大课堂,成就人的大舞台。

大学毕业,春夏秋冬也已更替了两个轮回,这一年我25岁。蓦然回首,年少的背影渐行渐远,可心中的那份梦想却越来越近,越来越真,越来越美。《士兵突击》中李梦说到:“光荣是在于平淡,艰巨是在于漫长”。

当我的大学同学,穿着西装革履,穿梭于高档写字楼,讲着夹杂着英文单词的时髦话语,有不少人问我是否后悔过。我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虽然当初轰轰烈烈的梦想着陆于平平淡淡的现实,虽然时间的长河冲淡了少年意气,但是自己从这份平淡之中有了收获,在这份平淡之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士兵突击》中“老A”大队长袁朗说:“许三多是一个很安分的兵,一个不太焦虑、耐得住寂寞的兵。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焦虑,怕没得到,怕寂寞,我喜欢不焦虑的人。”连长高成对许三多的评价是:“他做每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家伙,他抱着的是已经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正是对这种在许三多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小事的坚守,成就了许三多。在荒凉的驻训场,他始终坚持一日生活秩序;面对嘲讽和白眼,他独自修成了一条几代官兵都没能修成的路;连队解散后只剩他一个人,仍然坚持着一个人的队列,一个人的歌声,一个人的训练。我想,真正让我们感动和震撼的,并不是许三多做了什么,而是他究竟坚持和恪守了什么。

3

(本文作者:杨静华  文丹)

监制:姚宝林

主编:曹志芳  冯欲晓

编辑:韩海波  潘雅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