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古典乐派贝多芬(贝多芬成长故事探秘古典音乐家: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Beethoven))

今天介绍的是贝多芬的成长故事,和他的钢琴曲背后的故事。

『 致爱丽丝 』

《致爱丽丝》(For Alic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该乐谱被发现于1867年,在大师生前并未发表,也因此留下了乐曲创作背后的许多浪漫传说。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比较多人认可的是贝多芬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罗克尔所创作。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便成为贝多芬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而爱丽丝也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还有一种富有戏剧性的说法:1808-1810年间,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他写下这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乐曲的原名《致特蕾莎》。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的一生诸多坎坷,那么他是如何让面对苦难还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吧~

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音乐家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要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温柔的对他说:

“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

“那个小兔崽子呢,怎样不练琴了?”

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样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貌。”

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最终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年轻人,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

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父亲意志消沉,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 …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

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他,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

他靠着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他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

这就是是贝多芬的不朽传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化为灵感和动力,写出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