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长故事30字(明人成长故事名人成长故事(六十一))
61
身残志坚—张海迪
张海迪是中国新时期身残志坚、勇于奋进的青年典型,是“当代的保尔”。1955年秋天,张海迪出生于济南,是山东文登人,她有个小名叫玲玲。
在五岁之前,玲玲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是快乐的日子很短暂,还不到六岁时,小玲玲突然患了脊椎血管瘤,在后来的五年中,她被迫做了三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了6块,最后高位截瘫。
此后,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在屋子里待久了就会觉得心烦,心事也越来越重,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在外面蹦蹦跳跳,而自己却只能待在家里。想着想着就越生气,拿起那些放在周围的东西,一股脑地乱扔,望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玲玲的心更烦了。
可是当年玲玲听到有开门声的时候,她又迅速地将那些东西捡起来放在身边,因为她不想让妈妈伤心。
到了上学的年龄,玲玲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自己也想去。有一天,她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 看到玲玲这样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尽量满足她的心愿,可家里请不到专职的老师,爸爸妈妈就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玲玲很高兴,也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玲玲的瘦小身躯。
她有时感到很疲倦,连作业也无力完成,她就对妈妈说:“我明天再做这些作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之后,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决不能拖拉,于是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都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很有决心,但病魔却是无情的,每当疼痛折磨她的时候,坚强的玲玲绝不流泪,疼得实在厉害的时候,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十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本,并说:“玲玲,以后你要每天都写日记。”当时的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她写的内容是今天我读了什么书、今天我吃了什么药,这些日记用词很单调,也没有情感。
后来经过妈妈的指导和玲玲自己的摸索,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从那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写进日记,这很好地锻炼了她的写作能力。
除了语文以外,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在整个童年期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
用玲玲的话说就是“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1970年,张海迪随着父母被下放到山东聊城农村,在那当起了教书先生,在那期间,她认识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那小女孩经常陪她聊天,可是一天小女孩突发疾病,还来不及送到医院就死了。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张海迪,她开始自学医术,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她还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并且为群众无偿治疗达一万多人次。
1973年,张海迪开始学习油画,她的作品曾被送去汉城展出。1975年,她开始学习外语,用十多年的时间学了七门外语,并攻读了大学课程,后来用了八年的时间写了八本书,这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都难以办到的,而张海迪却以当代东方女性的拼搏精神,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被共青团中央列入全国青少年读书有奖活动书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被译为了日文、韩文;《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三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不曾颁发给任何一部散文作品。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了一百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使张海迪名噪全国,获得了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另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到全国很多地方做的青年成才报告,使她成了当时的青年偶像。
1991年,张海迪接受医生诊断,得知她的鼻部患有黑色素癌,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六次大手术。手术后,张海迪的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依然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两年后,她获得了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
张海迪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和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她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了自己的稿酬六万多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的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在长期的瘫痪生活中,张海迪对时间的敏感超出了常人,由于她对胸部以下的身体完全没有知觉,所以必须非常严格地遵守时间,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要使用一次洗手间,而她从来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闹钟,好像身体里面已经有了一个自然的生物钟,到时间了就会提醒她。张海迪说这是她用了四十年时间养成的一个习惯。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位耿大爷瘫痪了三年,不能说话,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又在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使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张海迪还说:“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的站起来。”她还说:“假如真的有假如,我是一个健康人的话,我想我会做的比今天还要好。”
详细内容请听音频~~
明天播出——名人成长故事(六十二):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
我们的内容与昆明广播电视台FM100.8《亲亲宝贝》同步播出。更多精彩节目内容,您还可以关注新月亲亲宝贝微信小程序和网站(www.ynxiny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