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巨人的工具书(华盛顿的成长故事《巨人的工具》里的几个小故事)

今天看到一张很好看的图,于是决定写篇文章来配这张图。

《巨人的工具》,英文原名Tools of Titans。

这本书的作者采访了各行各业两百多位成功者,记录了这些成功者身上比较有趣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成长故事。

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我只是听到了其中几个人的故事,但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很有价值。

对编剧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复制别人的成功(事实上也做不到),也不在于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当然能提升自己最好),它的价值在于,能一下子收集到很多有趣的人物原型和他们的生活细节。

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人的。一个故事的情节出了问题,局部修改就可以,但一个故事的人物出了问题,整个故事一定会被推翻。因此,在生活中积累尽可能多的有魅力的人物原型,是编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电影电视小说里能看到不少有趣的人物,但积累人物原型的最好手段,我认为还是大量阅读人物传记。像《巨人的工具》这样一下子总结了几百位有趣人物的书,还都是当下的弄潮儿们,自然有其特别的价值。(当然可能这些人物里也有水分)

举两个例子,都是让我比较有印象的。

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博客作者,在一份著名报纸上经营着一个很有名的漫画专栏。他认为成功有两条路,一种是把某一种专业技能练到全世界前1%(所有的运动员都是如此),或者把两种专业技能练到全世界前25%并融合起来。以他本人的例子,他就是把写文章和画画这两件事情都修炼到前25%,然后自己写作,同时画画,获得了成功。

把两种技能练到前25%这个思路,继续延伸下去,又出现了两个很具体的建议。其一,读大学时,最好能修出双学位,而且两个学科差得越远越好,比如计算机加工商管理,物理加历史等等。其二,不知道修炼什么技能的话,首推演讲。毕竟会表达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吃亏。

我对把两种技能练到前25%这个思路不置可否(当然大体上是认同的),但我觉得作者提到的两个具体建议很真实,很有趣。

第二个例子是一位风险投资人,他把工作分为防御型工作和进攻型工作。防御型工作是别人布置给你的工作,进攻型工作是你主动想去完成的事情。这个分法并不新鲜,但这位投资人做得很极致。他从大城市搬到郊区生活,只和自己想来往的人来往。

这位投资人的童年故事很有意思。他说他小时候的暑假叫做“酸甜暑假”,即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酸的。甜的那个月,当时只有12岁的他会跟着他哥哥去华盛顿游说政客,见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场面。酸的那个月,会在父亲安排下前往乡下的施工队工作,干诸如挑大粪之类最苦最累的活。这位投资人后来回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暑假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而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素材。

期待这本书早日出中文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