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初日(李白的成长故事100字李白简史(一):初出茅庐,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二十岁的李白在成都游历后,前往渝州,准备拜谒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坛前辈,正在渝州刺史任上的李邕。当时的李邕不仅学识不凡,而且仗义疏财,广交天下士人。
来到刺史衙门,李白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呈上,然后在旅舍之中等待消息。谁知过了十几天还没有消息传来,李白只得再次呈书询问。过了几日,焦急等待的李白终于得到了消息,前往刺史府上,却只见到一个小吏。
原来,李邕善辞赋,却很少写诗,对于一些民间歌谣类的更是不屑一顾。李白所投的"行卷"中有赋、有诗,也有有关苍生社稷的策论等,不巧的是放在最上面的是他游历途中听过民间歌谣后写的《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李邕看了这第一首,便不再想看下去了。
等到李白再次呈书,李邕终于想起来这事,但当时正在创作兴头上的李邕便吩咐一个复姓宇文的小吏去回复李白。仓促间随口说道:"这些不过是下里巴人之曲,恐怕难登大雅之堂,还谈什么济苍生,安社稷啊?他不远千里而来,好歹打发他一些盘缠罢了。"
李白雕像这位宇文同学倒是对李白写的东西挺感兴趣的,认为利用有些迂腐,但也不好多说什么。他热情接待了李白,委婉地安慰了一番,不仅如此,除了李邕所送的银钱外,自己还送上了一些纪念品。
对于宇文同学的尊重和安慰,李白很是感激,他留下宇文同学所送的纪念品,并赠诗说:
桃竹书简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
灵心园映三江月,采质叠成五色云。
中藏宝诀峨眉去,千里提携长忆君。但对于傲慢的‘专家’李邕,生性骄傲的李白却不由有些恼火。
等了十天半月,等来这么个结果。再想起之前在成都遇到的益州长史苏颋虽然对自己赞赏有加,却被他手下僚属以自己是商人之子而轻慢辱骂的事情。不由得更是悲愤异常。
于是他再次提起笔,写了一首‘赠送’给专家同志的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大鹏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伟大理想和自由的象征。
李白一生引鲲鹏为自喻之意。而这首诗大概便是青少年时代的李白首次以大鹏自比。
开篇就是激昂高调,气象雄伟。想象中,李白自己已经化身为直冲云霄的大鹏,乘风而起,振翅而飞,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过了一会风停了下来,大鹏落在大海上,也会激起惊涛骇浪。
这两句看似在说大鹏,实则隐喻很明显。风自然指李邕,李白的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即使没有你李邕的帮助,我一样能在将来造成非凡的影响!
这种自信,这种胆气,大概只能用一个狂字来形容了。
诗的后四句,更是对自己被怠慢的反击。“世人”是那些凡夫俗子,“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当然也可以指自己的宏大理想;而不管是非凡的诗篇,还是宏大的抱负,都被这些凡夫俗子冷颜嘲笑。
而很显然,李邕这样的名士,在李白看来,也和他们一样,没有眼光。
于是,李白就抬出孔圣人的事迹来反唇相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是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下诏尊孔子为宣父。《论语》:“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除了这句话之外,其实还有孔子被一个七岁孩童难住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遇见一个小孩正在用树枝在路上画画,走近一看,原来是画了一座漂亮的城池,于是便从一旁绕路而过。没想到,小屁孩不高兴了,说你这老先生放着好好的城门干嘛不走?孔子说我看你画的漂亮,不忍踏上。小孩说:城若不让过,要城何用?
孔子见这小孩聪明伶俐,便有心试探,就说:你画的城门太小了呀。
没想到小屁孩一拍脑门,做恍然大悟状,说:“对,这个城门太小,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给你画个大的吧?” 于是,用手虚空一划,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您上路吧。
孔子很喜欢这孩子,就约他一路同行。结果一路上,这孩子又发出了好几个灵魂拷问:
问题一:松树冬天为何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叶长青?
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故而耐得严寒。下屁孩就怼:竹子心虚不实,为何也能耐严寒?
问题二: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
孔子这回小心点了,想了想才答: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
小屁孩再次摇头:“癞蛤蟆的脖子算长吗?可是它叫声响亮,不亚于鹅!”
...
这个孩子便是项橐。《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便是说的这个典故。
李白就这样用孔圣人的典故来揶揄李邕: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
李白这首诗,用现在的话来说,那便是:
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句话,他这一辈子说的次数看起来还不少。
其实历史上,李邕是一个豪迈之人,对后被颇为提携。这位宇文同学将这首诗惴惴不安地呈送上去,正准备挨一顿训斥呢。不料李邕看了以后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气可嘉。倒是我慢待他了。” 接着又说:“此人才华出众,但如此傲气,让他去闯闯也好。”
这首诗和背后的故事,似乎可以很好概括李白的一生。
作为不可明言的、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生性豪迈的李白虽蔑视权贵,却又渴望渴望有所作为,而觉得被别人轻视,骨子里的傲气就常常让他得罪人。
于是李白的人生悲剧似乎就注定了--- 在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间首鼠两端。
一、关于李白的身世
众所周知,李白的身世成谜。在唐代时,就已经讳莫如深,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然提到也只提远祖,讳言近亲。《新唐书》等史籍中只记载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暠是李唐皇室认定的先祖,也就是说李白应该是宗室子第。但关于李白的曾祖父、祖父,史料上只字未提。一般认为其祖先大概因罪或别的原因避居西域,直到李白父亲才潜回蜀地隐居,"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到当代,有学者甚至认为李白可能是李建成玄孙。
至于李白的父亲,倒是留下了一个名字 -- 李客。 据唐代范传正为李白迁墓所撰写的碑文《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为何到李客这代才“潜还广汉”,学者们众说纷纭。学者们对于李客的身份,有隐士、大商人等等说法,现代学者安旗先生,则猜测李客是一位‘侠客’,她认为李客于神龙初年(公元705年)逃归于蜀,是因为“任侠杀人”而“避仇”,“其仇家属于可畏的豪门权贵”。
李客任侠杀人的详情虽不得而知,但从他避居穷乡僻壤,隐姓埋名,终其一生看来,绝不属于欺压贫贱,侵凌孤弱是可以断定的 ...... 李客的任侠杀人是属于扶危济困或伸冤雪仇,而不是仗势欺人。(《李白纵横探》)
李白本人也是率性任侠,在青少年时代在家乡曾从赵蕤学《长短经》,修纵横术与兵法;又曾“学剑来山东”,一生都以侠客自居,以好剑任侠自许。
在《侠客行》中对侠客的热情讴歌,更是脍炙人口。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如此看来,李客侠客说似乎是说得通的。
不管如何,有这么几点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1)李白是宗室子弟
2)李白家应该还是挺富裕的
3)李白因为家庭的原因,无法通过正常的科举踏入仕途,不管是因罪或是因商人之子。
所以,以诗文干谒名士,以期得到推荐,大概就成了李白期望建功立业的唯一出路。
三、我常得罪人,这好像是我天生的本领
李白此后大概在24岁开始辞亲远游,出川游历天下,到处拜访交游。
但他的求推荐(干谒)之路,实在是比较凄惨,要一直到40多岁,才通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被唐玄宗召见。可惜,那也只是短暂的风光。
而之所以是这样的结果,大概还是和他的性格有关,说好听点是豪迈大气,蔑视权贵,骨子里大概还是因为口不择言,感到被怠慢了就揶揄嘲讽。
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种话,我们都知道,只能心里默默腹诽而已。而李白有时候是直接说出来的。
我们通过他后面的经历,再来慢慢聊聊这个话题。
参考资料:
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
安旗 《李白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
等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