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培故事及感悟幼儿园(国培成长故事我的国培故事丨在“国培”中学会成长)
编者按:
2020年是“国培计划”全面实施十周年。2020年8月到10月,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指导下,“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国教师报、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我的国培故事”征文活动。10月至11月,经过严格的评选程序,我们从4275篇来稿征文中最终选出了一百篇优秀征文。经过与作者确认修改等环节,“微言国培”特开辟“我的国培故事”百篇优秀征文专栏,逐期推送入围文章。
由于征文作者来自祖国各地各学段各领域,我们根据作者的学段领域和文章的侧重点将征文分为小学、中学、幼教、培训师、特教等五个主题,逐个主题进行展示。今天我们展示第五个主题“我的培训师生涯”中的文章《在“国培”中学会成长》。
在“国培”中学会成长
作者
蔡伟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当我告诉我的研究生团队,我准备写一篇关于国培的文章,题目就是《在“国培”中学会成长》,他们都笑了。
学生们有的以为我在开玩笑,有的则认为我过于矫情。他们说,这个题目应该由中小学参训老师来写,或者由像他们这样参与国培服务的研究生来写。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我是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组织了十年的国培示范性项目,经常到各地为国培参训学员作讲座,而且被评为国培明星讲师,浙江省优秀培训师,湖南省国培优秀教师等等,“学会成长”属于用语不当。在他们看来,我这个标题中漏了“教人”两个字,标题应改为《在“国培”中教人学会成长》。
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几个我在湖南邵阳学院讲课时的小故事——邵阳学院虽然只是湖南地方的一所普通高校,但他们搞国培中西部项目非常有经验,有诸多地方值得重点高校甚至一流名校学习。
一、注重破冰育团队
以前,一个国培示范性项目基本安排10天,最多15天。因为时间短,想开的课程多,所以早些时候我们在开幕式后,便直接进入专家讲座。我们希望学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多。我们对于班级的建设主要通过班主任与服务人员的全天候陪同来进行。虽然这样的效果也挺好,但发现学员并不能从中学到培训的本领。
我第一次去邵阳学院讲课,便被他们的破冰之旅给吸引住了。因为,他们把破冰之旅当成了一门课程来建设。他们不仅仅让学员画几张小组组徽,自我介绍就了事,他们是让学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将破冰成效贯穿始终。从而,在短短的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一个严密高效的班集体来。
虽然邵阳学院的破冰活动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对于破冰活动的重视,及其将破冰活动与整个班集体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做法,我觉得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其后,我将大量时间花在了研究破冰活动上,取长补短,建立起独特的破冰课程,借此整合并发挥班委的作用,带动整个班集体建设,效果十分明显。甚至,我们的研究生团队还专门帮助学校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开展高层次培训的破冰活动。
二、学员小事亦大事
我去邵阳学院讲课,基本都是陈主任和何老师接待的。我发现他们两位就和参训学员一起住在学校的招待所里,以便随时帮助学员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虽然有不少高校都有招待所,但让培训负责人和学员住一起的,我还很少看到。
当然,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于学员的关心,简直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有学员迟到了,他们反复询问,掌握详情;有学员吃不下饭,他们了解原因,问寒嘘暖;学员该带的东西忘了带,他们帮助解决……有时候我都觉得他们是不是有点把学员当小孩子了,做得太过婆婆妈妈了,但他们坚定地认为学员中无小事。这一点在其后的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对于培训者来说把学员放在重要地位,像亲人一样对待学员确实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虽然学员都是成人,而且很多是名师,但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特别是远离尚未成年的孩子,即使是名师同样有脆弱的一面,也需要有贴心的关怀。而当培训者与参训者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学员们才能心无牵挂、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培训学习中。
我本来认为自己是十分关心学员的,但与陈主任、何老师相比,我觉得自己似乎还差了一点。因此,在其后的培训中,我把对学员的关心爱护当作一项学术研究来对待,变得比以往更加的专注勤心。例如,2018年国培中,有位学员把杯子拉在了阶梯教室,而人已经回到酒店。酒店离学校有近三公里,学员要取杯子,就得来回打车,而且他担心不一定能够进得了阶梯教室。我得知后,问他大概放在什么位置,我帮他取来送到酒店。这位学员连忙拒绝,他觉得为这么点小事劳烦我这个首席教师兼总班主任很是过意不去,他表示明天上课时再拿回就行。但我考虑到他一个晚上喝水的问题,因此立马驾车到学校,请学院门卫打开阶梯教室,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他的杯子,又驾车送到酒店。这位学员拿到杯子后,甚是激动,当面感谢后还在群里反复向我表示感谢。虽然我多花了一点时间、精力和油费,但换来的却是学员的亲情和他对国培的全身心投入。
三、不看地位看本事
我以前也做过各级各类培训班的学员,我评价一个项目的优劣高下,就是看授课名单中有没有大咖。虽然经常会有一些大咖讲得乱七八槽,但我总认为培训机构已经尽责了,因为他们花了大本钱,课不好那是所谓的专家学者的事。因此,我刚组织国培的时候,也是千方百计寻找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大咖;钱是花了,但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有的是因为大咖不尽心,随便应付;有的则确实是名实不符,难以服众。
后来,邵阳学院通过我校党委的张副书记联系上了我,请我去给他们的国培班上课,前后累计讲了十余次。有一天我看了他们的总课表,顺便问培训部的陈主任和班主任何老师,为何不请某某某来讲?他知名度大,对邵阳学院的发展肯定有帮助。他们告诉我,曾经请过他,但他的课讲得很一般,学员评价不高,而且时时拿拿架子,耍耍大牌,后面就不再请他了。他们强调,我们请讲座老师“不看地位,看本事”。为此,他们不怕得罪讲课老师,在每一位老师讲座结束后,就请学员对讲课老师作出评价,打出分数。
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因为,以前搞培训我也会开个座谈会,让学员谈谈对培训课程与老师的看法,但从来没让学员匿名给讲课老师打分排队。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咖我也曾请过他,因为学员对他的不满比较多,才引起我的注意。但我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会在全部授课教师中排在什么位置上。而陈主任他们却给出了明确的数据,让我真正搞清楚这位大咖也许算个好的研究者,但真的不是好的培训师。
从此以后,我设计组织国培包括其他培训就坚持了“不看地位看本事,不看名气看效果”的原则。一方面,我也让学员帮助我们打分排队,有利于我们存优汰劣;另一方面广泛调研,多方考察,大胆启用新人。有许多老师,原本名不见经传,但当我们了解到他们真实水平,看到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讲授能力,便引入我们的培训课堂,逐步引领他们向高端发展,使之成为真正的优秀培训师。
这两年我因为杂务缠身,所以很少再为邵阳学院效力了,但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当然,十年来,我并不仅仅在邵阳学院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其实无论我到哪里去作讲座,我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因而都能学到不少的东西。我还把国培办所建的微信群打开,给研究生们看其中转发的“微言国培”公众号上的一篇篇文章,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培的学习力量与发展价值。
最后,我的研究生们终于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纷纷表示:老师,当您说在“国培”中学会成长的时候,我们才真的学会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