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窦桂梅教学理念的心得体会(窦桂梅成长故事窦桂梅:彼此成就是学校管理的第一哲学)

几十年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教育生活似乎都在诠释生命的超越:从几次换岗的一名普通教师,到成为特级教师、优秀校长,基本十年一个跨度,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自我超越。“我必须在几种角色中不停地转换,压力与挑战并存”。

近日,《人民教育》记者对窦校长进行了专访。访谈中,窦校长既谈到个人层面的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成长感悟,也谈到了专业层面的角色转变、治校理念、家校关系、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发展。童年里的纯粹与单纯如何影响她做管理的风格?多年的校长经历让她练就了什么本领?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看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窦校长,一起来看看。

与时代共命运,几十年来,窦桂梅的教育生活似乎都在诠释生命的超越:从几次换岗的一名普通老师,到成为特级教师、优秀校长,基本十年一个跨度,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自我超越,用她的话说,依然深感困惑与不安,依然在超越。

2010年,她成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近10年过去了,她再一次实现自我超越。这一次有所不同,她是带领一群人,向前向上。

1

童年,赋予她一生温暖的、激情的力量

从长白山脚下小山村走来,她率真、温暖、聪慧、努力,淋漓酣畅的生命元气扑面而来。童年时,她就像小大人一样制定游戏规则,创编口号,引领和影响大家。童年成长的价值成为内心坐标,映射到后来的学校管理理念里。

《人民教育》:窦校长,您身上始终有一股生命活力,一股由内而外的激情,这种力量是哪里来的?

窦桂梅:我的成长像是一直在爬山,为此要不断地积蓄力量,努力向前。虽然已过知天命的年龄,内心还总涌动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喜欢在必然性基础上研究“可能性”,而且我不轻易放弃,会研究透,并把它变成常态性、基础性和规范性的东西。概括起来说,这也许就是我的源动力。教育者成长的历程好比一棵橡树,矗立在四季中,迎接每一场风雨,获得每一缕阳光,最终都会以年轮的方式,铭刻在生命里。

《人民教育》:据我们了解,童年对您后来的教育生活影响很大。

窦桂梅:我是在山里长大的,我们家有四个孩子。由于我最大,经常领着弟弟妹妹们组团玩各种游戏,后来村里河东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归我管,我们叫自己“河东军”,大家叫我“窦司令”。我们“河东军”经常跟“河西军”在山上“打仗”,我曾经被对方追到被迫趴在离茅厕不远的柴垛里,躲到夜里才回家。我创编的“一二一、一二一,小孩走步要走齐”的顺口溜至今觉得好玩,而今清华附小养成教育的“三字口诀歌”是否也有我和老师们的儿童情节?

很多时候,我把弟弟妹妹聚在一起,为了玩得尽兴,我给他们分配任务和角色,他们也都愿意听从我的安排。我就这样不知不觉拥有了影响别人的能力,这可能就是最初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

我记得,我带弟弟妹妹走山间羊肠小道去别的村看《一江春水向东流》,掉进深沟,好不容易才爬上来,浑身跟泥猴子一样;采蘑菇,被一群马蜂追咬;把光秃秃的山坡当滑梯;带伙伴坐火车排队买豆瓣大酱,钱不见了,看着火车驶过,哭着追赶……你看,我的童年充满快乐与冒险,一点儿都没有今天童年里常见的那种该做各种防御准备的理性。

《人民教育》:教育多么需要这样的“快乐与冒险”,这些有趣的童年经历,让您对世界充满好奇,对困难从不畏惧。

窦桂梅:为了看火苗从筐眼里钻出来往上冲是啥样,我在火堆上放了父亲的两个编筐,还搁了三个土豆,结果火烧得那个大呀,可把父亲气坏了。村里经常放电影,时间长了我的小脑瓜里就有了问题。一次,我追着爸爸问:这是真事儿吗?什么叫导演?这电影怎么拍的?有那个地方吗?“边儿待着去!你怎么总是没完没了问这问那?”忙碌一天的父亲被问烦了,把我轰走了。读《红楼梦》刘姥姥用筷子夹鸽子蛋,我琢磨了好几天,研究她那粗糙的手,怎么夹,周围那些高贵的人是怎么笑成一团的?刘姥姥是成心的,还是压根就不会?总之,我爱刨根问底,童年有太多好奇的疑问,一直伴随着我。一直到现在,我都五十多岁了,还是老顽童,我的表情啊、动作啊还像小孩似的,很夸张,还是对世界充满好奇。

《人民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给了您怎样的影响?

窦桂梅: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很辛苦,虽然偶尔有些不耐烦,但非常重视子女读书。父亲当过两年代课老师,写字漂亮。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再忙再累也要让我们听写。哪有纸啊,我们蘸水在没有刷漆的木门上听写。我字写得还可以,除了师范教育给我的基本功,我想童年这段特殊的练字经历也影响了我。

母亲给了我另外的东西。她读书不多,但特会结合《聊斋志异》和相关历史讲孝敬、勇敢、善良、忠诚等小故事。与其说她在给我们讲故事,不如说在创编故事。每天晚上,我们早早地钻进被窝等着听故事。母亲还会模仿各种声音,绘声绘色地讲。有一次,我们去河里捞鱼,刚买的一双凉鞋落在岸上,回去找没有了。回家撒谎说鞋子被河水冲走了……当天晚上,母亲就讲了一个不诚实的孩子被黄眼猴子带走的故事。只听母亲在窗外用老猴子的语气,瓮声瓮气地问:“我是黄眼猴子,你们赶紧说实话,谁是撒谎的孩子,不说,我就等在你们家窗外,待你睡着后,把你背到深山老林里,你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见我们害怕,母亲又从窗外回来,开始扮演妈妈的角色:“别怕,我出去看看。”她又开门到外头,大声说:“你别带走我的孩子,她会承认的。”我们赶紧承认了,可她接着模仿怪声:“不行,不行,你们家老大和老二今天不听话,欺负妹妹,我也要带走。”我和大弟急忙说:“听话,听话。”……

父母让我领略了汉字、语言的快乐和神奇,培养了我的想象力,这种影响一直伴随着我,我经常看着文字傻呵呵地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人民教育》:是啊,每朵花都会开放,花期不同;每棵树都生长,年轮不同。

窦桂梅:由于小时候总是懵懵懂懂的,开悟晚;也因为我太淘气,父亲让我提前上学。但直到三年级,我才有了书包,从旁听生转为正式生。到了初中,我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一下子就开窍了,想学习了。记得有位徐老师无意中说的一句话也刺激了我:“你们知道吗?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太落后了,几千年前发明的犁杖,瞧,你们的爸妈现在还在用,你们要有出息,把犁杖给变变,能不能不这么耕地了?”我想着,如果我也能为这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做点什么,那多美!可是,村里的教学水平太有限了,我央求父母给我换学校。于是,我跟邻居家的孩子做伴到了县里的铁路初中读书。

在新学校,我学习努力,歌唱得好,跑得也快。印象深的是,老师经常让我替她写板书。有些眼热的同学叫我“屯二迷糊”。开始我不懂,后来才知道是在说我是农村人,嘲笑我:全班就你一个农村来的,你学习好是应该的,不然就只能回农村了。那时候,人家午饭带炒菜、大米饭,我带的咸菜、玉米碴子饭。这样的对比,反而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

为了到县里读初中,每天往返要坐三个小时的通勤车。候车室有租书亭,我给候车室扫地,赢得了免费看书的机会。有一次车晚点,我连续看了48本《三国演义》。看到秋风五丈原那一章节,为诸葛亮之死大哭。看得太入迷,车开走了我都不知道,就在候车室睡了一晚……

直到15岁读中师,我都感觉没有长大,即便现在,这种童年影响和自身性格塑造都很难改变,好像也不具备同龄人和大多数人眼中的城府和成熟。

《人民教育》:童年短暂,但一个人成年后,一生都将带着童年的回忆。

窦桂梅:一位诗人说,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会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童年即人生,感谢我的童年。在人生成长路上,有过顺境,也有过逆境,但我从未止步,不断寻找新的风景。童年给我种下的精神基因,让我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儿童,那份好奇与冲动好像从未改变。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童年中精神成长的价值——好奇、冒险、行动、吃苦、坚持等,不是依靠成人世界的灌输,而是在童年的世界里慢慢生长出来的力量,成了我一生用之不竭的财富。这是我内心的坐标,成了我的精神“骨架”,这坐标后来又映射到我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理念里。我一直觉得孩子就应该有他的天性,就应该有他精神成长的价值,也应该得到大人的尊重。

山里山外都是童年。有时候,我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奔跑的孩子,我会想起童年的远山,想起我童年时站在山下大喊渴望听到回声的那一刻。不知什么力量,让现在的我不再害怕“幽暗的林间小路”,反而豪迈之气奔涌胸中。每每这个时候,我都感谢童年的馈赠、大山深处的给予,感谢我身上的“童真”“无知”“屯二迷糊”,也许正是这些储存了我做校长的“自我领导力”。

2

努力从专业锋芒走向自带光芒

成为校长后,窦桂梅变成了一个儿童研究者,并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研究教师和学校,而这也可以说是走向学校领导力。领导力的力度就是缩短嘴和脚的距离……

《人民教育》:从特级教师到校长,您是怎么完成转变的?您怎么理解两种角色的关系?

窦桂梅:我理解,校长身份只是在原来学科教师身份,重在课堂中研究儿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逻辑、一个维度,站到了一个更宽的视域、更广的维度去建构儿童发展的育人系统。我无意于向他人对标,而是发挥自身专业长处,“寻找自己的行走方式”,形成专业影响力。对自己专业生活、经验进行提炼,形成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是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标志。它跟校长角色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转变”,应该是延伸并丰富地“跨越”。校长要“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始终作为一个儿童研究者的姿态,实现从课堂研究力到课程领导力的转变,进而再回到课堂,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闭环。

校长须有课程意识下的课堂领导力和影响力,才不会是有人形容的“瞎子领着瞎子,一同掉进沟里”。学科和活动是育人的两大基石,都要努力在课堂上落实,课堂占据了学校生活80%的时间,课堂的真实问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校长具备“学科课堂+”背景,有助于抓住关键问题,直击要害,确定学校的“最优化的解决课程方案”。

《人民教育》:这种“跨越”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窦桂梅:一是眼中有儿童。以前,作为特级教师,我想的是学科教学,眼睛里看到的是文本的深度、课堂的设计。而现在,作为校长,我想的是儿童好学习比学习好重要,在学科的教育学化过程中研究儿童怎样乐学。原来做老师,我看到的是一个班的学生,但今天我看到的是整个学校,甚至“一体化”教育集团的学生,那里不仅有“高知”家庭的孩子,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农村的孩子。当我们真正去研究孩子差异性的时候,我们才是在研究“人”本身。

二是研究系统育人。要从自我领导力走向群体领导力。这个时候,校长要明白,不仅有“我”,还有“我”所在的环境。首先从时光轴线看,带领师生和家长研究学校的历史,看看清华附小是怎么从成志学校,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由此概括提炼成的成志教育思想。

其次从儿童小学六年的育人进阶看。我曾经把一个班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这对我特别重要。从6岁到12岁,儿童变化挑战巨大。如何把这个当作课题,通过教学做到“学科立人”。我率先提出“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三个一质量目标,并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分步骤分层级,实现“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的追求。当校长后,就把语文的“三个一”迁移到其他学科课程,变成“我是教( )的,我是教人学( )的,我是用( )教人的”,这成为各学科教师的共识。

第三是班主任作用。集体意识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何落实,关键看班主任如何营造班级风格。我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这对我做校长特别有帮助。班主任就是学生、家长眼中的学校,班主任就是班级这个道德社区里的建设者、经营者。我把当班主任的规律性认识迁移到了学校管理中。管理就是管风险。但前提是避免风险,就是说与其让教师学习冲突管理,不如让他们用育人能力说话。所以我们提出:把课上好是基础师德,让学生真正成长才是崇高师德。

三是家长是同盟军。做校长,让我对家长的认知更丰富了。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千军万马”,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校协同育人就会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儿童成长。现在我们有三级家长学校,第一级是家长培训学校,主要是定期邀请专家来“家长学校”培训,让家长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形成价值观认同;第二级是校级家长委员会,分为学术家委会和行政家委会,参与学校的规划制定和重要议题讨论等;第三级是班级家委会和社团家委会。这些家长和老师、班级共同构建了一个管理圈,具体帮助老师协调关系,社团家委会还保障项目任务和活动顺利召开。

《人民教育》:家校关系的处理,考验着校长的智慧。您是如何让家长真正成为“同盟军”的?

窦桂梅:校长要努力把利益相关方全部整合到为儿童发展这一核心上。其实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同盟军并不是想象得那样难,校长和老师们只要真心爱他们的孩子,家长们会感觉得到。我们处理家校关系甚至矛盾的原则是“面对而非应对,亲近又不亲密”。面对家长,不是“躲”和“防”,而是主动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要引导与引领并行,甚至“教育和说服”,把成志教育使命传播给家长。例如,学校有《成志家长誓词》,在班级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培训会等活动中,家长都要郑重将右手放在胸前宣誓。

校级家委会成员每两年一换届,每届都有揭牌仪式、交接仪式、升级顾问仪式。我们努力把“全职妈妈”转化为班级核心的支撑力量;发挥行政家委会的驱动力量和学术家委会的正向引导作用;每年评选“十大好家风”,并张榜学习,讲述自己育子经验。让家长广泛地参与到开学典礼、运动会、足球联赛、戏剧展演中来,培养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厚感情。在本校和合作办学学校建立微信“朋友圈”,这些家长一旦发现问题,也会通过最快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知情并把问题解决。目前“家委会主席群”就有5个,我们经常互动,或分享学校发生的好故事,或答疑,我还往家长群里“扔”好文章,并配上导读。总之,这一切的目的是要通过影响家委会的这些人,带动他们身后一个班学生的家长懂得——家长是儿童的教育者,必须修炼自己伟岸的身影。

3

整合所有力量,为着一个伟大事物推进、推进、再推进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国家人才培养价值观要落实到学校,就需要二度转化与细化,成为够得着、能落地的“教书育人”过程,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播种、生根与发芽。

《人民教育》:您提到清华附小现在形成了纵横整合的整体育人体系,这个体系有哪些抓手?

窦桂梅:近年来,我们探索研究“成志教育的学校实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领导力。我们赋予“志”,“理想和抱负”“意志和品质”“实践与行动”三个内涵,并赋予“成”,“构成”“养成”“达成”的教育学路径,努力实现师生双主体的“为聪慧与高尚人生奠基”的成志教育使命。

纵向——成志“三进阶”。小学阶段,我们分为三个进阶:“低学段(一、二年级)启程课程基础牢”“中学段(三、四年级)知行课程腰杆硬”“高学段(五、六年级)修远课程起点高”。并通过一年级入队360天到二年级成长720天的自我教育;知行学段的“十岁天空”的见证;修远学段的毕业修远的“致青春第一课”的“六年成长报告会”,结合年段学习规律,从成志主题出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呵护兴趣,到激发乐趣,再到激励志趣,把握教育的节奏、优化教育的过程、提高教育的品质。

横向——“1+X课程”结构与内容,实现学科与活动两块基石的深化与延伸。从内容看,“1”是优化落实国家基础性课程,“X”是由“1”生长出的丰富儿童个性的课程。从结构上看,“+”是两者比例的组合,整体发生教育的化学反应,目的还是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几年我发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日常管理中也渗透了这种结构模型。例如从教师发展角度来说,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得特别好,这是她的“1”,她还得有一个“X”,她得当班主任,得全面,得是做基础教育的综合型教师。管理者也“1+X”,例如“1”是做学科教学研究,“X”就是相关管理。

横纵整合——年度主题课程群。如何纵向上贯通三学段,横向上“1+X课程”进行融合,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边界甚至盲区进行“零存整取”?从2007年以来,我们每年都根据儿童的建议,选择伟大成志榜样,按照其诞辰或去世凑整或逢五的古代、现代人物交替开展。人物选择上,一定要能提供不同学科研究,且适合今天的价值观塑造的。从鲁迅到苏轼,从朱自清到孔子等,每年度的主题课程群,分不同阶段,采用松散式、集约式、专题式等形式,开展长周期性、挑战性学习。

这个育人体系兼顾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还在实际操作层面回答了习总书记2018年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阶段的一个探索实践吧。

《人民教育》:除了课程建设,整体育人还需要其他配套制度保障。

窦桂梅:我们建立了一个制度:每周一次进行“一日蹲班听课”。多年来,每周四雷打不动,年段负责人、所有的学科负责人,还有食堂负责人、校医等,学校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都蹲到一个班里,从早上学到晚放学,大家一起来观察、研究孩子们一天是怎么学习和生活的。

每个教职工尤其是处在学校中坚岗位的人,首先要弄清孩子每天学校教育生活包括哪些“部分”,然后以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协同思维去彼此对接,这样才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育人效果。

这一天,我们每个管理者都要“全神贯注”。在课上看:学生负担重吗?这样排课有没有问题?各学科老师对学生的习惯要求是否统一?老师性别比例不理想,怎么互补?在课间看:孩子上厕所来回是怎么走的?吃饭的时候洗手如何?午间怎样劳逸结合?在课后看:下午暮省怎么进行,其中的儿童“自主选修”有没有问题……蹲班当天,我们这些管理者还要给出“体检单”。

就这样,把一个班的“微缩景观”放大,给出“受欢迎的批评”,即“优点不漏,缺点说透,方法给够”。以此去完善整个年级或学段,甚至去影响全校的所有班级。

4

清华附小不是只有一个校长或者说“窦桂梅”,而是有一群“校长”或者说“窦桂梅”们

每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人都要努力过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带动的是教师的自我领导力,进而教师也彼此带动形成群体领导力等。

《人民教育》:您觉得做校长难吗?

窦桂梅:我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从专业学科研究到职业化学校管理,是需要综合能力和全面智慧的,至今也不能说尽善尽美。面对现实社会与儿童差异、教师发展、党政事务等众多职责,我必须在几种角色中不停地转换。有时是“生产队长”,对某一领域要干的事儿都得是“行家里手”;有时是CEO,要统筹完成学校计划;有时是团长,攻坚一个项目或优质完成上级的任务;有时是“看门人”。例如遇到各种矛盾要花时间沟通协调,必须立场鲜明,把关定向,保证万无一失、方向正确,排查学校安全大大小小的风险点;有时是总务长,后勤的花草水暖,老师的心理健康、婚姻哺乳等问题都要操心……无论怎样,都要在为“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上下功夫的同时,也要从管理学上努力“让教师站立学校正中央”。但所有的,都要指向立德树人的“第一质量”,让成志少年更好成就自己,服务国家、社会和他人……

多年校长经历,我认为要修炼出五个能力:第一是整合能力,例如能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协调各种关系。第二是辨别能力,例如在各种复杂教育的情境中,拨开迷雾,提取本质,在具体现象中分清大是大非与是是非非。第三是背景思维,例如联系事情来龙去脉,分析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第四是遥远想象,例如把眼前做的成志教育,拉长时空,想想未来儿童成长图景。第五是长期主义,坚持持续研究,持续反思,持续优化与总结。

《人民教育》:我们知道,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是很难的。您是怎么做的?

窦桂梅:作为党总支书记,在教师群体里,重要的是抓教师价值观塑造,必须带领教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定力、有方向感的教师队伍,即我经常说的“做一个精神上气象万千的教师”。人力资源研究部,重在“用价值观引领自觉的责任和行动”。我带着大家持续讲学校价值观,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并植入言行中,教师相信并坚定了价值信念和使命感,就不会被诱惑,不会摇摆,学校的持续发展才稳步推进。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是我们从立德树人落地教书育人的行动作战指挥图、行动的轴心。我们每年都修订,每年40岁以下教师还要闭卷测试,考完还要评比总结。由此,建立起一套学校价值观话语系统,其中60多条金句,每位教师都能信手拈来,进而转化成内在的行动逻辑。例如,“对己不做漏气发动机,对外不怕踩脚”“自己部门善于拧螺丝,部门之间善于拧麻花”等,这是我们的行动与精神语言密码。

当然也要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例如我们有段长负责制,段长是学段的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段长每半个月开一次段会,进行经验分享或工作布置等。段长把上级信息都分解到段会里,让段里每个人都能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收。即便是段会,也非常重视仪式感。首先是党员起立宣誓,接着是教师宣誓,然后微党课讲身边的成志教师故事,每月、每学期、每年评选出的“榜样教师”,分享故事。这样长时间、不间断地“熏”,就培养出了一个个成志教师形象:敬业、努力、博爱,永远以学习者姿态站在他人面前,把学生的成长当作崇高荣誉,也实现山花烂漫时自己的“丛中笑”。

《人民教育》:方向感有了,如何激励教师走向优秀?

窦桂梅:关键是创造内生机制,激励教师成为同行的榜样,学生的审美对象。

在人事评价改革方面:一是“对表”,对人事进行过程性数据跟踪,抓的是“效能”。“头”,期初是申报项目、申请工作岗位,“尾”,期末对标考核申报的项目做得如何,“中间”是看过程中同行如何评价你,学校领导不参与。二是“对标”,从“关键事件”抓教师的“个人发展力”和“影响力”,考查教师对学生培养、学校发展的贡献。三是榜样引领,前面说过清华附小的办学理念是“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其实只是从教育学角度来讲的,我们从管理者角度,一直致力于让“让教师站立学校正中央”,让所有教师感受成长,努力让教师有职业认同和专业尊严,即便这不一定让所有人满意,但这种理念和价值追求就是让所有教师成为自己和别人的榜样。我们强调的是效能感,就是你干的事儿,别人感受到了吗?别人是不是以你为榜样了呢?主要借助于学校“月度人物”、每学期的“卓越成志教师”、每年度的“十大成志榜样教师”评选,年年评,评了近10年,80%的教师榜上有名,他们做了自己的榜样,也做了别人对标的方向。

在绩效改革方面,我们制订了一个绩效配比公式“4:4:2”。第一个“4”,考核的是作为学科教师的工作,第二个“4”考核的是班主任或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这两个“4”是最核心的,也就是“教学教研+教育管理”。“2”考核的是“公益服务”工作,比如手拉手青年教师、长期陪伴和辅导特殊儿童、参与学校临时性任务等。做足这三项,才是满工作量。

现在,我们有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学科领军人物,有专项技能名师,有北京市师德先锋、师德标兵等。尤其是承担社会责任,八年来在昌平、海淀、朝阳扶志办学,我亲自培养了好几位从清华园走出的执行校长,他们在相应区域,带领团队传播清华附小成志教育,做出了社会贡献,让清华附小有了社会领导力。清华附小不是只有一个“窦桂梅”了,而是有一群“窦桂梅”们——当下和未来,我努力把教师的成长当作我的最高荣誉。

《人民教育》:清华附小这么有凝聚力,跟您个人的风格有很大关系。

窦桂梅:嗯,童年里的纯粹与单纯会影响做管理的风格。校长要有一种向上的追求,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从自身专业中站立起来,拥有一定信服度,同时创造性、笃实精神和集体意识并举,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道德价值观等。这样强烈的内生力,同时不是盲目自大的那个自我。“你做校长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是个老师”,这是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就是个小学老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初心,让学习成为永远的习惯与必须的生活。校长有时候必须冲在前面,有时候则必须在后面推着老师们走。当然,人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一切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一切的管理都是人的管理;一切人的管理都归于人的问题。向教师们反复强化核心价值观,然后给予足够的空间去践行,团队就会异常有活力,并积极主动前行。尽管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经常苦恼伴生,但有缺点和问题的团队很可爱,也有上升空间,如我一样。

我们提出学校管理五原则,例如肯操心、出手快,能着急;给方案、更直接、有价值等,这样,不绕圈子,不揣摩心理,用简单方法处理复杂问题,只要其前提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细枝末节可以不太计较。

在我看来,建立组织内部的隐性制度规则,最关键的是管理者要努力以身作则,并且绝对坦诚,绝对直率——这也是我前文谈到的关于“童年”给我的影响吧。

若问我是什么样,我回答,一直成长超越,从未走出童年;感情很丰富细腻,憧憬总在眼睛里。能大能小,有鲜明的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有人说,我有韧性,能像父亲一样既用有力的肩膀托起年轻人,又能刚强得像利剑一样怒斥不良现象,还有母亲的细腻与包容,在孩子、同事面前总是流露真性情,心里敞亮透明,有时跟着老师鼓掌和落泪,有时生老师和管理者的气,一会儿就忘了。我努力追求这样一种样态,眼睛里装满故事,脸上洋溢着笑容,尽量不带委屈和风霜,自己努力长成自己喜欢,孩子喜爱,更多老师们不烦的模样,哈哈。

聊到这,如果说,入职十年成为特级教师,又十年成为副校长,再十年成为校长的不断超越历程,就是原生家庭这第一所学校与清华附小这所学校一起创生了第二所学校。

感谢童年的馈赠,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感谢彼此奋斗的团队。师生间,校长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家长与孩子与学校之间,更简单,更直接,更真诚,努力进入全新的成长期,彼此成全,彼此成就。清华附小校门口有一座高高的雕塑叫“彼此的抵达”,如果说清华附小是附小每个人小梦想开始的地方,那么成志大道,便是校园里彼此成就、一起走向美好的路程——这也许就是前面谈到的两所“学校”融合而形成的学校管理的第一哲学吧。再具体一些,可以总结为几句话:

基于团队:人伴贤良品自高。

基于个体: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基于现实:能够在宁静的校园里,过着沸腾的生活。

基于自身:以霹雳手段做事,以菩萨心肠帮人。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微信

原标题:《窦桂梅:彼此成就是学校管理的第一哲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