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杜甫小时候的经历和感受(杜甫的成长故事读点小诗∣唐代大诗人杜甫回忆录:讲述我多姿多彩的童年时光)

我是杜甫,毕一生精力只做一事:写诗。千百年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诗词,诗词里必然会有“杜甫”二字。

在河南洛阳巩县(巩义市)城东二十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形似笔架的山,当地都叫它“笔架山”,在这座山的前面有个小山村,南瑶湾村。公元712年正月,大雪翻飞,寒风呼啸,我就出生在这个村落的一个窑洞里,后人称为“杜甫诞生窑”,我的人生从此拉开了篇章。

其实,我的祖籍是在湖北的襄阳,曾祖父杜依艺做巩县县令时,全家迁到河南巩县。我们杜氏家族多半都做过官,世代“奉儒守官”,家风淳朴,家规严谨,虽不致名声显赫,但也算官僚家庭。在我出生时,其实家境已大不如以前,不过比一般老百姓还是要强一些的。父亲杜闲也是为官之人,我勉强也算个官二代吧。

老老祖宗是杜周,名声并不咋地,汉武帝时为官,人称酷吏,执法严厉,却也害死了很多人。西晋名将杜预是我的十三世祖,喜读《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文韬武略,难得人才,人称“杜武库”,我很小就知道这位老太爷的大名,非常崇拜他。

我的爷爷,杜审言,对我影响更是巨大,爷爷年轻时被称为“文章四友”,被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者,《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初唐近体诗中的名作,745年我在齐州(山东济南)与当时名士李邕见面时,李邕也对这首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这位爷爷太过狂妄,口无遮拦,得罪过不少人。

我一直以出生在这个望族而自豪,以杜爷爷为骄傲,吾祖诗冠古,多年后我也告诫儿子,诗是吾家事。只可惜在我百年之后,杜家就再也没有出过大人物了,这或许就是天命。

我的母亲,崔氏,初唐著名大诗人崔融的女儿,也为名门望族。只可惜,我出生没几年,母亲就过世了,因为当时年龄很小,对这位生母几无印象。也很自责,我后来写的诗,很少提及这位生母。从这个角度讲,我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不懂事的时候生母就走了,但我一定会让杜家光宗耀祖的。这个愿望后来终于实现,发生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四十多年后的事情。

无奈之下,父亲就把我送到一百四十里外的洛阳二姑母家,我的童年是在这位二姑母家度过的。

二姑母是一位性情正直、善良淳朴的传统女性,我自幼深受二姑母熏陶,对我后来的成长影响巨大。我从小体弱多病,一次二姑母家孩子和我同时生病了,二姑母一直照顾我有了好转后,才去照料她的孩子,但却因未及时救治而故去,为此我一生都很自责,一生都很感激二姑母。二姑母去世后,我亲自撰写墓志铭,其中赞其“有唐义姑”。

七岁学习读书,九岁学习书法。后来在《壮游》写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尽管我身体不好,但在优秀的家族传统文化滋养下,我牢记祖训,秉烛夜读,发奋读书,勤于练习,对这段学习经历,后来我概括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761年,我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间写下了《百忧集行》,提到了童年的一些回忆,“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见我当时是很调皮的。其实,上树摘枣,掏鸟蛋,抓蚂蚁,斗蛐蛐,下河捞鱼抓虾,才是我们原本的童趣。

在居住在二姑母家这段时间,洛阳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展示出大都市的无限活力,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老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云集,一幅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之大好景象。我对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六岁那年,有次在闹市区看到了当时的舞蹈大家公孙大娘在舞剑,我惊叹世界上还有如此绚烂多姿的舞蹈,其情形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永生难忘。

五十年后的767年,我在夔州府别驾(官名,州刺史的佐吏)元持家里欣赏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舞蹈,触景生情,遂作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好像回到自己的童年,观者无不目瞪口呆,就连天地为之俯首。剑光如后羿射九日,舞姿如天神驾龙翔,起舞时如雷霆收咆哮怒号,落舞时如江海收万道白练,童年时公孙大娘舞剑之景浮现于眼前。

得知李十二娘为公孙大娘的徒弟时,感叹道“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五十年瞬息而过就如翻过手掌,朝政黑暗,人们仍生活在水火中,“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我这老头子也不知去往何方,在这荒山里脚底生茧、愁绪满千。

晚年的我,忧郁外表下覆盖着一颗波澜惊魂的悲壮之心,曾为不谙世事的年弱稚童,今为满腹沧桑的枯木老朽,曾为太平辉煌的开元盛世,今为战火翻飞的败途国运,同为舞剑却相错过五十年,我怀念先帝玄宗时代的万道金光普世,却感慨道玄宗墓前的树木已成合抱,感叹国运崩溃,感慨人生境迁,百感交集,想起自己一家还是居无定所,如一叶孤舟漂流在天际之间,不知何处去,怎么不让人叹息呢。

我勤奋读书,逐渐写了一些诗,得到了当时很多知名人士的肯定,“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壮游》),这让我非常得意,尽管有点吹牛皮。名气越来越大,让我有机会去高官家里做客,遇到当时有名的大家,知名音乐家李龟年就是其中一位。

五十多年后,公元770年,我流落到长沙,在街头又见到了李龟年,这位当年出入豪族之门的风流人物竟然沦落街头卖唱为生,让我唏嘘感叹人生之巨变。

于是,我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寻常见、几度闻”实际上写出了当时唐代开元盛世物阜民丰的好时代景象,与该诗题眼“落花时节”形成强烈的反差,想当年你我都是歧王宅和崔九堂里的常客,那是多么风光呀,现在虽然正是江南好风景,却是在落花时节里我们这两个失意之人又相逢,我由此对人生由高到低、国家由盛到衰之巨变发出无限感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