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与孩子交流(费洛格的成长故事不知如何与孩子谈论的“生死”话题,我竟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态。可是,我们往往只愿意欣喜地谈论“生”,不愿意变“老”,害怕生“病”,恐惧“死”亡,甚至谈论“死”都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前段时间,给孩子买了一套《弗洛格的成长故事》系列丛书,其中有一篇《鸟儿在歌唱》。
但是对于一个2岁半的孩子,我还不知道该如何对他解读这本书。
他现在处于一个时不时会提问的阶段,我怕他问“死是什么意思啊?”因为我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把这本书偷偷地藏了起来。
《鸟儿在歌唱》这本书是讲弗洛格发现一只黑鸟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然后找来小猪,小猪说:“它可能是睡着了。”
“我发现了一样东西。”他说。“什么东西?”小猪问。
“跟我来,我再告诉你。”青蛙回答。
“你看,这只黑鸟有些不对劲儿,他一动不动。”
“他可能睡着了。”小猪说。
野兔告诉他们,黑鸟是死了。
他蹲下来看了看躺在地上的鸟儿,
说:“他死了。”
“死了?”青蛙问,“什么是死?”
野兔用手指了指湛蓝的天空,“每样东西都会死。”他说。
“我们也一样吗?”青蛙问。
野兔不能确定。
“也许吧!不过要等到我们老了以后。”他说。
他们合力把黑鸟埋葬了,大家都非常沉默。
在回去的路上,青蛙弗洛格打破沉默,小动物们又跑啊、跳啊,恢复了活力,发出“生命真美好”的感叹~
这本书用孩子的角度理解生命,教会孩子学会珍爱生命。
可是,即使我作为一名成人,还没有学会很好地接受和理解“死亡”,更不知该如何向孩子解读生命。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青鸟》。
故事讲述了两个伐木工人的孩子,代表人类寻找青鸟(青鸟是幸福的象征)的过程。通过他们一路上的经历,象征性地再现了迄今为止,人类为了寻找幸福所经历过的全部苦难。
两个孩子出发后,最先来到了《回忆之乡》,在仙女的帮助下,探访他们已经逝世的爷爷奶奶和夭折的兄弟姐妹。
“你们怎么不常来看我们?我们离开好多年了,却一个亲人都没见到,你们把我们忘了吧……”奶奶问。
“我们来不了,奶奶。今天我们能来是因为仙女……”蒂蒂说。
“我们一直在这儿等待活着的亲人来看我们。上一次你们来这儿还是万圣节的时候……”奶奶说。
“万圣节?可那天我们没有出门,我们都着凉感冒了!”蒂蒂说。
“可你们那天在想念我们。只要你们想起来,我们就会醒过来看到你们。”奶奶说。
蒂蒂记得仙女跟他这么说过,当时他并不相信,可现在,他的脑袋就紧紧贴在心心念念的奶奶胸口。
这时,他领悟了一些道理,其实祖父母根本就没有离他们而去。
他问:“你们并不是真的死了,对吗?”
老两口大笑起来。他们放弃人世的生命,换来了更美好的生活,早已经忘了“死”这个词汇。
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死”不再是天人永隔,永不相见。
世人的遗憾往往在于“子欲孝而亲不待”,悔恨年少时没有珍惜,懂得时已来不及。常常我们回忆时,充满了后悔和无奈。
这本书告诉我们,对于逝世的亲人,只要我们想起他们,他们就会看到我们,而我们只要记得那些美好的回忆,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逝世的爷爷奶奶平静而美好的生活,死去的亲人们都会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没有衰老,没有时间。他们拥有回忆,还能在孩子们想念他们时,看到孩子的现状。
生命只不过是换了另一种形式,在另一个世界延续。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死观,但是这么温暖的关于“死”的解读,更容易让人感到心安和慰藉,不妨我们也在孩子的世界里种下一颗温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