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黄厚江理解的名师指的是名气大的人吗(名师成长故事中国语文名师黄厚江:我的教学思想来自实践)

我的教学思想来自实践

文/黄厚江

“成长”,是贯穿语文教育人职业生涯的重要命题。从初出茅庐的教坛新兵,到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的教育专家、名师,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也是每一位语文人追求的目标。

成长,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的使命。向名师、同行学习,能够更快地找准方向,汲取力量。我们设立《成长课堂》栏目,讲述语文名师的成长故事,分享语文同人成长经验,帮助大家提升自身素养,走好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有人归纳了我20多年教学历程里的许多个“三”:

工作的三个学校:最普通的乡村中学——一般省重点——全国著名中学;

关注的三个重点:考试的成绩——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学科的使命;

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语文学科课程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的三个目的:为生存——为发展——为热爱的事业。

关注的角度不同,都有一定道理,而融于其中的,是我一直在努力拓展思想的天空。记得1985年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谈的是关于课堂教学追问艺术”的问题。现在想来,这便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开头。20多年来,我走过的道路,其实就是对语文教学不断追问的过程。

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但我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连接理想和现实的,就是我的思想。我始终在追问的是:语文的理想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是理想的语文境界?和许多人不同的是,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我只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只是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者。

在我工作的前两个学校,分数的地位之高,不在其中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期中、期末考试都是背对背命题,背对背阅卷,均分统计一律保留两位小数,算出均分,分出正负,排出名次。凡是所带班级分数在均分以下的,便要参加分析会。大概由于我的身份有些特殊,抓教学的校长说:“黄厚江比大家高5分,是应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能超脱么?我不能。我不得不委屈自己和学生做一些本不想做的事情,但我又不甘心只是靠加大题目的量,增加上课的时间,把所有课都变成习题课来提高分数。我想做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一条折中的路。

但我不能满足于此,我要为自己的思想寻求更大的空间,我要让自己的实践更接近理想的境界。1999年,当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亲自将电话打到我家里时,我为这位校长的诚意和气度,为这所曾拥有一大批大师(从这里走出几十位院士),有近千年渊源和丰厚文化积淀,尤其是有着宽松环境能包容不同教学个性,不把升学率作为唯一追求的学校动心了。于是我不惜背起忘恩负义的骂名,离开了故乡的那所学校。在那里,我得以关注更广泛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我也终于窥到了语文教学更瑰丽的堂奥。

我的思想大多来自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点收获,有一点疑惑,有一点感受,我都不会放过。甚至在课堂上,在和别人谈话的过程中,我也会随时记录下脑海中闪过的一点思想的灵光。我办公桌的抽屉里有一沓沓记录着零星字句的小纸条。

曾有许多年轻老师问我:“黄老师,你写的许多东西,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可为什么总是写不出、想不深呢?”我的做法是,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思想,哪怕是一点感觉、然后不断地孵化它们。在读书中,在教学中,在各种活动中,在听取别人意见时,反复地进行琢磨,或许会否定它,或许会抛弃它,但更多的是使它逐渐成熟,逐渐深刻。

很多时候,我的所谓的思想也是被“逼”出来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丁如愚先生组织了一个全县的语文教学活动,让我作一个语文教学的讲座。接到这个任务,我实在吃了一惊。因为自己也就是一个才教了几年书的年轻教师,不过上过几节公开课而已。但是,我没有退缩。我首先梳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尤其是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又认真研究了一些名师的经典课堂教学。

没有想到,题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基本原则”的讲座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后来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文章,尤其是“和谐原则、适度原则、整体原则和节奏原则”的提出,都是以这次讲座为基础的。倘若没有这次讲座,我的关于语文课堂的这些思想很有可能就会萎缩。

我的思考也常常从自己的困惑出发。有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近乎是一致的结论。在这喧嚷的讨伐和争论中,我想的问题是:评价效率,应该有个标尺;没有标尺,如何定是非?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没有标尺。倘若语文教学要有一个标尺,这个标尺应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说,语文教学真的效率很低,那么原因在哪里?什么是科学化的语文教学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应该如何体现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人的思考之后,我撰写了《语文学科亟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效率标准》《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等论文。这些发表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前的论文,其观点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完全一致。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课程改革为我思想的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我应邀参加多个版本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有机会参加了关于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和许多有关的活动,结识了许多全国著名的专家,听到了许多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见解,使我对语文学科的关注更为广泛,思考也更深入。尤其是在各地讲座时,和老师们的对话,使我对新课程的具体实施有了很多更深切的认识。在学习新理念、新理论的过程中,在参与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和教材编写等活动中,我时时磨砺自己的思想,并把自己的思想付诸教学的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

(本文摘编自语文出版社图书《黄厚江讲语文》,原题为《不断拓展思想的天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