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牛顿科学家的介绍(牛顿的成长故事伟大科学家牛顿,孤独伴随他的一生?)

童年被抛弃的孩子—孤独症患者牛顿

伊萨克·牛顿生于1642年的圣诞节,在世人欢庆耶稣诞生的日子,他来到这个世界,降生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微积分;首先提出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分光组成;他将数学导入科学,使物理、化学成为更精确的学问;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奠定了数学成为描述宇宙运动的语言……种种

杰出成就,为他赢得“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之父”的尊称。

但我们往往过于看重牛顿的杰出成就和天才的一面,而忽视了这位学者罕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他如隐者般独居的生活,他的孤独、不安、忧郁和神经质般的紧张。循着这些生命表征的异象,我们回归到他的原生家庭。

牛顿是“遗腹子”,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就去世了,牛顿从未见过他亲生父亲,也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过父亲的爱和教导。3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有钱的牧师,继父并不接受牛顿,他要求牛顿的母亲把牛顿留在外祖母家。

尽管母亲的新家距离祖母家并不远,但牛顿与母亲的关系却一直非常生疏。后来提到这一段过往时,牛顿承认青年时期的自己曾经一度特刚愦怒,甚至有过想要一把火烧了妈妈和继父房子的疯狂念头。直到继父过世了,母亲才搬回来住。

牛顿是一个早产儿,他生下来时瘦小得惊人,小得可以装进一夸脱的马克杯中,能存活下来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幼时的牛顿,就表现得与周围人格格不人。他不爱说话,很少与别人交谈,对别人的批判也过于敏感,经常会与人发生争执;常常神游物外,对学校的功课或身边事经常置若罔闻。这样的性格,根源于孤独的童年,这与牛顿幼时遭母亲遗弃、缺少母爱和冷漠的成长环境有关。

被孤独感围绕的牛顿,因此将自己献给了唯一不会抛弃他的父条一上帝。牛顿曾说:“与神的伟大创造相比,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拾取小石子和贝壳的小孩子。真理浩瀚似海洋,远非我们所能尽窺。”他的课堂笔记也随处可见他记下的祷告,他大学二年级时写下:上帝啊!若我心偏于邪恶,请勿成全我;不容我单靠自己的信念去生;不以爱上上帝做我不爱人的籍口;不是为得祝福来跟随你;不是只在教会中渴慕你;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且因着敬畏你,而不畏惧人。”牛顿自知自己的骄傲、孤僻,没有安全感,他也时刻与这些内在自我进行抗争,他想依靠上帝给他的力量去克服这些根深蒂固的缺陷。牛顿的母亲个性极为强悍,而且缺少智慧、没有远见。她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也不能支持儿子喜欢的事情。她希望牛顿在家务农,赡家庭,因此,在牛顿15岁那年妈妈决定让牛顿退学回家种地;可牛顿让母亲大失所望,事实证明,他完全不是务农的料。他爱读书到发狂,有机会就钻进书堆里,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史密斯牧师送给牛息,这个小宝藏成为牛顿童年最大的快乐。每次母亲叫他同用人一起要市场上熟悉交易时,他都一个人躲在树丛里看书。一次,牛顿的舅父跟踪牛顿去市镇,发现牛顿躺在草地上,正聚精会神钻岍一个数学回隱。

牛顿那种专注和好学深深打动了舅父,舅父劝服母亲让牛顿复学,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2

由于母亲的不理解和阻止,导致牛顿比正常时间延迟一两年才入学。他受伤的自尊心一直都没有被医治,他需要消除掉任何一个威胁到他安全感的东西,以此来支撑和强化自己的内部力量,稳定情绪。他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无法从心里完全接纳自己,即使他获得了骑士的荣誉、皇家学会的主席身份以及世人的崇拜,都不能代替母亲抛弃他带来的伤害。

其实牛顿从小就表现出天才的一面,只是母亲没有放在心上。牛顿12岁时进入格兰瑟姆镇一所学校。一次学校要求做风筝,其他同学立刻动手去裁纸、绑支架,但牛顿却在书桌上放了一张纸画了起来。他在仔细设计风筝的尺寸,计算数据。因此,他最后一个交上作业,但是试飞的时候,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牛顿的风筝像施了魔法一样,飞得那么高那么快。

因为牛顿的信仰,他会经常忏悔,把自己的罪写下来,祷告寻求主的赦兔。孩提时,牛顿曾写过“在主的家里吃苹果”“安息日装设老鼠陷阱”“安息日洒水”。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另外他还记录过偷吃东西,有“不洁的想法、行为与梦”;记录最多的是一些对自己心理的剖析,如没有价值感、害怕受到惩罚、恐惧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他从小性格就极端谨慎、易恐惧和多疑,在成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他基本也是离群索居。“真理是沉默与冥想的产物。”奉行以上信条的牛顿在剑桥读书期间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强迫自己伏案头十八个小时,只通过印刷品或手稿与外界交流。而在当时复辟的“快活王”查理二世的影响下,疯狂的派对与昼夜的饮酒作乐在剑断桥校园里颇为盛行,牛顿简直是异类。

牛顿始终无法相信别人,这与早年被母亲抛弃,被剥夺母爱有关。

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别人给他的提议,他都会当成对他这个人的否

定和伤害。随着孤僻和多疑而来的是,他不相信感觉,即使处理的不是t数学或物理现象,也杜绝比和形容词。

人不是孤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与关爱中体会母知和实现人生的意义。有过被遗弃经历的孩子,成年后在亲密关系方面往往会出现严重问题;牛顿就是如此,他几乎和任何人都不能建立亲密关上系,对他人的不信任剥夺了人与人亲密接触的共同基础。牛顿说,他的加同学最高目标是,用思想去关照世界,任何主观的东西都要放在一边。其实来能这源于他内心的恐惧感。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抛弃?最好的方式是断绝切连接。对大多数人来说,长期摆脱情感需要,压制人本性的亲密感的需求,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往往在那些抽身思考而缔造伟大的人身上,能看到这种孤独的特质。除牛顿以外,休谟、康德、叔本华、霍布斯这献灵一类天才型人物,不乏这种现象,他们或独身主义,或同性恋,或有着极其短暂的恋情。他们把感情上的孤独、性方面的冲动、人际关系的需求,转化到无止境的思考和追求心灵高度上面去,不断压制与不断转化p,是他们在思想上能达到惊人高度的一个原因。而牛顿,把这些需求,转化到了对科学的思索和祷告生活上面去。

牛顿就常常花大量的时间一个人祷告默想,在这种静思中有很多科学的灵感出现。1655年,英国发生可怕的瘟疫,大学停课。在两年多无国可上的日子里,牛顿却拥有了更多祷告与长时间默想的机会。据好友所说,他确实由于花园里掉落的苹果想到了万有引力,引发了一系列改变科学界的事件。组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1968年在他所著的《牛顿传》中写下:“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牛顿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搞学术和思考,很少拜访别人,也很少有来访者。人们看不见他休息或消造的身影,而骑马、跑步或打球这类的运动也被他视为浪费生命。讲座时,即使没有几个听众,他也毫不在意,对着墙壁讲,做起研究连吃饭也不当回事。他对仅有的几个朋友也非常冷淡,脚气古怪。这些表现,都很类似于孤独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男性中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患者。

在1692~1693年,牛顿确实出现过一段特殊的癫狂期,当时刚满50岁的牛顿,和朋友断绝往来,躲进自己的角落里,指责身边的人设计陷害他,说从此不再与人交谈。他的精神失常,有可能与长期抑郁及偏执有关,也可能与性压抑有关,或者与后期他从事的神秘炼金术有关,我们无从得知,但能确定的是,一定和原生家庭母亲离弃他带来的伤害有关。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儿童早期经验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个体成年以后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源于幼年没有解决的内心需求与冲突。早期的情绪创伤会潜伏于潜意识,影响着成年以后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方式。婴幼儿早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关爱,环境没有促成个体达到人格和心理的成熟就会导致自闭症。个体的人格,是在和母亲的逐渐分离以及个体自主性发展中形成的。母亲可以在早期充当婴儿的辅助性自我,帮助其承担一部分压力和挫折,使其能逐渐从母亲的心理融合状态分化出来。而如果没有母亲的保护,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自我就会过早出现,从而形成假自体,表现得超乎强大而违背本能。个体能量的提前预支,就有可能导致成年以后能量的不足。

早期亲子分离会导致孩子无价值感的出现: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很难得到认可和赞美,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感,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自身价值需要外界的物质、权力、地位来证明。这种无价值感也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偏离。正如牛顿自己的记述,年轻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的成就,多少与他的野心有关,从成就上取得自尊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就不必诉诸人际的感情。

从这次癫狂之后,牛顿像换了一个人,开始追求名利。这也印证了他寻找成就资源去弥料心灵创伤的事实。1年牛顿当选国会议员1696年被任命为皇家铸币厂主管(任此职一直到他去世);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主,任职长达24年;1705年,牛顿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1727年,以85岁高龄去世,被安葬于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的外甥女婿康迪特(皇家学会会员)请当时著名诗人波普为他写了墓志铭,波普是这样赞颂这一伟人的:“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于黑暗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

牛顿终身未娶,孤独到老;他远离人群,在精神世界里一个人面对沉静的一生。也许只有这样,他才不至于害怕,因为一个人的世界重

永远没有抛弃和拒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