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毛主席自幼体弱多病,青年时代是如何脱胎换骨变强壮的?

标题:脱胎换骨的青年时期——毛主席的坚韧和追求

正文: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43岁的毛泽东带领英勇的红军急渡过黄河,站在银装素裹的西北高原上看着苍茫的祖国大地写下了豪情万丈的《沁园春·雪》。

在中华人民的心目中,毛主席是伟岸的,他自己便是这首词里所写的今朝之“风流人物”。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毛主席自幼体弱多病,却能在青年时代脱胎换骨变强壮,最终铸就辉煌的事业,他必定是走过了一条不为人道的辛酸之路。

饱受病痛摧折的年幼时期

1893年,一位即将颠覆一个时代的伟人悄无声息地出生在了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位普通农户的家中。也许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毛主席没能从娘胎里带来一身坚强的体魄,排行老三的毛主席在年幼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弱不禁风”。

她的母亲经历了两次无服之殇,早夭的两个哥哥让这位妇人陷入了巨大的哀痛之中,故十分珍视第三子。旧时的乡下迷信,有给孩子“认干亲”的习俗,数胎夭折后之新生儿,会与人互结干亲或认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等为干爹干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

可毛主席的母亲起初没有这样做,她选择自己吃起了素食“观音斋”,饶是如此,尚在襁褓中的毛主席也活得艰难,脆弱得如同初春的嫩芽,经不起一点风雨。

她不得不选择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送到娘家唐家坨,交由自己的母亲抚养他,再毛主席的七舅父多子多女,又让他认了七舅父、七舅母为干爹干娘。毛主席的外婆也担心这小外甥长不大,便要他娘抱着毛泽东去认了唐家坨后山龙潭坳一块巨石“石观音”作“干娘”。

父母为求孩子平安长大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所以毛主席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是在外祖家度过的。毕竟不是在自己家,终归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曹雪芹笔下,与毛主席一样同有这种经历的林黛玉也是体弱多病,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但林黛玉是伤春悲秋的是郁结的,毛主席虽是寄住,但也得到了外祖与舅舅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更有相处异地的母亲对他日日夜夜的挂念。

乡下卫生条件不好,抵抗力弱的毛主席总是隔三差五染上风寒或闹肠胃疾病,可也只能吃些熬制的草药,好在不需干什么重活,终于是如母亲所愿平平安安地长大了,身体也比小时候强健不少,到了要开蒙的年纪,毛主席才正式告别年迈的外祖母,回到了母亲身边。

“叛逆”的少年时期

弗洛伊德说:“一个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如果母亲的钟爱也许真像弗洛伊德所说的这样在年幼的毛主席心中埋下了富有领导才能的种子,那么父亲的严厉教导便是使这个种子成为参天大树的养料。少年时期的毛主席无疑是“叛逆”的,他的叛逆便表现在日复一日与父亲的抗争之中。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辛勤肯干的湘西汉子,他当家之时,家里的15亩田地早已被毛主席的祖父典当得差不多了,可他并没有就此颓废下去。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深夜在微弱的烛光下,还不忘拿出算盘仔仔细细打算家中的吃穿用度,放下算盘便开始打草鞋补贴家用,可就算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劳作下去,已经艰难维持的毛家也丝毫看不见好转的余地。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就算是勤勤恳恳老实巴交种地的农民也无法维持生计,他们除了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往前走别无选择。

所以毛顺生毅然决定走出韶山冲去当兵,一年之后,毛顺生归家,带着辛苦打拼的一点点微薄的积蓄,坚持不懈地缝补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毛家,最终一步步从一个贫农慢慢变成了家有余粮的富农。

毛主席在写自传时曾提到过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尽管二人总是意见相左。但他不得不承认,从这个不怕苦不怕难的湘西汉子身上,获得了十分宝贵的财富。

据毛主席回忆,他回到家中之后便被父亲送到离住处不远的南岸下场私塾上学,跟从老师父研读之乎者也、四书五经。毛主席自幼聪颖,这些陈年的知识他很快便学得滚瓜烂熟,少年人天性跳脱,一旦完成了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他的心思便会不可抑制地活络起来。

“逃学”、与老师争辩,这些我们现在的孩子会做的事情,少年毛主席也一样不落,这样反抗权威,挑战权威的叛逆精神已经在他的身上茁长生长。

从1902年到1906年这四年间,毛主席换了四个私塾,父亲对于旧时代的学习方式十分认可,可毛主席却并不认同,后来私塾也念不下去了,父亲干脆让少年毛主席回家务农,顺便再给他找了个媳妇儿说要磨炼一下他的性子。

干过农活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极其耗费体力的事情,就是在这段时间,毛主席彻底摆脱了“体弱多病”的标签,身体更加强壮了起来。即使是被父亲困在家里,毛主席也不打算从此顺从父亲就此过上简简单单的日子,他不断地在看那些被父亲反对看的书。

在这段时间里,他瞒着父亲偷偷从表兄那里,借得早期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和冯桂芬所著的《校邠庐抗议》,这些书帮助毛泽东从看三国水浒隋唐英雄等讲古代社会的反抗中拉倒了思考现实反抗的问题中来。

《校邠庐抗议》

人的智商或许有差距,但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也是我们和伟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据毛主席的回忆,当年他在看三国和水浒之时便觉着奇怪,为何古往今来的大人物多是武将出身?为何这些书中的主人公没有农民的身影?

在少年的毛主席心目中,农民才是这片土地的根基,但农民的土地却被这些从不劳作的统治者控制在手中,所以农民世世代代被欺压,永远被困在黄土地里无法翻身,究竟怎样才能改变家族的命运,怎样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

这些疑惑和不解深埋他的心底,回首毛主席的少年时代,我们不可否认这段叛逆的经历一定对他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盛世危言》

脱胎换骨的青年时期

16岁时,毛主席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了韶山冲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

这是富家子弟就读的学校,但毛主席却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唯唯诺诺,他并不在乎其他人的目光,他就像是沙漠里饥渴无比的旅人遇到了绿洲一般,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读书,充实自己。

在这里,他读到了更多关于世界的书籍,他不再被囿困在《论语》《孟子》这些遗老旧书之中。一次机缘巧合,毛主席读到了《世界英雄豪杰传》,书中记载了许多影响甚至是左右世界时局的伟人——拿破仑、林肯、华盛顿、卢梭、爱迪生等等,从政治到科学。

这为毛主席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这些大人物以自己的力量拯救着国家与时代,这时的毛主席心中也暗暗发誓,他也要做一个有用于国家的人,立志救泱泱华夏于水火之中。

或许是上天听到了这位有志青年的祈祷,不久之后武昌起义便爆发了,毛主席毅然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当中,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清朝顺利被推翻了,民国建立起来了,毛主席以为终于到了他施展拳脚的时候。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革命的果实居然被无耻军阀袁世凯窃取,国民党令他大失所望,被打击到了的毛主席辞别了革命,又回到了学校当中,但这次参与革命的经验让毛主席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复咀嚼,悟出并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回到学校的毛主席,一心扑在了书上,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要想革命成功,必须用足够的知识武装头脑。

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书籍都被毛主席列入书单之中,毛主席深知看书时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二者缺一不可,故看历史的时候非常注重不被他人的思想干扰,自己独立思考,绝对不把书籍和真实的历史割裂开来,设身处地将书放置在那个时代里思考。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从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的思考中吸取经验教训,悟出他所需要的政治思想。

在学校的毛主席,除了读书也不忘记锻炼自己,他深知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在一篇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章中,毛主席主张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主席可不是在纸上谈兵,文中提到的锻炼方式他几乎都身体力行,以证明其效用。

比如“冷水浴”:用冰凉的井水洗澡;“日浴”:在或温和或热烈的阳光下如向日葵一般尽情享受;“风浴”:站在高处或者开阔的平原,像孔子的弟子一般“风乎舞雩”,让大风尽情地吹拂自己的身体;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让雨淋个透。

他还锻炼一天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湘江作为一个天然的游泳场,毛主席更加是不会忽略,到湘江中游泳锻炼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所以毛主席的水性可谓是一等一的好。

终于,革命又迎来了转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想新观念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头,青年人满腔热血学习心的知识想要拯救民族危亡。毛主席乘着这趟新文化的浪潮邂逅了马克思主义,就此成为了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让青年毛主席爱不释手,他的政治观点,他的民生观点与数千里外的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谋而合,毛主席兴奋不已,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就像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青年毛主席认定革命的方向,指导了中年毛主席确定革命的道路,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深入融合,这才铸就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纵观毛主席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经历,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儿童,到拥有坚强体魄的青年,毛主席脱胎换骨所依靠的两个法宝便是——锻炼和读书。

鲁迅先生曾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所以他弃医从文,毛主席对鲁迅先生十分崇敬,《鲁迅全集》是摆放在他床头的书籍,书中字句可谓是烂熟于心,鲁迅先生的精神也体会地十分准确。

故他知道,他与所有的中国人一样,“脆弱多病”的,需要医治的,迫切需要脱胎换骨的不仅是身体,更是精神更是知识更是心灵。

少年时期干农活让他的身体不再脆弱,而这时候每一本背着父亲偷偷读到的书籍,都为他活络的思维,异于常人的思考角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即使毛主席有《伤仲永》中的主角方仲永之年少才名,也不会像方仲永一样长大后失去灵性,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不仅锻炼,更加注重科学锻炼,不仅懂得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明白了革命需要知识武装头脑,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终于把它们都变成了革命道路上趁手的兵器。

毛主席真正地做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伟人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不放弃的信念、对知识的尊敬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深深反思,慎重学习。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