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高尔基被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高尔基成长故事转载 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大代表(生平介绍非常详细))

文/马家骏

一 、从苦难童年到社会大学

在莫斯科正东三四百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奥卡河流入伏尔加河的交汇处,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它叫尼日尼·诺夫戈洛德(含意是“下新城”)。这个城市出生过一位世界文豪,因此一度叫做高尔基市。1868年俄历3月16日(也就是公历3月28日)在尼日尼·诺夫戈洛德郊外一个叫马克西姆·萨瓦里昂诺维奇·别什科夫的细木匠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命名叫阿列克塞,爱称叫阿辽沙。这位男婴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别什科夫,就是后来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他的母亲叫瓦尔瓦拉·瓦西里叶夫娜,娘家姓卡西林,是小市民染坊老板瓦西里·瓦西里叶维奇·卡西林的女儿。父母反对女儿嫁一个木匠,但她意志坚强,违反父命,偏嫁给马克西姆。卡西林想把女儿嫁给贵族的梦想破产了,因此长期不承认马克西姆这个女婿。一直到生了外孙子阿辽沙以后,老卡西林才算缓和下来,同女婿妥协。女婿马克西姆很有志气,不愿住在卡西林家看岳父和两个舅兄的白眼,在阿辽沙3岁的时候,即1871年春天,带上妻儿去到伏尔加河入里海的海口城市阿斯特拉罕做工作,不久,升任轮船公司营业所的主任。非常可惜,到了7月底,马克西姆患了霍乱,很快就病逝了。办完了丧事,瓦尔瓦拉就抱着阿辽沙回到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的娘家。

阿辽沙的外祖父卡西林家住在一所大平房里,里面分成几个昏暗的小间,这里住着外祖父和外祖母阿库琳娜·伊万诺夫娜,还有舅舅米海依尔与亚可夫两家妻小,此外还有保姆叶夫盖尼雅以及染房店的几个伙计。卡西林家厨房很大,中间是个大饭桌,全家人围着吃饭,除了桌子一圈的坐凳,靠墙还有一条矮长凳,每逢星期六,是爷爷把几个阿辽沙调皮捣蛋的表哥按在长凳上,抽打屁股用的。院子很宽大,上空挂着染好的各种颜色的布匹,院里堆满了染桶,满院满屋都是呛鼻子的气味。阿辽沙和母亲住在这样的地方,还要受舅舅、妗子和表哥们的气。他们之间,充满忌妒、仇恨和贪狠,没有欢乐,只有争吵、打架。尤其老家长瓦西里·卡西林不在家时,吵打得更凶。善良的老外婆阿库琳娜面对如狼似虎的儿子、儿媳、孙子们,说不听、劝不住,只好躲在一旁护着被吓坏的小外孙阿辽沙。卡西林家天天吵呀、骂呀、打呀。街上孩子就喊:“卡西林家又打架了!”直到外人来拉架,才在余骂中暂时停歇。

阿辽沙的母亲瓦尔瓦拉在这样的气氛中很难在娘家继续受气,不久,就把阿辽沙留在外祖母身边,自己离开娘家,又嫁了别人。外祖母阿库琳娜中等身材,胖胖的,干活很麻利,说话和气。卡西林家,惟有她喜欢阿辽沙,她给孩子唱民歌,讲各种俄罗斯民间童话和故事,这对阿辽沙后来成为大作家很有影响。阿辽沙不喜欢严厉的外祖父,这个小干巴老头,长着一对小绿眼,翘着火红的山羊胡子。他经常处罚捣蛋的孙子。一次表哥们作弄阿辽沙,让他犯错误,阿辽沙也被外祖父按在长矮凳上抽打得屁股伤痕累累。老卡西林拿着《圣经》里的《诗篇》迫令阿辽沙认字读书。这时,两个舅舅和外祖父吵闹得不行了,在外祖母劝说下,外祖父让步,同儿子们分了家。外祖父带着老伴与5岁的阿辽沙搬到另外的地方去居住。这时,已改嫁的母亲把阿辽沙接走,1876年,阿辽沙进了雅姆斯科依学习读书。阿辽沙穿着母亲的皮鞋、外祖母改自己大衣做的半大衣服,同学们嘲笑他的穿着。阿辽沙不管这些,一心学习。有一次,他发现母亲夹在一本书中的两张钞票:一张10卢布、一张1卢布,他便拿了1卢布的钞票,上街买了《鲁宾逊飘流记》、《安徒生童话》,他读得很愉快,但母亲发现他偷钱,打了他一顿。他于是懂得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和钱。阿辽沙的继父很挑剔,容不得继子的存在,常同瓦尔瓦拉吵架。母亲无奈,只得把阿辽沙送回外祖母身边。于是阿辽沙转学到尼日尼·诺夫戈洛德城郊库那文诺村的学校读书。

这时,卡西林家破产了,外祖父住在乡下小矮屋里,生活很艰难,阿辽沙很懂事,他便拾些破布片一类的废品,卖给破烂小贩,挣得三几十个戈比,交给外祖母,外祖母看着这几个铜币,掉下了老泪。但学校同学骂他是“拾破烂的”,向学校报告阿列克塞浑身有臭味,其实他每天上学前都洗净身子,换了衣服。阿辽沙一面挣钱,一面学习很努力。1879年,小学二年级学完,因为成绩优异,还得了奖状。就在这年夏天,传来消息:阿辽沙的母亲瓦尔瓦拉死掉了。他这个11岁的孩子彻底成了孤儿。外祖父把他叫到跟前,严肃地说:“阿列克塞,你不是一枚勋章,我不能总是戴着你,你自己到人间去吧!”阿辽沙不能继续升入三年级读书,他结束了阴暗的童年。

1879年秋天,阿辽沙被送进鞋店当学徒。因烫伤休养一段,又到绘画师家里打杂,他受不了主人母亲(外祖母的妹妹)的气,逃了出来。后来,他到伏尔加河码头上帮工人干小活,听说轮船上招募洗碗碟的工人,于是阿辽沙去应征,被录用。他在一个身体魁梧、常年戴白帽子的厨师手下听指挥。这个叫米哈依尔·阿吉莫维奇·斯木雷的厨师脾气很凶,要求人干活很严。阿辽沙从头一天起,干完活得给斯木雷读书,他读到一本《果戈里文集》,有兴趣地大声念《可怕的复仇》、《塔拉斯·布尔巴》给斯木雷听,感动得厨师直流泪。阿辽沙读了许多书,干了一夏天。到秋天,他回家看望外祖母,但贪婪怪癖的外祖父不能容他,他只有离家找活干,他干过各种活,遇到过各种人,还几次回到绘画师家里当仆人。他弄到一本《普希金诗集》,从中感受到美、愉快,以为有文化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但主人不准他读书,没收了他的书。女主人限制他点蜡烛。忙完一天,夜里,他追着月光去读书。后来,阿辽沙又去别处工作,他在一家轮船上当过小厨子、在画神像的作坊里当过学徒、在集市的剧院里跑过3个月龙套(不讲话的群众角色)。不管干什么工作,阿辽沙总是找来些书读。他读了莱蒙托夫的长诗《恶魔》,把神像作坊的画师们全听呆了,大家激动得跳、笑、拥抱。高尔基后来说:书启发了他的智慧和心灵,帮他从烂泥塘里站起来。书,扩大了他知识的世界,懂得人类为美好未来而斗争中的先进人士是多么伟大,使他对劳动越来越尊重,立志要为人们去做出贡献。为此,他必须学习,学好本领。他想去喀山读大学。这时,阿辽沙认识一个叫尼古拉·叶夫列因诺夫的中学生,他告诉阿辽沙,要学本领应该上大学,他让阿辽沙住在他家准备功课。

1884年8月,16岁的阿辽沙告别外祖母离开了尼日尼· 诺夫戈洛德,他站在船尾,看着渐渐远离的流泪的外祖母, 这最后的告别使他永不能忘。三年后,得知外祖母孤零零地穷死了。阿辽沙觉得自己已长成大人,别人都庄重地称呼他的姓:别什科夫,或名字阿列克塞。高尔基离开了“人间”, 欲往喀山上大学,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喀山,他住在叶夫列因诺夫家里,但是朋友家也很穷,根本养不起他,何谈帮助他上大学?他的理想破灭了,为了不给朋友家添麻烦,他搬出来,住在离叶夫列因诺夫家不远的空地下室,不久经人帮助又住进一座半破的大房子,这里住着一些穷大学生和贫民。帮他的人叫普列特涅夫,是位校对员,每晚上夜班,这样阿列克塞·别什科夫就睡在他的铺位上。白天,别什科夫去伏尔加河码头上找工作:装卸轮船上的货物、劈木材,只要能糊口,再重再累的活儿也干。秋天,同室的大学生引他到小杂货店老板杰连可夫家去,店很平常,绝不引起宪警注意,后院老板住处,却是有革命情绪的青年集会的地方,老板的贮藏室内有许多当局查禁的书,别什科夫从早到晚地坐在贮藏室里读禁书。晚上,大学生、中学生来到杰连可夫家聚会,议论黑暗的现实、祖国的命运和对禁书内容的理解。集会中,还有从西伯利亚回来的流放政治犯。别什科夫的思想大大地得到提高。这时,他在柯日宁将军夫人家当园丁和看门人,夫人很喜欢这位老实的17岁青年,把自家的书借给别什科夫读。秋天,别什科夫到苏科罗夫斯基合唱团去当团员。初冬,经杰连可夫介绍,他到了商人谢妙诺夫的面包房当工人们的助手。他后来说:这是他一生干过活儿中最艰难的一种。面包房在地下室,又肮脏、又闷热,一天干14个小时。别什科夫就偷空读书给面包工人听,使他们解除苦闷,增加希望。不久,杰连可夫把别什科夫转到自己新开的面包店工作,这个店的收入是用于革命工作的。在这里,别什科夫认识了许多激进的大学生,同几家工厂的工人们交上了朋友,结识了第一个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负责人费道塞也夫,也读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写的书。别什科夫把店里烤好的面包,摆进筐里,提到喀山大学去卖。看到别的大学生能读书,而自己理想破灭,加上警察怀疑并纠缠他,他一时很苦闷,于是找了把枪,开枪自杀,子弹打穿了心脏,被急救,未能死去。经过一次年轻人的糊涂行为,他清醒而成熟了起来。

1888年,有一个身材魁伟、胡须茂密的人来到杰连可夫的面包店,他叫米哈依尔·安东诺维奇·罗马什,这个罗马什同大作家符拉季米尔·加拉克奇昂诺维奇·柯罗连科一起刚刚从流放地雅库特回来,他请别什科夫到他那里去工作。马罗什在喀山附近伏尔加河畔一个叫克拉斯诺威多夫的村子里开了一座小杂货店,这个店是向农民、渔民进行革命宣传的掩护。别什科夫在商店的阁楼上读了很多书,他认识了许多农民。当地的富户仇视这个革命小店,支使流氓夜里放火烧了马罗什的小店。睡在阁楼上的别什科夫惊醒,首先救书.后裹着皮袄由窗子跳下来,差点被烧死。马罗什被赶走了,别什科夫也就另谋生路。

这时的别什科夫已20岁,他个头高大,头发不短,颧骨很高,火气很旺,他恨世上的不平事,总想帮助不幸的人,一心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人物。但得为糊口奔波。他有力气,愿意干各种活儿。两三年间,他在富农家当过雇工,在渔业劳动组合中当过渔工,在察里津附近的几个小火车站上当过守夜人、货物管理员、过磅员等等。他把几个青年工人组织成一个“自修小组”,大家看书、讨论,他对同志们预言:“工人一定要成为生活的主人。”因之,小组与他被警察监视。于是,别什科夫徒步千里回到故乡尼日尼·诺夫戈洛德。他的外祖父母已去世,他住在朋友家,白天上码头上当搬运工,到城里去洗瓶子,当饮料推销员。别什科夫与朋友们实行公社制,他挣了钱大家共用。读书、讨论社会政治是他们热心的事,于是警察又关注这个小组和这所房子,自然更监视可疑分子别什科夫。1889年秋别什科夫在拉宁律师处当记录员。10月12日,他的住处被宪兵搜查,别什科夫第一次被捕,在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监狱里关押了一个多月,判决为:释放出去交警察监视,他仍然在拉宁的律师事务所当记录员。这时,别什科夫偷偷写起诗来,他拿着自己的长诗《老橡树之歌》的稿子去拜访到尼日尼·诺夫戈洛德来的大作家柯罗连科,请求指教。柯罗连科看过长诗后批评道:你有写作才能,但你的诗很难懂,你应该写写你经历过的切身感受。别什科夫立刻把稿子撕了扔进火炉。一次他遇见柯罗连科,这位大作家还是鼓励他,要努力。

二、 别什科夫化成了高尔基

1891年4月,别什科夫离开故乡,要漫游俄罗斯。他背着背包,顺着伏尔加河向下游走去,一度坐轮船再到察里津,他离开伏尔加河向西跨过顿河,7月15日,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城的肯狄宾纳村遇见当众拷打妇女的事。原来这个妇女与别人相好,他丈夫剥光她,拴在牛车后游街,并在后面边走边打。别什科夫以为让裸体妇女被辱是不人道的,便出面干涉,制止这种野蛮行为,但却被当成奸夫,挨了一顿饱打,后来弄清这是外地人,村上老人们劝说,此事才平息。他走到黑海边,还帮人接过生。又向西,到过比萨拉比亚,在葡萄园当摘葡萄的工人。一直走到多瑙河,又向东南走,到了里海边的奥德萨,他捕过鱼,当过捞盐工,在码头上当搬运工,在铁路建设工程中当泥瓦匠。经过麦柯普时,正碰上哥萨克因瘟疫而暴动,他也被误抓进关押室。不久被释放。他去过克里米亚,最后来到高加索地区,算是在格鲁吉亚的梯弗利斯住了下来。他在一家铁路工厂当了一名锻工。半年多的俄罗斯浪游,他徒步走了几千里,看到高山、大海、草原、城乡,观察了各种人,在劳动中,旅行中,深刻地认识了生活,他也听到过各种民间故事。在艰难的行程中,别什科夫有时挨饿,有时连着一天天干十四五个小时的沉重的活儿。再穷再累,他的背包里总是带着书;省下钱来,就买书。读书、念诗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有了丰富的生活,又受到文学的熏陶。加上他善良的心、进步的思想、纯洁的感情,就具备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条件。

在梯弗利斯,别什科夫认识了许多人,也成了工人小组的宣传员。他结识了一位叫亚力山大·美弗吉叶维奇·卡柳日内的民意党人。卡柳日内坐了六年牢,刚放出来,也在铁路上工作,别什科夫就住在他家里。空闲了,他就给卡柳日内讲他见到的、听到的各种故事。卡柳日内鼓励他把讲的故事写下来,指导他要写得简单朴素些,就同讲故事一样。于是别什科夫写出了第一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投到报纸上去。在梯弗利斯住了半年,又开始了浪游。他穿过亚美尼亚,一直到黑海边,他修筑过公路。回到梯弗利斯时,当地的《高加索日报》在1892年9月12日出版的第242期报纸上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阿列克塞·别什科夫给自己起了个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的父亲叫马克西姆,笔名有纪念的意义。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的”、“苦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就是“最大的痛苦”或“苦命人马克西姆”。小说发表并未阻止他的行程,他又穿过高加索向东走到里海边的巴库去找活儿干。年底他回到几千里之遥的故乡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结束他长达一年半还多的俄罗斯浪游,又回到律师拉宁那里当记录员。高尔基仍然拼命地学习,找各种书来读,并迷上了文学工作,奋力地写了起来。一次,他的同伴瞒着他把他的小说《叶美良·皮里雅依》寄到莫斯科,1893年8月5日《俄罗斯新闻》报第213号上发表了高尔基的这第二篇小说。此后,高尔基在喀山的《伏尔加导报》和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的《伏尔加人报》上发表了《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等许多小说。高尔基写了些流浪汉、女乞丐、穷苦的儿童。揭露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广大人民的痛苦,描写北方饥民向南方产粮区逃荒的情景。这期间,他受到大作家柯罗连科的指导。柯罗连科还建议高尔基写点篇幅长些的小说向首都大型文学杂志投稿,并劝他接受《萨马拉日报》的邀请去做经常撰稿人。高尔基接受建议,1895年2月26日他离开尼日尼·诺夫戈洛德到了萨马拉,参加了《萨马拉日报》编辑部工作,给报纸写了许多随笔、素描和小说,报纸还开辟“漫谈”栏发表他的杂文。这一年6月在首都的《俄罗斯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高尔基的中篇小说《切尔卡什》。小说写被资本主义社会抛进穷苦深渊的流浪汉,他们反抗、破坏、挣扎。有的自私自利,而有的如切尔卡什却慷慨、豁达,视金钱如粪土,同社会制度毫不妥协。小说新颖的题材、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引起首都文艺界的关注。接着高尔基又写了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发表后,也发生了轰动效应。这篇浪漫小说取材于五六年前高尔基流浪到比萨拉比亚的葡萄园做工时的见闻。它写一个叫伊则吉尔的老太婆讲的两个故事和老太婆自己浪费一生精力的故事,其中讲到“丹柯的心”的故事,很有意思。它说:古代一个战败退进森林的民族,三面被包围,在危亡之际,少年丹柯掏出心脏,高高举起,燃烧的心,照亮黑暗深邃的森林,他带领受难的人民,穿过森林,逃到自由的草原,而丹柯自己却倒地牺牲。

这时的高尔基成了文化人,他有了舒适的住处和洁净的工作室,他认识了一个叫叶卡杰林娜·巴甫洛夫娜·伏尔任娜的姑娘,她是《萨马拉日报》的校对员。1896年8月两个人结了婚,第二年妻子卡秋莎(叶卡杰林娜的爱称,也称卡佳)给高尔基生了一个儿子,为纪念父亲,高尔基给儿子起名马克西姆。在此前后,高尔基依然发表了众多作品如《鹰之歌》、《柯诺瓦洛夫》、《马尔华》等等。他的作品在工人中间和广大读者中传播。他不停地采访、写作。他给报纸写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的博览会的报道,又访问乌克兰的波尔塔瓦,还到过特维尔。1897年秋,高尔基带着妻子卡秋莎·别什科娃(妇女结婚后改姓丈夫的姓)和儿子马克西姆·阿列克塞耶维奇回到故乡,他成了专业作家,全力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杰也夫》和编他的两卷集。1898年春,两个社会活动家陀罗瓦多夫斯基和恰卢希尼科夫出版了高尔基的《速写与短篇小说》两卷集(其中小说有20多篇)。这两本书在彼得堡印刷厂排版时,第一批读者即排字工人们说:这才真正是我们的作家!书的印数虽不多,但流传广、影响大,高尔基的名声传播了开来,不过,他仍继续发表短篇小说和努力去完成他的长篇小说。然而,警察总在监视着他。这年5月他突然被捕,并被押解到千里之外的梯弗利斯,关进梅赫斯克要塞的单人间牢房。原来,高尔基当年在梯弗利斯参加过那里的秘密革命小组的活动。现在小组被破获,牵连到他。但审讯了半个多月,没有证据而不得不释放他,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水陆兼程,才回到尼日尼·诺夫戈洛德。在故乡他一面进行创作,编第三卷《速写与短篇小说集》,又一面投身地下工作,到工人中去,与大学生们联络。1898年新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的地方组织请他写革命传单,他成为一个老练的地下革命工作者。

1899年,高尔基参加合法马克思主义刊物《生活》杂志的撰稿工作,在上面发表《二十六个和一个》等小说。春天他因肺病严重。监视他的当局,允许他经莫斯科去克里米亚。他在黑海边的雅尔达养病期间,时常和在那里的俄罗斯大作家契诃夫会晤,他还见到另一位作家库普林。契诃夫与高尔基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并送给他一只怀表,表盖上刻下“安·契诃夫赠给马·高尔基”的字样。契诃夫已是世界知名作家,得到这只表,高尔基喜出望外,像个大孩子一样,在街上遇上不相识的一切人都大声喊:“鬼东西,你们知道吗?契诃夫送给我了一只表!”夏初,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戈洛德,在《生活》杂志上连载《福马·高杰耶夫》,秋天,全部写成这部长篇小说。高尔基的这第一部长篇小说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描写资产阶级的浪子福马从内部来揭露他的阶级的腐朽没落。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的商人们沸腾了,他们咒骂高尔基,请求当局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高尔基第二次出版了三卷本的《速写与短篇小说集》,德国、法国的翻译家请允许把他的小说译成外语,在欧洲发行。9月29日他第一次来到首都彼得堡,出席了《生活》杂志欢迎他的宴会,出席纪念车尔尼雪夫斯基逝世十周年的纪念大会,结识了画家列宾、作家魏列萨耶夫、文学评论家米哈伊洛夫斯基,又会见了柯罗连科。列宾还给高尔基画了相。冬初,他回到故乡并创建了尼日尼·诺夫戈洛德艺术家协会,还为贫穷人廉价住宅修建问题、穷苦儿童的福利问题而奔忙。1900年,高尔基更是忙于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他去莫斯科看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的演出,会见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去高加索再会卡柳日内,在雅尔达与契诃夫观看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巡回演出,高尔基认识了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维奇-丹钦柯,以及女演员克尼碧尔(后来的契诃夫夫人)和玛丽亚·费道罗夫娜·安德烈也娃(高尔基后来的伴侣),答应剧院并开始写起了剧本。他几度到莫斯科,拜访莫斯科艺术剧院,又结织了著名歌唱家夏里亚宾等等。

俄国进入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1898年成立的社会民主工党积极领导了俄国的革命运动。1901年,高尔基离开故乡到彼得堡参加俄罗斯作家互助联盟召开的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的大会,在会上高尔基发表了反对当局的演说。接着,3月4日他又参加了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的群众示威游行,他签署了众多社会活动家与文学家联合的反对政府使用武力的抗议书。他给社会民主工党和大学生团体,各捐献2000卢布作为他们的活动基金。3月中旬临离开前给《生活》杂志留下一篇反映他参加示威游行的感受的文章《春天的旋律》。返回故乡后,他出席大学生的集会,发表演说赞成组织大规模示威举行,4月16日夜高尔基因革命活动而被捕,其妻别什科娃、名作家托尔斯泰及其他名流多方奔走,以高尔基健康恶化名义,请求释放,但得在家被软禁起来。契诃夫与克尼碧尔去乌菲姆斯基时路过尼日尼·诺夫戈洛德还特地看望高尔基,7月高尔基被判流放阿尔扎马斯县加以监视,直到10月,才准许回到故乡。高尔基那篇《春天的旋律》,文章命运也不好。文章写的是春天的傍晚在花园里一群有官衔的鸟儿们来讨论社会时事。检察机关不准发表,不过文章最后金翅雀唱海燕的歌曲可以刊登,于是这首拟名《海燕之歌》的格律诗单独发表在《生活》杂志4月号上,于是杂志被迫停刊。《海燕之歌》以暴风雨越来越猛烈来象征革命风暴的临近。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海洋巨浪是人民运动的再现,海鸥、企鹅、潜水鸟是被革命风暴吓坏了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与机会主义者,只有海燕在上下翱翔,那是呼唤暴风雨的先进革命战士,是无产阶级的象征。这首四音步扬抑格的素体诗,格律严整(每行八个音节,分为四个音步,每音步中两个音节都是前重后轻的),气势雄壮,语言铿锵,节奏鲜明响亮,是高尔基诗歌的代表作。

1901年11月,高尔基被驱逐出故乡,允许他去克里米亚养病,在群众欢送会上,大家喝彩他“不仅是天才作家,而且是伟大战士”。启程那天,人们散发传单,数千人涌向火车站给高尔基送行,车开后,群众爆发浩大的示威游行。列宁在当时发表的《示威游行开始了》一文中说:“这次成功的示威是为了给马克西姆·高尔基送行而举行的。专制政府不经审讯,就把这位全欧闻名的作家驱逐出他的故乡。”火车路过莫斯科时,“在莫斯科,有几百个学生在车站等候高尔基。惊慌失措的警察在列车行进途中就把高尔基逮捕了,竟不顾原来的特许,禁止他进入莫斯科,强迫他从下新城铁路直接转塔库尔斯克铁路的火车。”(《列宁全集》第5卷第290页,人民出版社)次年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称高尔基为“群众反抗思想的天才的表达者”,是“反对专制的战士”。高尔基在克里米亚常与契诃夫与托尔斯泰相会。这两年高尔基奋力写作剧本,他的《小市民》、《在底层》演出后都收到优良的社会反应。在《小市民》中,高尔基塑造了工人尼尔的高大形象;在《在底层》中他总结了流浪汉的主题,探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伪善的假人道主义。1902年高尔基被俄国科学院选为名誉院士,同时入选的还有契诃夫、柯罗连科,但沙皇政府不批准高尔基为名誉院土,科学院也随之取消他的院士称号,为抗议这一恶劣行径,《火星报》发表文章加以抨击,契诃夫和柯罗连科退回院士证书,发表声明以示抗议。在一些剧院演出高尔基的剧本时,观众进行了反对政府的示威。 1903年在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演出《在底层》时,群众举行了浩大的示威游行。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分裂成两派,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占多数,“多数派”俄语译音称“布尔什维克”;另一个机会主义的“少数派”,即“孟什维克”。高尔基站在了布尔什维克一边,他在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的家,常举行党的秘密会议。他出钱办了一家印刷厂,后面是“老板”的住处,这里成为一个中心和接头地点,列宁让革命者“同高尔基定下暗语”。高尔基多次到莫斯科和彼得堡,多次为布尔什维克筹集经费。最后他把一家四口(又添了女儿卡佳)迁到莫斯科居住。不过有时他住在彼得堡、雅尔达或拉脱维亚的里加。 1904年契诃夫逝世,他在莫斯科参加葬礼,无比悲恸。这一年爆发日俄战争,俄国军队在辽宁被日本人打败,辽东半岛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进行的战争,带给人民许多灾难,尤其数万牺牲的士兵的家属,更为不满,人民的抗议,此伏彼起,“暴风雨就要来了!”11月上演高尔基的第三个剧本《避暑客》,观众把对高尔基的致敬变成了政治示威。

1905年的革命爆发了。高尔基积极投身革命中并于下半年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1月8日在彼得堡《我们的日子》编辑部召开的会上,讨论第二天向沙皇请愿的问题,高尔基被选为代表,当晚代表团去见内务部长和国务大臣,请求采取措施防止第二天工人去冬官请愿时,军队与工人队伍发生冲突。1月9日是个星期日,由加邦神父带领一大批老工人打着圣像向冬宫进发,军队一字排开举起了枪,高尔基亲眼目睹,军队向冬宫前广场行进的工人队伍开枪,当时打死一大片,血流成河。沙皇屠杀工人的暴行,激起高尔基极大的义愤。在公共图书馆前召开的群众大会上,高尔基发表演说,强烈抗议当局的暴行,当天他起草《告全国公民及欧洲各国舆论书》,愤怒谴责“流血星期日”的罪魁祸首尼古拉二世沙皇,号召人民一致起来同专制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1月10日高尔基去了里加,11日宪兵在里加逮捕了高尔基,12日把他押解到彼得堡关进芬兰湾中一个小岛克朗施塔德上的彼得保罗要塞的牢房。对他的第一次审讯时,他就公然不讳地承认这篇宣言是他写的。他连续又被审讯多次。这时德国一家报纸公布各国许多学者、艺术家、社会名流联名写给沙皇政府内务部长的公开信,要求释放高尔基。西欧的舆论界为高尔基被捕一事发表文章、集会演说并组织了示威游行,群起保卫高尔基。法国作家安纳托尔·法朗士在文章中说:“高尔基事件——是我们大家的事件。像高尔基这样的天才是属于全世界的。全世界都关心他的自由。”2月5日在基辅演出高尔基的《避暑客》,群众在剧场内外散发传单,高喊“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自由万岁!”2月14日在交付l万卢布押金后,高尔基获释,去了里加,但受到警察的监视。5月,他回到莫斯科,把他在监狱里开始写的剧本《太阳的孩子们》交给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当时,柏林一个剧院举行了它上演《在底层》500场的庆祝活动。10月《太阳的孩子们》首演成功,高尔基却在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研究主编报纸的问题。11月列宁从国外回来,在彼得堡召开的党中央的工作会议上高尔基第一次同列宁会见。这时高尔基组织和主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报纸《新生活报》已出版,从第4期起交由列宁主编。俄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了,各地都成立了工人苏维埃,12月初《莫斯科工人苏维埃消息报》第1期发表宣言,号召“从2月7日星期三中午12时起,宣布在莫斯科举行政治总罢工,并迅速引导这场罢工变为武装起义。”莫斯科同全国断绝了交通,连马车也停了,报纸、水、电全停了,工人、学校全在开群众大会。民兵上街阻拦警察、宪兵和军官,解除他们的武装。10日晚上,沙皇军队向工厂、学校开炮了,枪声不断。工人、学生筑起街垒,拿起武器,进行战斗。高尔基在莫斯科的家忙碌起来了,这里是武器储存库,像兵营一样,人们出出进进,在这里接头,抄写传单、宣言,高尔基亲自走上街垒鼓励武装起义的战士们。

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了,沙皇政府把成千上万的人流放到西伯利亚或关进了监狱。革命者们逃亡到国外,列宁也避到芬兰。1906年初党中央指令高尔基出国。他的任务一是宣传俄国革命的伟大意义,二是给党募集经费,三是请西欧国家政府不要借给沙皇用以镇压革命的贷款。高尔基年初草拟了《告各国工人书》,在芬兰的剧院举办为布尔什维克募捐的会上朗诵作品。2月12日,高尔基由芬兰出国,他在柏林、巴黎都出席了群众集会,展开活动。高尔基自他的小女儿卡佳夭折,加上他无限期流亡国外,所以只能同妻子别什科娃保持友谊关系。而陪伴他在国外流亡的是布尔什维克女演员玛·费·安德烈也娃。高尔基3月底到达纽约,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号召支持俄国革命。美国资产阶级大肆迫害和攻击高尔基。高尔基发表了艺术政论《美丽的法兰西》、《黄色魔鬼的城市》,揭露抨击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罪恶,当然更激起西方对他的诽谤。这年夏天,高尔基住在美国的阿第伦达的马丁领地上,专心写了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9月底他离开美国,l0月初到达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他在欢迎大会上发表热情的演说。10月20日他移居那不勒斯南方不远的卡普里岛上,在这里,他除了短期有所离开,一直住到1913年。

三、 两次革命之间的迂回前进

1906年11月11日在柏林第一次演出了高尔基的剧本《敌人》,这部戏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布尔什维克辛佐夫领导战斗的工人集体同反动的资本家们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互为敌人,戏剧把尖锐的阶级斗争展现在观众面前。《敌人》成为世界戏剧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这年年底,小说《母亲》陆续在美国和德国的杂志上发表。一二年间,小说用英、德、法、意、瑞典语出版。俄语版,到1907年4月被删节后才在《知识文库》中印行。《母亲》描写巴威尔·米哈依洛维奇·符拉索夫和他母亲彼拉盖雅·尼洛夫娜·符拉索娃的斗争。高尔基曾经认识 1902年领导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的索尔莫沃大罢工的工人革命家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扎洛莫娃。现实中的工人母子就是小说中工人母子的原型。但是只有高尔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经历了1905年的大革命,而且在艺术实践上达到高度成熟,才能写出这部空前深刻的小说。小说中巴威尔的父亲米哈依尔劳苦一生,同他的老狗一同死去。巴威尔也当了工人,但他生长在革命时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事了革命活动。第一次被捕后,他母亲尼洛夫娜非常担心儿子的安危。母亲在反动政权、宗教神权和专制夫权压迫下,在资本家剥削下,母亲性格怯懦,怕官、怕鬼、怕生人,但为了爱儿子,她自发地卷进斗争,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巴威尔在五一节政治游行中,手擎红旗走在示威队伍的最前面,并与镇压革命的军警搏斗,于是又被捕了。巴威尔在法庭上发表辩护词,把审判他的沙皇法庭变成宣传革命道理的讲坛,批驳得敌人体无完肤。巴威尔和同志们被判决流放西伯利亚,但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地下布尔什维克组织,把巴威尔的讲演词印成传单,母亲尼洛夫娜也提了一箱去外地散发,不料在火车站被特务抓住,为了不损失传单,母亲不顾敌人的殴打,在火车站高喊着向群众散发着儿子的辩护词,最后被敌人逮捕。她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不屈不挠,是一个高大的女革命家的形象。后来,列宁读了《母亲》的原稿,他对高尔基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并说不少工人参加革命开始是自发的,读了这样的书会变成自觉战士。小说《母亲》是革命的教科书,它培养世界上几代的革命者。《母亲》 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它开创了文学史的新时代。高尔基还计划写《巴威尔·符拉索夫》三部曲:《流放》、《在工作中》、《革命》三部长篇小说,但没有实现。

1907年3月高尔基在卡普里岛接到党中央的邀请去伦敦出席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路经柏林,他遇到列宁,他们一同到了伦敦。在伦敦,列宁很关心高尔基,与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一同去高尔基住地看望他,并用手摸摸床潮不潮,列宁向玛·费·安德烈也娃说:你一定要好好照看我们的大作家。此后,高尔基与列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代表大会是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联合的大会,会上斗争很激烈,高尔基很佩服列宁的斗争精神,并坚决站在列宁一边。在英国,高尔基结识了英国作家萧伯纳。他返回意大利后,社会民主工党中央选高尔基为出席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的代表,但他未能出席。在意大利,高尔基写了特写《一月九日》,描写1905年“流血星期日”的情景;创作了小说《没用人的一生》、剧本《末裔》,揭露反动人物与个人主义者的没落;在《夏天》这部中篇小说中描写了革命者去农村展开的革命活动;在小说《奥古洛夫镇》中批判了市侩的停滞惰怠,而长篇小说《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揭露了小市民黑暗王国的腐蚀性与反动性。1905-1907年的大革命失败之后,沙皇反动政府在国内大肆镇压和屠杀革命人士。当时的内务大臣斯托雷平在各地立了绞架,人们把这绞索叫“斯托雷平的领带”。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时期,不少参加过革命的人和众多知识分子不是悲观消极,就是背叛出卖。文学上许多颓废的、反动的流派在大肆活动,蛊惑青年,使他们沉沦、颓丧。从1907年到1917年的十年间,高尔基称它为“知识分子可耻的十年”,他写出论文《论犬儒主义》、《个性的毁灭》等,严厉批判资产阶级文化人的思想堕落,抨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动思潮。在卡普里岛,高尔基同布尔什维克诗人波格丹诺夫与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卢那恰尔斯基组织召开了党的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1908),组建了党校(1909),高尔基在党校讲授《俄国文学史》课程。波格丹诺夫和卢那恰尔斯基在编辑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前进报》,因此把他们称“前进派”。“前进派”在革命低潮年代认为俄国人民落后,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的,应该把革命变成宗教,造出神来使人民迷信它。因此又把“前进派”叫“造神派”。他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宣传了奥地利尚在世的物理学家马赫的主观唯心主义。列宁写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来批判低潮年代布尔什维克党内的错误思想。高尔基不是政治家与哲学理论家,他一度受到波格丹诺夫的影响,写了一部小说《忏悔》,把人民当作上帝,把科学社会主义当成宗教,因此,受到列宁的批评。资产阶级的报纸《俄国的早晨》等造谣说高尔基被社会民主工党开除了,列宁在《无产者报》上写了《资产阶级报纸关于高尔基被开除的无稽之谈》,其中写道:“高尔基同志用他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把自己同俄国和全世界的工人运动结合得太牢固了。”(《列宁全集》中译本第16卷第102页,人民出版社)《前进报》也发表了辟谣声明。列宁在给高尔基的几封信中帮助他认识了自己的迷误。不久高尔基就离开《前进派》而站在列宁一边。高尔基与列宁的友谊并未因为这点暂时的思想分歧而受丝毫影响。1908年,高尔基就请列宁去卡普里他家作客,列宁由日内瓦写信给高尔基和安德烈也娃感谢他们的邀请。直到1910年6月,列宁才抽出时间偕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到卡普里访问高尔基,列宁在高尔基家住了近半个月,受到安德烈也娃的热情细心的接待。高尔基与列宁朝夕相处,他向列宁讲述了他的童年和在人间的挣扎,以及想读大学的幻灭与青年时在俄罗斯南部的漫游。高尔基比列宁长两岁,列宁听后说:“老兄,您应该把这些都写下来,这一切将会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太好啦,太好啦!”在列宁鼓励下,后来高尔基写了他的自传三部曲《童年》(1913-1914)、《在人间》(1915-1919)、《我的大学》(1923)以及《俄罗斯浪游散记》(1911-1918)。这些书,描写由儿童到青年的阿辽沙的遭遇与经历,表现一个人顽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反映了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高尔基还对列宁说,他想写一部反映俄国资产阶级发生发展的长篇小说。其实早在1902年高尔基就对托尔斯泰讲过自己所熟悉的一个商人家庭三代人的故事。1910年6月列宁听到高尔基对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的构思之后,劝他不必匆忙去写,应该留待革命胜利后再去完成。因为现在在俄国还没有结束资产阶级的命运,小说如何来结局应由历史作出结论。他劝高尔基还是写些《母亲》一类鼓舞人的作品。于是高尔基便陆续发表了《意大利童话》(1911-1913)和《俄罗斯童话》(1912-1917)。这些“童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童话,它 同“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不一样,它不是给儿童读的,而是采用了童话形式来曲折反映现实,这是给大人们读的。高尔基的“童话”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描写了俄罗斯国民性的种种相。”(鲁迅译 《俄罗斯童话》写的《小引》)。

1910年7月初,列宁离开高尔基家回到了巴黎,不断给高尔基写信。这年的11月7日(公历20日)列夫·托尔斯泰去世了,高尔基很悲恸,觉得自己成了“孤儿”。一个叫伊留沙的小孩给他来信说:“亲爱的马克西姆·高尔基,所有的俄国作家都死啦,只剩下你一个人啦。”列宁在给高尔基的信中说:“关于托尔斯泰,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那些伪君子和刽子手会把他奉为圣人。”“对托尔斯泰的‘消极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和宗教观点,却不能轻易放过。”(《列宁全集》第34卷第453、454页,人民出版社)。1912年初社会民主工党邀请高尔基出席布拉格代表会,高尔基以他的出席对地下工作不利而没有参加,这次会上布尔什维克成立了新的中央,与孟什维克从组织上彻底决裂。会后,列宁给高尔基写信告诉这件喜讯,并请高尔基给《明星报》写稿。1912年4月彼得堡《真理报》要出版,高尔基与列宁同为撰稿人,而且高尔基捐赠了2000卢布。年底应列宁的邀请,他又主持了《真理报》的文艺版。

1913年,世界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为缓和内部矛盾,沙皇政府以庆祝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周年纪念名义,于2月21日宣布大赦。4月彼得堡法院根据大赦令,中断对高尔基印行《共产党宣言》的控诉。列宁致函高尔基劝他回国,在国内更好地打击罗曼诺夫王朝。《真理报》上刊登出有80名彼得堡工人签署的致高尔基的公开信,高度评价他的活动与创作,热烈欢迎他回国。到6月,柯罗连科还写信问他,回来后是住在彼得堡,还是莫斯科?高尔基本打算8月回国,但很多事没办完,肺病又严重了,加上彼得堡法院又因《母亲》出版一案要通缉高尔基,于是他拖延了回国行程。这年秋天,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恶魔》改编的话剧,高尔基接连发表了《论卡拉马左夫精神》和《再论卡拉马左夫精神》,有力地抨击了反动颓废的思想,于是反动报刊和自由主义报刊纷纷刊出文章围攻高尔基。列宁写信给高尔基,既关心他的病情,又高度评价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批判,同时还批评他保留的 “造神派”的错误观点。工人读者与观众,也发表言论来支持高尔基。莫斯科演完《恶魔》后举行讨论会,与会者争论很厉害,会后向高尔基发了致敬电。到了年底,12月27日,高尔基离开了意大利,30日一上岸俄国便衣警察混在欢迎人群中,就开始了对高尔基的监视。

1914年,高尔基回国后,记者纷纷来访,客人不断,收到几百封贺信,报上发表许多贺电,彼得堡好几处举行有关高尔基创作的报告会,同时监视他的特务最多时达到20多人。3月彼得堡检查官以高尔基出版《母亲》不属于大赦范围为由,要求法院审讯高尔基。此事传开,国内外报纸发出强烈抗议。彼得堡法院慑于群众舆论,以证据不足为由,控诉高尔基的案子不了了之。7月19日德国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均的战争。高尔基写给安德烈也娃的信中就看出第二国际在背叛无产阶级事业,但他还是碍于面情在抗议德军暴行的《作家、艺术家、演员们的抗议》宣言上匆匆签了名。签名后他感到后悔。列宁在给别人的信中说:“可怜的高尔基!多么遗憾,他玷污了自己,他竟在一群俄国自由主义者的那张龌龊的烂纸上签了名。”不久他访问基辅文学小组并与工人代表座谈时,他高度评价列宁,并用列宁的观点来评价第二国际错误的观点。第二国际以虚伪的“爱国主义”号召各国的工人之间互相敌视以掩盖战争的帝国主义间争夺的实质。针对这种“社会沙文主义”的叫嚣,列宁提出以革命制止战争,争取和平与民主,进而为社会主义打下基础。高尔基很快站在正确立场上。他除了反对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运动,还特别关心少数民族及他们的文学。1915年初,他发表公开信,支持犹太人的权利;他组织出版社连续几年出版亚美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芬兰、犹太等民族文学作品集,后来还专门出版了几本《无产阶级作家作品集》,编辑了一份反战刊物《编年史》。高尔基回国同众多新的诗人作家会见,其中有马雅可夫斯基、叶塞宁、别德内依等等。对扶植新一代的俄罗斯作家起了重要作用。高尔基很关怀儿童与青年的成长,他编辑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文集,请罗曼·罗兰给青年人写贝多芬等名人的传记。他创办的“风帆”出版社,在发展俄罗斯进步文化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时期,他主要住在彼得堡或芬兰的别墅中,有时到莫斯科、基辅停留以参加活动。

四 、苏维埃时代在国内与国外

1917年2月27日工人起义推翻了1000多年的沙皇君主专制制度。起义前后这段时期,高尔基的家简直成了“指挥部”,政治活动家、工人、艺术家们来往不断。起义的第二天,他就访问了彼得格勒(不再用德语的彼得堡,而用俄语的彼得格勒)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他在写给住在尼日尼·诺夫戈洛德的儿子马克西姆的母亲别什科娃的信中描写二月革命的沸腾日子和他兴奋的心情。3月,在彼得格勒高尔基家中召开了首都艺术界人士的会议,选出12名委员组成俄罗斯艺术事业委员会,高尔基被选为主席,他代表这个委员会给工兵苏维埃、国家杜马和临时政府建议保护文化古迹和艺术珍宝。3月31日俄国科学院宣布恢复高尔基名誉院士的称号。这时,瑞士的《新苏黎世报》说高尔基祝贺临政府及其执委会,并呼吁政府签订和约。列宁批评了高尔基的社会和平主义呼吁书,并对高尔基搞(他弄不清楚的)政治斗争和重复小资产阶级的偏见表示遗憾。4月高尔基创办的《新生活报》出版,社会民主工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决议,布尔什维克不参加《新生活报》,列宁于4月4日回国,不久在文章中就批评了《新生活报》。高尔基在《新生括报》上以《不适宜的思想》为题发表一系列杂文直到1918年6 月。这些杂文背离了布尔什维克的立场和列宁主义。列宁提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高尔基认为俄国农民落后,工人阶级会被消极化,而工人应同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联盟。岂不知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多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列宁批评《新生活报》指出,害怕无产阶级专政,实质上是和资产阶级妥协。尽管如此,临时政府的士官生在军官率领下,还是趁高尔基不在家时,搜查了他的住所;资产阶级的报刊还是不停造谣和攻击高尔基。斗争日益尖锐化了, 高尔基在10月18日发表的《不应该沉默》一文表现了反对武装斗争的思想。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担心战乱会生灵涂炭,损毁文物和文化。列宁和斯大林都批评了他的观点,表现了党对他的关怀和爱护。12月22日《彼得格勒工兵苏维埃消息报》撰文论述高尔基创作的革命意义,《新生活报》 祝贺了他创作25周年的纪念。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爆发了伟大的十月杜会主义革命。那天,高尔基要去莫斯科看望儿子,他的儿子马克西姆·阿列塞也雄奇·别什科夫是一位布尔什维克。高尔基刚从克里姆林官出来,就被士官生逮捕了。谁也不知道高尔基到哪里去了?人们多方寻找,一个多星期后,才在关押的地方找到他。他到莫斯科和邻居交谈,说要把科学家、文艺家团结在一起发展俄罗斯的文化。十月革命后《真理报》载文批评《不适宜的思想》的一组杂文。有人忧虑高尔基会永远背离布尔什维克,但列宁相信高尔基会醒悟过来。革命后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代表、工人群众纷纷拜访高尔基,同他谈革命形势,谈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对他后来转变很有作用。

1918年1月7日(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颁布:本年起一律用公历,按照过去,这一天是1917年12月25日)《真理报》发表文章称高尔基仍然是革命的海燕。3月,成立“文化与自由”协会,高尔基被选为主席。4月起,《不适宜的思想》中的杂文就变了调子,号召知识界人土要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指出颓废派是“精神上不可调和的敌人”,杂文高度评价了苏维埃政府的工作,称布尔什维克是“俄罗斯历史的骄傲”。他对《新生活报》的经院式反对派立场已感到厌恶。列宁下令封闭《新生活报》时指出“可是高尔基是自己人,他和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有紧密的联系”。1918年8月30日列宁被右派社会革命党的恐怖分子女特务卡普兰开枪打伤。高尔基次日闻讯,当即与安德烈也娃一起打电报慰问,接着亲自去看望病中的列宁。他看到千千万万工人和群众,不论是否布尔什维克党员,都关心着列宁;认识到列宁不只是党的领袖,而且是人民的领袖;高尔基向列宁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还说:要是《新生活报》早半年封闭,对革命、对他都会带来巨大的好处。这时,高尔基被选为社会主义科学院院士,在苏维埃政府的人民教育委员会(相当于文化部加教育部)的会议上,经高尔基倡议,成立了政府领导下的“世界文学出版社”,由高尔基负责,出版了世界名作家文集。安德烈也娃也负责了人民教育委员会的戏剧部工作。高尔基还创办了工农大学,出席各种会议,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同人民与苏维埃政府站在一起,为创建新社会而努力。高尔基在团结知识分子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18年3月上旬在彼得格勒召开了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是党执政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讨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俄国退出世界大战)和更改党的名称为:俄国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会后,首都迁往莫斯科,党中央与苏维埃政府都在莫斯科指挥工作。不久爆发了反苏维埃政权的白卫军的武装叛乱,14个帝国主义出兵支持反革命军队,干涉俄国国内战争。为保卫苏维埃政府,俄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920年底,基本上打败反动军队,俄国才得展开经济的恢复工作。在国内战争期间,高尔基和党和人民共同经历了艰难的生活和斗争,他为了支持革命,1918年9月通过《真理报》宣布,把自己作品全部出版权交给俄共(布)中央。他出席各种群众大会,发表演说;他组织各种文化、戏剧、图书编辑的活动;他继续关心科学家、艺术家的生活以及出版事业的改善工作。高尔基被选入苏维埃、全俄作家协会,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他出版了过去不能在国内出版的特写《一月九日》,再现1905年“流血星期日”的情景;再版了被删改的许多作品,使它们恢复原貌,剧院里也在上演高尔基的剧本。1919年3月27日至30日,在彼得格勒、在莫斯科和别的地方广泛庆祝了高尔基诞生50周年,在不同的庆祝会上,领导人加里宁(后来的苏联主席)、卢那恰尔斯基(当时的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相当于文化部兼教育部部长)都发表演讲盛赞高尔基的功绩。其实,高尔基诞生于1818年3月16日(公历3月28日,至20世纪应是公历3月29日),高尔基在1897年写的自传中把生日误为1869年3月14日。这时列宁劝高尔基“走出彼得堡”到各地去看看,列宁还让一艘旅行船给高尔基留了舱位,又写信约他一起下乡休息几天。但高尔基活动很多,很忙,一直没有外出。列宁把自己写的《共产主义“左”倾幼稚病》赠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马克西姆各一册。高尔基的肺病日益加重了,列宁多次看望他和接见他,并劝他出国去疗养。战后,俄国出现饥荒。安德烈也娃也劝高尔基出国向西欧介绍俄国真相,还可以为饥民筹募些救济金。

1921年10月16日在列宁不断催促下,高尔基去国外养病,出国前,把自己的手稿、信件(包括1911年到1919年同列宁的来往信件)全部赠给了彼得格勒图书馆。11月初高尔基到达柏林,12月初到德国斯瓦尔茨的疗养院住定。列宁给党中央政治局建议并由政治局决定:高尔基在国外的疗养费用全由政府负担。高尔基在德国疗养期间,写了《回忆柯罗连科》等回忆录,和《我的大学》,多次向西欧知名人士呼吁救济俄国饥民。在柏林,他会见了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叶赛宁等人,介绍他们的创作。柏林的德国作家、艺术家们集会庆祝高尔基文学活动30年,柏林的“书籍出版社”出版了《高尔基文集》16卷集。1923年底,高尔基离开柏林去了捷克,布拉格的警察和资产阶级报纸少不了对高尔基的“关注”。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了,高尔基献上“永别了,朋友!”的花圈,并开始写回忆录《列宁》。他在给安德烈也娃的信中说:“写的时候,泪下如雨。”他在写给别什科娃、罗曼·罗兰等许多人的信中和接见巴黎等地记者访问时,都一再高度赞扬列宁是个伟大人物。他把列宁给他的28封信的真迹献给了列宁研究院,不久出版了《1908-1913年列宁致高尔基的信件》一书。这时,国家出版社在国内也出版了高尔基作品16卷集,报刊上也发表了回忆录《列宁》。在高尔基写的10多部名人回忆录中,其他的多是作家、艺术家,而回忆录《列宁》却写的是革命领袖。高尔基既是列宁的挚友,又是妙笔生花的作家,他写的回忆录和描写的列宁形象自然不同凡响。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姐姐、妹妹,还有斯大林等列宁的学生和战友,也都写了有关列宁的“回忆录”,但那些是论著而非文学作品。后来不少作家、诗人、剧作家也描写过列宁的艺术形象,但他们并不熟悉列宁,有的人都没见过列宁。惟有高尔基得天独厚写出一部深刻而生动的回忆录《列宁》。他写了列宁的伟大,又写了列宁的朴素平凡。列宁身材不高,有一面宽阔的苏格拉底式的光秃前额,那里面装满了意志和智慧。列宁讲话急促,有沉重的喉音。发表演说时,敞开衣襟,两手大拇指插在腋下的背心中,脚后跟不停立起,有时他伸出手臂,手掌摇动,用强大的逻辑力量,驳斥得论敌体无完肤。而他同士兵、工人、渔民接触时,完全是普通人的和蔼可亲,眯着跟睛,有时仰头大笑不止,直到眼泪都笑出来。工人说,“列宁很朴素,朴素得和真理一样”。高尔基这部回忆录写了他同列宁交往的20年过程。它是后来文学家写列宁、演员演列宁必须借鉴的经典作品。

1924年4月高尔基离开布拉格到达意大利的索伦多住下。不久,他的儿子马克西莫来陪伴他。在意大利,他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在柏林(1925)和国内(1926)出版。这部小说的构思,他曾给列宁说起过,列宁说为了有一个完整结局,最好等革命胜利后再写。高尔基这部小说写了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半个世纪的俄国历史。第一代阿尔达莫诺夫是一个解放了的农奴,他身强力壮,头脑聪明,攒钱办了工厂,成为创业的一代资本家。到他的儿女们的第二代,有的还能守家业,有的已开始堕落。而到第三代不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就是荒淫无耻的败家子。其中,一个孙子竟然背叛了家庭成为布尔什维克革命家。在欧洲文学中写资产阶级大家族几代人兴衰发展的长篇巨著不少,如法国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德国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特世家》等。但高尔基与他们不同的是:在写资产阶级阿尔达莫诺夫三代人走下坡路的同时,联系着又写了莫罗左夫三代工人的成长:第一代对主人老阿尔达莫诺夫还很崇拜,到第二代就产生了叛逆精神,而第三代中则有工厂起义的领导者。小说结尾是十月革命胜利,第三代莫罗左夫以革命的名义逮捕第三代阿尔达莫诺夫家的反动资本家。

在意大利,高尔基还开始了史诗巨著《克里姆·萨木金的一生》的创作。虽然他身在外国养病,但非常关心国内的情况。1925年6月俄共(布)中央公布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他从报纸上看到后,写信给安德列也娃,高度评价这个政策,高尔基在收到或看到青年作家的作品后总是给以准确的评价,他对革拉特可夫的《水泥》、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法捷耶夫的《毁灭》、费定的《城与年》、查培京的《斯捷潘·拉辛》等苏联文学优秀作品都加以褒扬。意大利反动当局对高尔基横加迫害,1925年9月,意大利警察竟然搜查高尔基的住所,把他的手稿和信件翻得乱七八糟。高尔基打电报并写信给墨索里尼,质问说:意大利当局是否允许他在索伦多养病?他是否应离开意大利?意大利文艺界为此引起公愤,纷纷写信给政府,表示抗议。苏联驻意大利大使凯尔任采夫拜见了墨索里尼询问原委,墨索里尼向大使说那是“误会”。不久,意大利警察又禁止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骑摩托车,理由是:高尔基是“苏联共产党中央的成员”,是派到意大利来的“暗探”。高尔基在给别什科娃的信中讲到他们的儿子在意大利备受刁难。1927年苏联驻波兰大使和驻柏林大使馆的商务参赞被暗杀了。高尔基给别什科娃信中说,意大利报上登出了要暗杀高尔基的流言,高尔基还收到不少辱骂和恐吓的信件。西方的白俄报刊也不断有文章诽谤和攻击高尔基。到了1928年从3月到5月,由于意大利当局设置障碍,高尔基得不到从苏联寄来的任何报刊和信件,经过交涉也不起作用。于是高基尔与儿子一起于1928年5月20日离开意大利起程回国。

还在他回国的前夕,柏林出版了他的作品21卷集.苏联全国各地都在筹备纪念高尔基创作35周年和庆贺他的60寿辰的活动,苏联政府也通过决议,高度赞扬高尔基的贡献,《真理报》发表专论肯定高尔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功绩,各地报纸发表社论与专文祝贺高尔基60大寿。高尔基于1928年5月27日回到国内,一到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就受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所经过的街道都挤满了人群。《真理报》发表专论《向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致敬》,次日乘火车,路经斯摩林斯克、莫日依斯克时,群众都热烈欢迎他。下午到达莫斯科,伏洛希罗夫、奥尔忠尼启则、卢那恰尔斯基等党政领导亲自到火车站迎接他,来迎接的还有绥拉菲莫维奇(《铁流》的作者)、列昂诺夫(《獾》的作者)、革拉特可夫(《水泥》的作者)等作家以及各界的广大群众。当晚,他应邀出席在大剧院召开的共产主义大学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出席大会的还有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联共(布)中央总书记斯大林、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以及党政其他领导。克鲁普斯卡娅在致开幕词中热烈欢迎高尔基回国,高尔基也在大会上发了言。这次大会实际成了欢迎高尔基归国的大会。鉴于高尔基的身体不好,经医生建议,高尔基几乎每年的10月中旬左右去意大利索伦多居住,那里天气温和,对身体无害,而俄罗斯寒冷对他的肺病有妨碍。直至次年的5月下旬左右才回到国内。其中1929年秋出国至1931年夏方才回来。而1933年夏到逝世,却再没有去过国外,而是到黑海边去休养。每次出国和回国,高尔基都受到热烈的欢送或欢迎。

高尔基晚年从事了众多的社会活动和文学工作,他的身体欠佳,但精力很旺盛。在他生命最后的8年(1928-1936)是一刻也不停息地工作着。

高尔基走访了许多地方。他曾再回到尼日尼·诺夫戈洛德和喀山,旧地重游,人事非昨,引起无数联想。1928年夏,他用一个多月的时间,1929年夏秋之交叉用了近月时间漫游了青年时徒步流浪过的地方,沿伏尔加河,到高加索,去黑海沿岸,他访问许多城市。他还专门访问过当年漫游时路见不平、维护被丈夫剥得一丝不挂、拴在牛车后游街示众的那位妇女。如今她已是儿孙满堂的老太太,在社会主义时代,翻了身,过起了幸福生活。当时,正是苏联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全国热火朝天,一片欣欣向荣。高尔基访问许多建筑工地、油田、工厂、农庄、学校、部队驻地以及一些“工学团”(流浪儿童公社)等等,他愉快地看到新社会中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赞扬劳动者身上焕发出来的战天斗地的英勇精神与巨大力量。他把这种种见闻后来都写成了书使人们了解生活,给西方人和侨民介绍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情景。

高尔基在这些年从事了众多的社会活动。1928年5月一回国就去拜谒列宁墓。访问列宁研究院、红军大学,会见各种人,到处发表演说。他出席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他列席联共(布)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开幕式,他被共青团第十次代表大会选进名誉主席团……。当时,西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意大利、德国法西斯上台执政,战争的阴云密布,笼罩在欧洲上空。东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高尔基热烈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斗争,他写了众多政论文章揭露法西斯战争狂人,1929年6月当选为包括法国巴比塞、中国宋庆龄在内的国际反帝大同盟代表大会的主席团。他多次在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呼吁和平的公开信或宣言上签名。1932年8月,他在国际反战节上发表广播演说,作为参加国际反战大会的代表,他不顾年老体弱,要去阿姆斯特丹出席反战大会,走到柏林,由于荷兰政府阻挠,只得中途停下发去贺电。国际反战大会开幕时,高尔基被选入主席团。会毕,法国代表回到巴黎,在群众欢迎大会上,主席团中也有高尔基的名字,并受到法国人民的欢迎。高尔基在柏林停留到反战大会结束才回到莫斯科。

高尔基更多的是从事了大量文化工作。他倡议并主编了几种杂志,其中有文学的刊物也有非文学的刊物。《苏联在建设中》(1929年创刊)是文图并茂的社会杂志。《我们的成就》(1929年创刊)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在国外》(1930年创刊)向苏联国内介绍外国情况。高尔基为此刊,多方约请西方作家与知名人士给杂志撰稿。《文学学习》(1930年创刊)以扶植文学新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高尔基还参加了《国际文学》等刊物的工作。出版几套丛书是高尔基的另一重要工作,为此他约请了包括党政领导人在内的许多人写稿,也请作家们用文学笔调来写他主编的《国内战争史》、《工厂史》、《19世纪青年人的历史》、《农村史》、《诗人丛书》等等,他还准备主编人类文明史、科学史、商业史、妇女史等丛书。在他倡议下还出版了《集体农庄庄员》杂志。

高尔基做得最多的工作还是文学工作。指导青年作家是高尔基最热心的工作,他从来不嫌麻烦,给几乎每一个求教的青年作家写回信,他每天要收到几十封信,最多有一天即1928年7月3日收到75封信和12份手稿,其中不少是不相识的青年作者。高尔基耐心写回信,解答问题,介绍世界著名作家的经验和自己创作中的体会。他认真阅读青年作家寄来的一部部厚厚的书稿,读后都写出详细指导意见,有的很优秀的稿子,他就推荐到出版杜或杂志社去发表。对创作有成绩的青年作家,他就撰文或写信予以表扬。他高度评价列昂诺夫的《索溪》;肯定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第三部比第二部还要好;表彰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托人送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及其作者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高尔基为指导青年作者,发表许多文章与演说。他的论著《我怎样学习写作》(1928)全面介绍了他的生活经验与写作经验,成为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必读教科书。他的《论手艺》、《论剧本》、《论语言》、《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为《文学报》写的社论《为造就新型的作家而奋斗》,都显示出他的培养新一代作家和发展苏联文学而呕心沥血的奋斗精神。

团结国内外一切进步作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努力是高尔基最有成绩的工作。他同法国的罗曼·罗兰、巴比塞,同英国的萧伯纳,同丹麦的尼克索有良好的交往。巴比塞就请高尔基参加国际杂志《现代》的工作,罗曼·罗兰请高尔基多向国外介绍当代苏联作家的作品。应高尔基的邀请,罗曼·罗兰还专程访问了苏联,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对他的思想进步颇有影响。高尔基会见来苏联访问的萧伯纳,也请外国作家为苏联刊物写稿。在对国内作家和文学界方面,经高尔基的争取与影响,像阿·托尔斯泰等有影响的侨民作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文学建设。在高尔基的倡议下,文学界召开过儿童文学讨论会、口头文学讨论会、少数民族文学讨论会,开办了文学院及其夜大学,筹办专门的儿童文学出版社。尤其筹备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和建立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一事上,高尔基付出了巨大心血。1932年4月联共(布)公布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高尔基一回国于5月参加了联共(布)中央为此而召开的会议。许多作家在此期间到高尔基家来谈解散“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和成立苏联作协的事。1933年在苏联作协筹备会全体会议上一致选举高尔基为主席。1934年8月17日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出席了大会,世界各国的知名作家(包括中国的萧三)也列席了大会,高尔基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并作主题报告《论苏联文学》,这篇报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著作,它分析了新旧文学的差别,指出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特点,以及苏联作家今后的任务。9月1日大会闭幕式,他也作了重要讲话。高尔基被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的主席。

作为作家,高尔基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他的创作。除了他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著作之外,再有就是富于战斗精神的艺术性的政论,如《给苏联的“机械的公民”》、《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它!》《文化巨匠们,你们站在哪一边?》等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在艺术创作方面,高尔基写了一系列剧本来揭露资产阶级,如《布雷乔夫和别的人》(1931)、《陀斯契加耶夫和别的人》(1932)以及重新改编的《瓦萨·日列兹诺娃》(1935)。布雷乔夫是来自民间的人,他后来发了财,成了富商,但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他的家人看到他离死不远,便开始了遗产争夺战,于是他用恶作剧手段嘲笑他的亲人。陀斯契加耶夫是布雷乔夫的合伙,他投靠反动的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来到,他于是被捕。高尔基在他的《谈手艺》中说过他青年时代在尼日尼·诺夫戈洛德见过各种铁石心肠的人:有一富商强奸过几个少女,这罪是要服苦役的。妻子为了保全没有出嫁的女儿的名声,让丈夫自动喝了毒药,这个案子临开庭,因被告身亡,就不了了之了,这件事,就成了《瓦萨·日列兹诺娃》的情节基础。俄文中的“日列兹”是“铁”的意思。日列兹诺娃就是一个铁女人,她帮丈夫挣得了家业,又让丈夫服了毒,但她儿子早死了,两个女儿是颓废派,她的一切希望全寄托在孙子身上,但儿媳回来要领孩子,于是婆媳发生矛盾。儿媳是一个布尔什维克,婆媳矛盾是阶级斗争的反映,争夺的是这孩子该是谁的接班人。孙子随他母亲走了,资产阶级断了接班人。高尔基用了12年奋力写作的是巨型史诗《克里姆·萨木金的一生》(1925-1936),写了厚厚的四大卷,直到逝世,第四卷结尾部分也没有写完。这部书是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和世界文学无与伦比的成就。他早在1891年就开始观察和构思表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小说,几十年的酝酿和十几年的写作,熬了高尔基不少的心血。克里姆·萨木金是个自私自利的市侩主义者(他的姓,俄文意思是“自我”),但又自命不凡,用进步标榜自己。这个精神空虚、灵魂颓废的知识分子政治上是两面派,道德上是伪君子。他上蹿下跳于各种人、各种集会、各种流派之间,同各类人都相识,最后在观察工人游行时,被混乱中的群众踩死。小说副标题叫《四十年》。它围绕这个人的一生,描写了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二月革命40余年俄国的社会变化、革命运动、各种思潮、重大事件,俨然一部形象的历史。小说刻画几百个人物,有共产党员,有反动政客,有资本家,有颓废艺术家,有各种教派的代表,有工人,有市民,写得生动、深刻,告诉人们闻所未闻的俄国社会历史生活。在苏维埃时代,高尔基更写了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人物。他的《苏联游记》(1929)和《英雄的故事》(1930)真实地描写了他晚年再次漫游俄罗斯的见闻,它们是他早年所写的《俄罗斯漫游散记》的对比,在对比中可以看出新旧两种社会两层天。

作为世界文豪,高尔基受到各国进步人士、文化人、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作为伟大的苏联作家,在国内,他受到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作家艺术家、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高度赞扬。苏联的领导人继续列宁传统,密切同高尔基联系,1928年8月30日他访问斯莫尔尼宫,受到基洛夫的热情接待。9月26日,伏罗希洛夫、加里宁、米高扬到高尔基在莫斯科的住所,拜会高尔基,表示了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1930年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看望高尔基,高尔基给他们朗诵了自己早年的诗篇《少女与死神》。斯大林听后说这是比《浮士德》还伟大的诗篇,因为这里面“爱”战胜了“死”。1932年10月7日,斯大林等党政领导在高尔基住所与许多学者座谈建立全苏实验医学研究院的事。半个月后于10月26日,斯大林在高尔基家里同许多作家座谈。座谈中斯大林总结作家之间争论了两三年关于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名称时说:还是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好。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成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与批评的方法。那次座谈中,斯大林还称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当时就得到高尔基等的赞同。1934年5月11日,高尔基的儿子、红军将领马克西姆不幸逝世,党政领导亲临慰问,之后,报刊上登出许多各界人士的慰问信与电文。1935年7月3日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和其他领导人到高尔基家中作客.他们一起谈起了宪法草案、地铁建设、飞机工厂创建、民间音乐创作等等,足见对高尔基的重视。在高尔基各年冬春在意大利休养期间,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伏罗希洛夫都多次与高尔基来往通信,听取高尔基的有关意见与建议。1932年、1934年两年的“五一”节,适逢高尔基在国内,没有患病,于是,被邀请与党政最高领导人们一起登上列宁墓、出席红场的检阅游行。苏联党与政府给予高尔基崇高的荣誉,他不但是全俄、全苏的最高苏维埃代表,不论出席不出席都被选入大会主席团,而且有时出席党的最高会议,1931年6月中旬,他出席了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1934年1月他出席了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式。西伯利亚“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及有些文学界人士攻击高尔基,说他只写旧社会,他不是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只是“同路人”。联共(布)中央讨论1929年11月通过了《关于西伯利亚部分文学家和文学组织反对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决议》,严厉申斥该“文化协会”的党组,撤消了主持当地刊物的《当代》实际主编库尔斯克的职务,批判了文学组织和活动在路线上的“左”倾机会主义,保护了高尔基。1932年9月联共(布)中央决议热烈庆祝高尔基文学活动40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高尔基以列宁勋章,宣布建立“高尔基文学研究院”,设立以高尔基命名的奖学金和文学基金,并给莫斯科艺术剧院冠以高尔基的名号。《文学报》出版了纪念高尔基文学活动40周年的专号,《真理报》刊出了联共(布)中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团中央以及党中央总书记斯大林、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等领导人的贺词。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了庆祝大会,党政领导、学者、作家都出席了大会,加里宁代表党中央和中央执行委员会致贺词,高尔基致答词。9月25日开大会的当天在莫斯科、列宁格勒放映电影《马克西姆·高尔基》,演出高尔基的剧本《布雷乔夫和别的人》。报刊还刊出各界著名人士以及外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茨威格、尼克索、肖伯纳等的贺电贺信。接着,在10月,高尔基的故乡尼日尼·诺夫戈洛德市和州被命名为高尔基市和高尔基州。尤其在1936年6月初高尔基患感冒并病情加重后,更引起党政领导的关注。6月6日开始对公众定期发表高尔基病情公报,党政领导不断来看望他,国内外各地各界纷纷来电慰问。1936年6月18日上午11时10分,一代世界文豪高尔基逝世,遗体由哥尔克运抵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次日,人流络绎不绝来向遗体告别。6月20日在红场上举行追悼大会,在成千上万的哀悼者中,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代表苏联党政致了悼词。高尔基的骨灰安放在克里姆林宫的宫墙内。这个地方一般只安放在职逝世的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的骨灰。苏联领导给予高尔基以最高规格的安葬,体现了广大苏联人民和世界进步人类的深切愿望。高尔基逝世不久,苏联领导就决定出版《高尔基全集》30卷集,以供广大读者阅读。

高尔基这位世界文豪,不仅受到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他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中国进步文学的良师益友。高尔基很关注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还在1900 年夏,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而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当时,他在给契诃夫和斯列金医生的信中,就斥责了这些披着“文明”外衣的帝国主义者。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他当年10月写信给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 “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对中国人民表示深厚的国际主义感情。次年,他又写信,请孙中山给《同时代人》杂志写稿,介绍中国革命的情况。10月号的《同时代人》上发表了高尔基的《外国生活纪事》,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和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民粹主义。他的论述与列宁同时发表的《中国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观点不谋而合。1932年初,高尔基接到反帝大同盟转来的宋庆龄的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呼吁书,高尔基当时就响应宋庆龄的呼吁,发表公开信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4月1日中国的《文艺新闻》登出这封信的中译文。他在信的结尾说:“援助中国——世界无产阶级团结的表现——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只有无产阶级能够威严地说出:‘滚出中国! ’” 同年8月,《真理报》与《消息报》都发表了高尔基为出席荷兰举行的国际反战大会而准备的演说稿,其中愤怒斥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三省,屠杀成千上万无辜的中国人,以及攻击上海,破坏文化的罪行。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投降,而对中国革命人民大肆镇压,他们在对江西苏区大举军事围剿之际,对中国进步思想界大举进行文化围剿。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了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等5位年轻作家,鲁迅、茅盾起草了《为纪念被中国当权的政党——国民党屠杀的大批中国作家而发出的呼吁书和宣言》,由史沫特莱译成英文,寄给高尔基。在高尔基积极支持下,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世界革命文学》发表了鲁迅、茅盾起草的这份呼吁书和宣言。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还发表了抗议宣言,在宣言签名的第一位就是高尔基,其他还有法国的巴比塞、美国的辛克莱,苏联的法捷耶夫等等。1934年8月在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中国左联代表萧三致贺词中提到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高尔基被选为主席团,他非常喜悦。9月2日即大会闭幕的第二天,高尔基出席了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开的中国革命作家晚会,他在会上读了《致中国革命作家》一文,文中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取得胜利表示祝贺,他一再向中国同志“表示崇敬”,“致热烈的布尔什维克的敬礼”。高尔基对中国革命尽全力加以支持。

高尔基不但支持中国革命,而且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革命作家没有读过高尔基文艺论著和文学作品的很少。高尔基是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的人格、理论和作品受到中国作家与广大读者的欢迎与热爱。在世界上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的鲁迅高度评价高尔基,井翻译高尔基的《恶魔》,在鲁迅的《起死》中明显受到《恶魔》的影响。瞿秋白翻译高尔基的作品不少,他写的《暴风雨之前》是他翻译的《海燕之歌》的艺术再版。巴金在1956年第11期《文艺报》上发表《燃烧的心——我从高尔基的短评中所得的》一文,内中说:“我翻译他的早期作品的时候,刚开始写小说,我那个时期的创作里就有他的影响。”高尔基在1929年想以中国1927年大革命为题材写部小说,郭沫若曾表示愿意合作,但二人愿望没有实现。茅盾在1946年的一次讲话中说:中国新文学从高尔基那里得到指导。新文学探索的道路、要解决的问题,在高尔基那里都有答案。经过了几十年,“惟有高尔基到今天仍然是新文艺工作者的最高典范。”夏衍写了《上海屋檐下》,很近似高尔基的剧本《在底层》,而柯灵、师陀径直把《在底层》中国化,人物全起成中国人名字,剧本改名《夜店》。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彝族作家李乔在1957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他上中学时,读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非常震惊,从此,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也从事了革命文艺工作。由此可见,高尔基的作品不仅影响中国的文学创作,而且也教育了一代代的人走上正确的人生旅途。

高尔基的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介绍与传播最早始于清朝光绪年间。1907年吴梼从日文把高尔基的《该隐与阿尔乔姆》转译为中文,改名《忧患余生》。1918年周瘦鹃又翻译了《大义》(《意大利童话》第十一篇)。“五四”运动以后,高尔基的作品陆续被译成中文,鲁迅、瞿秋白、茅盾、巴金、冯雪峰、萧三、阿英、夏衍、曹靖华、林陵、楼适夷、戈宝权、刘辽逸、汝龙、孟昌等等将几乎高尔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翻译了过来。有的是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冒着杀头的危险在偷偷地翻译;有的不断变换译者姓名和书名,在与特务捉迷藏中出版高尔基的书;有的是从俄语直接翻译,更多是从英文、日文、法文间接转译;有的同一作品有多种译本(如《在底层》有七八种中译本)。这种情况,是同介绍翻译西方文学或印度、日本的文学完全不同的。翻译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不会被国民党杀头,不会被关进监狱,不必秘密出版。就因为高尔基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是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指路明灯。新时期以来,我国出版了高尔基的二十卷文集、剧作集、文艺书简、文学论文集等等,这为将来出版他的全集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不但翻译高尔基的作品与论著,而且对他进行研究,广泛传播他的成就。1929年就有邹弘道编的《高尔基评传》出版,后来,翻译各种高尔基传,以及中国写的高尔基小传出版过不少。至于在报刊发表的学习高尔基、评论高尔基的文章、纪念高尔基的文集,真是无法计数。高尔基的《海燕》和小说《母亲》的片段,选人了中学语文课本,高尔基的名字尽人皆知。1981年在有一条叫“高尔基大街” 的大连和古城西安都召开了纪念高尔基逝世45年的学术讨论会,西安会议的成果即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创作研究》,后来托人带到苏联,直接交给高尔基孙女玛丽亚,玛丽亚已70多岁了,很感动地把它放置在“高尔基博物馆”的书柜里同各种中文资料一起展出。

列宁说: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大代表。鲁迅说:高尔基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高尔基的文学遗产属于全人类,他为人民的解放、人类的进步、文学的发展所做的伟大功勋,永远载入史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巨大作用。《海燕之歌》、《母亲》、《自传三部曲》、《列宁》永远是生活的指南,是青年人努力向上的好教材。

(原载《世界十大文豪》,三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