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孔孑的生平经历(孔子的成长故事孔子的生活智慧· 孔子的成长经验(1)-傅佩荣)

孔子的生活智慧·孔子的成长经验(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篇》前面提及儒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界定人的意义,其实我们不妨自己反省一个问题,就是:“我现在活得快不快乐?”如果答案是不确定或是不快乐,我们就需选择一个典范人物来思考,这个人物要具备两项条件:其一是能对人的意义作一彻底反省,同时他自身也曾实践从无到有,再到完美的过程,如此才能说服我们。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套理论,而是希望看到一个具体的生命之成长过程。现在就以孔子为例,谈谈有关他的成长经验。曾经有人以为孔子的智慧那么高,能力那么强,应是天之骄子,但是孔子却不以为然,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事实上,孔子的幼年是相当艰苦的。他的父亲先后娶了三个妻子,他是父亲第三个妻子所生,三岁时父亲过世,他就成了孤儿。虽然他原是贵族之后,但在乱世里,没落的贵族却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许多事情,像负责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人的出生并非自己可以选择,那是被注定的。由某一角度来看,有些人生来就很幸运或很不幸运。但是,从这个角度所看到的幸运与否往往和现实上的结果相反。换言之,人的幸运要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凭借出生时的既定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善加发挥自己的潜力,一定会终身遗憾。如果先天条件特别差时,则应当自行觉悟,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孔子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不幸,也可以说他是幸运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环境对某人来说是幸运的,但是对他人恐怕却是不幸的。由此可知,一个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孔子身上表现得最为彻底。当时的人认为孔子是天下有名的博学之士,但是,他却认为自己并非生下来就有知识,只是因为喜欢传统,所以敏锐、认真地去学习罢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又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他也认为自己是在绍续传统,而不是去创作新的东西,所以把自己比做商朝的老彭(商时一位很喜欢讲述古人故事的大夫)。由此可知,孔子乃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直到十五岁立志向学,才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基于理性的原则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这两点特色正是我们赶不上的。孔子如何好学呢?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原是很谦虚的,却说了如此自负的话:“有十家人的地方,必定有忠信如我的人,但却不像我这么好学。”事实上他凭什么断定呢?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念书、学习,能念的、能学的都不放弃。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他还汲取社会上各种经验,没有固定的老师。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只要耳聪目明,能够开放心灵,那么,整个宇宙、人类都可以当他的老师,到了最后,这样的人往往是最杰出的,因为他得到了众善之所长,就像所有的河流汇集到江海一样,这就是孔子立志向学的情形。再以孔子学习音乐为例,首先他学习“曲”,即音乐旋律,接着学习“数”,即音乐表现的技巧,第三步则是学习“志”,此乃是指作曲者的心意,因为作曲者总是心有所托,有其意念才会表现在曲调中,接着他还抵达“得其为人”之境,通过学习音乐而得见作曲者所描述的相貌,这实在令人敬佩。这是他专注学习的成果。孔子在三十岁左右,就已全面掌握了当时的学问,所以在乡里、诸侯国中享有盛名。当时东周的天子名存实亡,权力落入各个诸侯手中,如齐、鲁等国。鲁国诸侯下有三位大夫,即孟孙、叔孙、季孙,像孟孙这个大夫之家就曾请孔子前去担任家教,教导他的儿子习礼。这说明了孔子当时是以礼乐专家而闻名的人。文章由傅佩荣老师原创在本公众号发表,欢迎朋友们订阅转发。△转载/投稿/合作请邮件至:cunchengshuyuan@163.com点击下面标题直接阅读

国学阅读的迷思-傅佩荣

好德与好色-傅佩荣

“君子”和“小人”的分界-傅佩荣

承先启后的智慧-傅佩荣

《论语》的普世价值-傅佩荣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关注佩荣哲学大讲堂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