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孔子名字的含义20字(孔子的成长故事孔子的成年之路,没有开挂逆袭,只有逆境受辱|孔子评传02)

首先,孔子的家世是很华贵的,

经历了大概14代先祖的各种特殊历程和历史局势的动荡;

到孔子这一代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了二十多岁的少妇老娘和他做乡长的老爹可能留下的一点遗产;

而孔子出生的古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

而周公因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才能,从始至终就从未赶赴封地就职,

而是派他的大儿子伯禽赶赴封地就国,作为西周首屈一指的封国;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个古鲁国,在大家印象里可能春秋五霸或者战国七雄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知名的诸侯国,

其实,西周开国后,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进行分封,

在商周时期,这是论功行赏和巩固统治的具体政治措施;

公国,对象是周王室亲贵、上古先圣以及功臣,具体有八个:

焦国:封炎帝后裔,姜姓,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蓟国:黄帝后裔,伊姓,今北京市。

祝国:唐尧后裔,祁姓,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县。

陈国:虞舜后裔,妫姓,今河南省柘城县。

杞国:夏禹后裔,姒姓,今河南省杞县。

宋国:商汤后裔,子姓,今河南省商丘市市区(也就是微子启的封国,孔子的元祖故国)

虞国:武王叔爷太伯和仲雍的后裔。

虢国:武王的叔叔虢封地。

基本上,前六个公国,因其为先圣后代都被封为公国,

但毕竟不是姬姓囯,所以,周边设置了很多姬姓诸侯国,对他们起到限制作用;

这六个诸侯国除了宋国曾短暂雄起,其他基本都是默默无闻的状态

后来,六个公国后续被兼并,西周灭亡后,虞、虢两国再无实力,被晋国吞并;

而侯国有:齐、鲁、卫、晋、燕诸国都是方伯,守卫着王室的东、北、东北、东南边疆,是西周开国真正的实力派;

其中:

齐国为姜太公的封地,

鲁国是周武王四弟周公旦的封地

卫国是武王弟康叔的封地

晋国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唐虞叔的封地,他也是周成王姬诵之弟。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才是西周初年的实力派,真正的王侯实权封囯;

而孔子所在的鲁国在当时依旧是名副其实的侯国,也是地位很尊贵的诸侯国;

据考证,伯禽就封的时候带去了大量的文物典章,这对孔子后来的成长和学习提供了一些资料与文献;

介绍了当时的诸侯国的去基本情况后,我们来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

这里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来认识孔子这一时期的经历:

1、孔子的少妇老娘颜徵为什么带他迁居曲阜?

2、他们凭借什么条件能够在曲阜安家落户?

3、他们孤儿寡母yin何维持生活?

4、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位少妇老娘如何教育和培养孔子?

5、以及孔子成长历程中的几件大事对他的人生理念和走向的影响.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资料极其匮乏的孔子成长之路中一探究竟吧;

01

对于第一个问题:

孔子的少妇老娘颜徵为什么带他迁居曲阜?

颜徵带着孔子迁居曲阜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之前说过,孔子老爹的第一任妻子有九个女儿,还有一个瘸子老哥,

到他这里母亲和父亲巨大年龄差异,本来就不符合礼治;

一方面颜徵可能是为了避免妻、妾、子、女间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矛盾,

一方面是考虑她本就属于家中弱者,也考虑到孔子的成长,

确实,离开叔梁纥家是最佳的选择;

02

对于第二个问题:

他们凭借什么条件能够在曲阜安家落户?

根据叔梁纥没落没落贵族的身份,

再加之做过陬邑的乡长,再加上颜家世曲阜大族,

这些条件就足以让他们母子俩安家曲阜了;

03

对于第三个问题:

他们孤儿寡母因何维持生活?

孔子自己说过:“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

意思就是,我小时候家里也穷的很,地位也不高,所以做了很多粗俗下贱的粗活;

可见,孔子和一般的平民家庭一样,是凭借着母子勤劳简朴维持着清贫的生活的;

04

对于第四个问题:

这位少妇老娘如何教育和培养孔子?

这位少妇老娘如何教育和培养孔子具体系统的我们已不可知。

但是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中提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仪容”

意思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

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可见,孔子从小就很好学,尤其是对礼制的兴趣尤其特殊;

这可能是与母亲的日常教育有关;

对于一个失去父亲,只有三岁的男童而言,

如果没有一个贤惠母亲抚养和教导,

他能否生存下来能否成为封邦建国那个时期的思想巨人,这都未可知;

而这位母亲,就是一直不被重视的存在;

严格意义上说:了解孔子,而不去了解他的父母,这是不公平不实事求是的,

也是不符合一般人的认知逻辑的;

但是,笔者查到的资料有限,只能为大家提供到有限的资料;

孔子青少年期间,有哪些大事对他的人生理念和走向产生了影响呢?

05

颜徵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嫁给了一个64岁的老武士,三年后,丈夫去世;

带着三岁的孔子离开了家庭矛盾复杂的陬邑老家,二人搬家到曲阜定居。

既要操持生活,又要教育孔子,其中有不可避免地带着年轻少妇的凄凉情绪与心情,

终于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与世长辞了;

这一年,孔子已经是一个16、17岁的大小伙子了;(采用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定论)

这里需要了解一个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大约 12岁——17岁为少年,18岁——50岁为成年,50岁以后为老年。

这当然对孔子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因为他正处在一个宗法制社会中对个人而言很重要的一个礼制节点:成年;

由于他自幼受到母亲的严格教育,因而有“十五而志于学”的说法;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粗略的懂得一些“礼”的道理;

这里有一个件事情可以凸显孔子已经与同龄人体现出来不同的气质与能力

母丧事件

当时,子女在办理父母丧事的时候,必须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要求;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又曾是贵族阶层(虽然是贵族阶层中最低一级的武士)

但是,更要遵从礼制要求;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父母要合葬,但是,孔子却不知道父亲墓穴所在的确切地址;

也就是说,老爹的坟在哪里?他并不知道;这下尴尬了

这是情有可原的,但也是很蹊跷的

他三岁离开陬邑,不知道父亲的墓地,是有理由的

但是,好好教育孔子的母亲为什么没有具体和孔子说过,

这也是一个很诡异的事情;

这里有几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母讳之也”,什么意思呢?

就是母亲对儿子讳避了父亲的墓地所在;

那这里就有很多人有疑问了:母亲为什么要讳避父亲的墓地?这不符合逻辑哈

唐代司马贞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考证:

(也就是著有《史记索隐》的史学大家,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 史记三家注”。)

颜徵在年少时嫁给叔梁纥,不久叔梁纥即去世,作为少妇的颜徵,在当时的社会习俗中要避嫌,前面我们说过,他们是野合,不符合礼制;

所以,不能参与送葬,因而不知道叔梁纥的具体墓地位置,

所以,颜徵是无从告知,而不是讳避不言;

一般人的话,可能就不知所措了;

但是孔丘将母亲的棺柩停放在了一个名叫“五父之衢”的地方;

翻译作:四通八达的的路口,具体解读就是 一个叫做五父的路口

后来,有一位陬邑车夫的母亲,

原来和颜徵在陬邑老家的时候是住的很近而且关系不错的邻居;

他知道叔梁纥的墓地在什么地方,于是,告知了孔丘,

孔丘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

这里的“防”是个古地名:也就是今天曲阜东十余公里的防山,

如今,这里有梁公陵,

相传是埋葬孔子父母以及伯尼(孔子的同父异母兄,又名孟皮)的地方;

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了,对孔子影响最深刻的依旧是她的母亲,

他的父亲与家族事实上在孔子的记忆里和脑海中,实际上是基本没有任何实在的可提及的事情;

某种意上说,孔子是生长在单亲家庭,也是有原生家庭之痛的特殊群体;

以上着重说的是对孔子印象极大的家庭因素,下面我们来看看对他政治生涯有深刻影响的事件

06

季孙氏宴会事件

孔母去世后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宴会,(士是贵族中低级的一个阶层),

此时的鲁国,

有三大顶级贵族:季孙氏、孟孙氏(又做仲孙氏)、叔孙氏

他们三人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季友、仲父庆、叔牙的后裔

因此,历史上称三家贵族为“三桓”;

在春秋时期,大贵族以大宴宾客和养士为风气,

不仅彰显贵族风范,也为自己的地位积累人才;

季孙氏,在此时的爵位在位者是季平子,叫做:季平如意;

那时候,孔子孝服还没有脱掉,

以为自己是已故乡长(陬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大概也有资格参加,

于是,就跟着大家一起走了进去;

谁曾想,出现了一个叫做“ 阳虎 ”的家臣,以特别傲慢的态度呵斥了孔子说:

“我家主人宴请的士,谁请你了?你是什么身份?”

于是,孔子只好退了出来,

阳虎此人,曾一度掌握了季孙氏一家的大权,而且还控制了整个鲁国的大权;

以至于,孔子后来曾指责阳虎:“陪臣执国命”;

陪臣也就是贵族大夫的家臣,也就是季孙氏的家臣把持鲁国政权;

孔子在第一次接触当时贵族环境的时候,

就遭受到了如此的侮辱,简直是当头棒喝;

事实并没有反转,孔子面对这些只有忍受的选择;

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更加激励他奋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在他青少年到成年时期经历中,有两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第一是:在鲁都曲阜古文化,特别是礼制的感染下,在孔子幼小成长的心灵深处,没有感到一点抵触的地方,而是以敬畏和膜拜的态度接受并顺从了;

因此,在他的政治观、、社会观上的好古、信古、复古到底而保守思想,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埋下了根源;

第二个是:尽管他从小贫贱,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以及阳虎的傲慢侮辱,即使对现实有所不满,却一点也没有抱怨贵族宗法,等级制度本身;

孔子一生认为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

必须维护贵族制度本身,恢复西周文王、武王以及周公之治,实现起仁政德治的理想,结果到处碰壁。

就在这样的环境和经历中,孔子步入了他们的成年时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状况与生活状况;

而他又是选择走怎样的路?他又是怎样面对那个时代成年人面对的问题的?

我们下期节目,继续来为大家介绍:

孔子独立谋生,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桎梏?|孔子评传03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