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孔子从政生涯思维导图高清(孔子的成长故事孔子的奋斗人生之从政)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目标,也是孔门之学的落脚处。学为君子,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求道,得道了之后,要反过来亲民,回馈人民。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天和大家分享孔子求仕的故事。

学而优是仕的前提条件

孔子以为学为起点,十五有志于学,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学有所成,得到以鲁昭公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认可。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还送了一条大鲤鱼,打开了孔子的从政之路。

孔子之所以心心念念从政,一则与孔子出身殷商贵族有关。孔子出身贵族,但到了孔子这一代,身份降到了士,他一心想恢复祖上的无上荣光。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家族,现在忽然到了社会底层,对祖上荣光的无限向往是孔子汲汲于从政的最原始的动机。二则孔子熟悉周礼,向往周公之治。而现实的世界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的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孔子从政不是贪恋权位,而是要实现心中的理想政治,尽管周游列国,天下滔滔,被人有嘲笑,遭遇艰难险阻,甚至面临生命的危险,孔子仍然坚定理想,明知不可而为之。

孔子虽然追求从政,但并不主张轻易从政。学而优是从政的基本条件。如果你不曾为学,或者为学没有达到从政的标准,孔子不主张从政。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雕漆开,孔子认为他的学问、品德可以去做官了,可是雕漆开表现得对做官好像没有什么兴趣似的。孔子就问雕漆开,你怎么不去做官啊。雕漆开说,我的学问还没有到家,还不能做好官。孔子听了很高兴,连连称赞雕漆开。

相反的例子来自子路,子路推荐同门师弟子羔去做费邑的地方官。孔子听了,认为子羔还没有达做官的标准,不应出去为官,去费邑当地方官是害了子羔。子路说,费邑那里有土地,有人民,为什么一定要先为学,然后才能做官呢?孔子一听,很不高兴,说,所以我不喜欢巧舌如簧的人。

在孔子看来,从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真刀真枪的去实践。如果你的品德和技能还不足以治理一方的百姓,仓促为官,只能是既害了百姓,也害了自己。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卫国看中了子路的勇猛,想请子路去卫国做官,孔子不同意。他说,乱邦不入,危邦不居。正在闹内乱的国家不要去,有危险的国家不要停留。当时卫国正在内乱,太子蒯聩不满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的所作所为,阴谋作乱,没有成功,为以后的动乱埋下了隐患。虽然有这样的背景,但子路本身的性格也不适合去从政。

子路性格刚猛,眼里容不下沙子。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有人任用自己就能施展才能,如果没有人任用就藏起来,“独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只有颜回和自己能做到。子路听了不服气,为了表现自己的勇猛,他问孔子说,如果老师带领三军打仗,会与哪个弟子在一起呢?子路意思是自己强壮勇敢,可以保护老师。哪知道孔子一句话,将子路浇了个透心凉。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徒手对抗老虎,徒步涉河的鲁莽之人,死了都不后悔,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的。一定与那些遇到事情,战战兢兢,如履如临,认真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我与这样的人在一起。

孔子曾经开玩笑的说子路,担心子路“不得其死”。后来,果然一语成的。子路死于卫国的内乱。可见,孔子对于学而优则仕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从政。他认为并且强烈推荐从政的几个学生有:子贡、冉求、冉仲弓、颜回、公西华等。

孔子的仕途政绩

孔子并不是书呆子,而是真正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大儒。不是后世所形容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孔子从政的黄金时期是在鲁国从中都宰火箭上升为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即相当于当今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国务院总理。这段时间,孔子的施政毁誉参半。

孔子那时40多岁,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在任上,孔子以生养死葬为抓手,教化民众,一年左右起了作用,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正是看到了孔子在中都宰上取得的治理绩效,鲁定公任命孔子为小司空,辅助大司空主管全鲁国的工程建设。随后,升任大司空、大司寇,主管全国的司法,后来兼任国相推行改革。

在升孔子为小司空前,鲁定公与孔子有一段对话,鲁定公问孔子,你治理中都的那一套办法用在治理鲁国是否能行?孔子说,用来治理整个天下都没有问题,何况鲁国。孔子对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非常自信,孔子在《论语》里说,如果有人用我,一年见效,三年有成。孔子在这段时间真正的推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孔子治国理政取得的成绩有:

一是在主管全国司法期间,偷奸耍滑的商人不偷奸耍滑了,不管妻子出轨的男人休了妻子,原来小罪不断的人逃到了鲁国之外。说明孔子的施政起了效果。但孔子并没有像商纣王一样实行重刑。有一次,季康子对孔子说,应该把那些状告父亲的儿子杀掉,这样才能正民风。孔子说,不能杀,没有对民众进行教导就进行诛杀,这是放弃了百姓。只是将父子二人关监狱,关了3个月,待他们醒悟,痛改前非后,放他们出去了。孔子施行的仁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在齐鲁夹谷之会中取得优胜。夹谷之会是孔子上台后的一个大考验。孔子认为,文事必有武备,武事必有文备。夹谷之盟虽然只是个外交场合,但必须要有武装准备,才能维护鲁国的礼仪和尊严。正因为孔子及其弟子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使鲁国这个疆域面积小、人口少、军事力量比齐国弱的鲁国,在于齐国会盟时,不仅没有吃亏,反而仅凭孔子的充分准备就收回被齐国侵占,多年想收回而没有收回的郓、讙、龟阴等地,大扬了鲁国国威,也让孔子美名远扬。

三是诛杀少正卯。孔子大司寇上任没有几天诛杀鲁国大夫少正卯。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诛杀少正卯不理解,子贡甚至因为担心孔子因此而有危险,当面向孔子表达了疑问:“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子贡问孔子,少正卯在鲁国也是个名人,您一上台就诛杀少正卯是不是错了?

孔子给少正卯列了五条罪状: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但是这些都没有变成有迹可循的犯罪,只是孔子的诛心之论。所以,以现代法治的观点来看,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依据并不充分。这是孔子施政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的一点。

四是堕三都。所谓的三都是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东北)、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东南)。周公制礼作乐,对诸侯、大夫封地围墙的高度有明确的规定。随着礼崩乐坏,整个宗法制度从下到上出现了倒置。都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其实真正作主的是诸侯的大夫的家宰,也就是“陪臣执国命”。这些只是大夫家的管家真正主宰了一个诸侯国的权柄。当时的鲁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掌管鲁国的朝政,但阳虎、公山不狃却掌管了季孙氏的权柄,说到底是阳虎、公山不狃真正执掌了鲁国。这些家宰控制了三桓封地的税收、徭役和武装力量,为了不让家主发现他们在封地的横征暴敛和穷奢极欲,三地的城墙越修越高,严重违背周公制定的礼制。

孔子以此为切入口,主张要按照礼制,恢复三个封邑的城墙高度,真正的目的是“强公室,抑大夫,黜家臣”。初期,堕三都得到了季康子等人的支持,因为堕三都对于他们重新执掌封邑有好处。后来堕到孟孙氏的郕邑时,三桓逐渐意识到,孔子此举并不是帮助他们恢复对封邑的控制,而是为了限制他们的权力,增强鲁君的权威。他们转而反对堕三都,最后,堕三都宣告失败。

当然,中间有一些小插曲,比如,齐国威胁如果鲁国削低郕邑城墙的高度,就要挥师攻打鲁国。同时,送来了80人的女乐供鲁国君臣享用,齐国使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招数。

孔子受三桓排挤,鲁定公不敢继续重用孔子,延续改革,孔子被迫走上了的周游列国十多年,“累累如丧家之犬”的艰辛历程。

孔子晚年曾经说:“假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是指《易经》,《易经》具有预测的功能,能够趋利避害。“无大过”指的是诛杀少正卯还是堕三都,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这两件事都对孔子造成了名声上或者仕途上的损害。诛杀少正卯,使孔子的仁政蒙尘,堕三都失败使得三桓联手,孔子被迫周游列国。孔子所说的大过也许指诛杀少正卯,也许指堕三都,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现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并非孔子的主观愿望,是客观形势所迫。过程中,遇到了隐士们或规劝,或嘲讽,或误解,甚至遭到不明真相的群众围困,遭到恶势力的恐吓和武装集团的打压。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遇到了一条河,找不到渡口。孔子派子路去问路。正好沮、桀两位隐士在并排而耕。子路前去问渡口在哪里,遭到了两位隐士的嘲讽。沮认为孔子周游列国,为天下布道,如果孔子不知道“道”在哪里?怎么去给各诸侯布道呢?如果孔子知道“道”在哪里,又何必来问我们这些隐士呢。桀的态度稍微好一点,但也劝说子路,天下滔滔,谁能改变这个状况呢?不如和他们一起隐居避世。不仅没有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还要挖孔子的墙角。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来到了匡这个地方。阳虎曾经残暴的杀害过匡地的人,由于孔子和阳虎长得很像,匡人就把孔子和弟子们围了起来。最后,经过一番艰苦的解释,匡人终于放孔子和弟子们前行。虽然是误解,但也确实给孔子周游列国的安排罩上了一层阴影。

宋国的司马桓魋最为可恶。在孔子与众弟子讲学时,他派人将树砍倒,驱逐孔子及其弟子。不欢迎孔子及其弟子来宋国。把树砍倒,孔子只好停止讲学,带着弟子们离开了宋国。桓魋还威胁要谋害孔子,但孔子很自信,不怕桓魋,手了一段有名的话:如果上天要让这文明消失的话,怎么会让我接触到这个文明呢?如果上天要让后来者学习到这个文明,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充分说明了孔子的历史使命感。

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最严重的危机是被蔡国军队围困在陈蔡之间。原因是楚国的君主向孔子伸出了橄榄枝,想要重用孔子,孔子自然很高兴,要前往楚国。但蔡国不希望孔子去楚国,因为蔡国经常被楚国欺负,不希望楚国在孔子的治理之下变得更强大,让蔡国的处境更加困难。于是蔡国派军队围住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只要孔子答应不去楚国就给他们提供粮食。孔子不从,好不容易有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哪能这么容易放弃。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了70多天,绝粮,没有东西吃。弟子们都开始怀疑孔子坚持理想是否正确。子路就问,君子也有困穷的时候么?是不是老师你的道过于高远,没有办法实现呢?但颜回支持孔子的想法,说老师的理想境界很高,世俗不能应用是世俗的损失,不应降低自己理想的要求。孔子说,君子也有穷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对待困境,面对困境君子坚持底线要求,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小人遇到困境可能就会行为泛滥了。

写在最后

孔子一生追求理想,孜孜以求实现周礼的统治。受制于大形势的制约,没能实现理想的政治,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大家好,我是坚白先生,专注个人成长,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公众号:阳明洞天。

阳明洞天的梁博士1 次咨询5.0北京大学 法学博士1201 次赞同去咨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