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诺贝尔获奖的华人有哪些人(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诺贝尔奖首位华人获得者杨振宁成长的那些事)

1956年夏,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井为实验所证明,同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迄今以来,首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

1966年夏转往紐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交流。1999年退休,兼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先后受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自谓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市区四古巷一座民宅。宅共七进,每进三间。前三进租给启源泰药店,后四进自住。杨振宁在第五进东正屋出世时,父亲正在怀宁(今安庆市)执教,故沿振辈,给儿子取名振宁。

1923年7月,父亲杨武之启程赴美留学。1926年,母亲罗孟华开始教4岁的杨振宁识字,一年后能认汉字3000多。5岁时始念《龙文鞭影》。

6岁时,母亲带着他

和女佣到上海接留美归来的杨武之,旋即,一家人随受聘厦门大学教书的杨武之到了厦门并上小学。杨振宁后来曾说,是父亲把他从18世纪带到19世纪,在厦门他第一次见到香蕉,第一次喝到牛奶,第一次吃到牛肉,也第一次用上抽水马桶。

1929年秋,杨武之执教于清华大学,全家随即迁居北平。杨振宁在清华园内住了8年,先上校内的成志小学。11岁升入读崇德中学。

1937年7月抗战爆发,15岁的杨振宁一家卷入“跑反”的队伍中,一次次倒车,日夜兼程返回合肥,住北油坊巷私宅。

9月初,杨武之把振宁安排在庐州中学(原名省立二中、省立六中)高二班借读,自己则匆匆赶往长沙,清华大学拟在那里筹备开学。杨振宁秋后短期就读合肥庐州中学,11月上旬庐州中学避日机轰炸迁往90里外的肥西县三河镇张家祠堂暂时上课,杨振宁在那里又读了近两个月的书。

1938年1月,自长沙归来的杨武之在桃溪镇与杨振宁母子团聚。其后,杨武之携妻带子,经安庆、汉口、广州、香港和越南河内、河口,其间转换过好几种交通工具,最后乘窄轨列车于2月份抵达昆明。杨振宁又上了昆明昆华中学高二,秋以“同等学历”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入校改上物理系。

西南联大本科4年、研究生2年,是杨振宁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并确定物理学主攻方向的重要时期。先后受业于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献、王竹溪、马仕俊、陈省身等教授。

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后的杨振宁考取了“庚款留美生”。在西南联大附中短期兼课,班级学生有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之女杜致礼。

次年年夏天,23岁的杨振宁从昆明启程,辗转印度的加尔各答,搭美军运兵船,在四层铺的统舱里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抵达纽约。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先后师从物理学大师费来、狄拉克和泰勒读研究生,并于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

1964年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之所以作出加入美国籍的决定,杨振宁的心情是复杂的。从单身漂洋过海的闯荡到功成名就后的奔波,他目睹了一幕幕美国社会的悲喜剧,目睹了外国移民亦或“二等公民”在这里的境遇。他在普林斯顿附近一个住宅区订购了一所住宅,但几周后业主却被退还保证金,原因就是售给中国人会对他出售其它住房不利。杨振宁怒不可遏,去找了律师。律师却劝他不要起诉,因为胜诉的机会是零。最令杨振宁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是,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每每因他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当“有不少因素使我裏足不前,而这个社会给了我发挥潜力的机会”,“我在这儿的根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往深处扎了”的时候,杨振宁毅然作出了入美籍的抉择,尽管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

1966年,44岁的杨振宁离开工作十七年的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到位于长岛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1971年夏,49岁的杨振宁首次返回访问中国,一个月内先后到了北京、上海、合肥和山西大寨,周恩来总理等会见并宴请。

1979年,57岁的杨振宁作为全美华人协会会长,杨振宁在中美建交后欢迎邓小平副总理的宴会上演讲,题目是《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1994年,72岁的杨振宁博士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他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次年,又参加了汕头首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1997年7月1日参加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两年后正式退休,旋即接受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兼职邀请。

2001年10月,79岁高龄的杨振宁第六次回到故乡合肥,先后参观了儿时曾来过、抗战初期学习和生活过的三河镇,以及64年前住过的南街417号旧居。2003年81岁时,老伴杜致礼病逝。

2004年圣诞节的头一天,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在广东汕头登记,宣布喜结连理,并选择落户清华园,申请永久中国绿卡,把在清华的居室命名为“归根居”,又从给本科生授课开始他新的执教生涯,并有感赋诗一首:“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此后,又相继受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

如今,已百岁有余的杨振宁博士,依然精神熠熠,思路清晰,执教于三尺讲台,积极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他感到自己的一生中最自豪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一度自觉不如人的心理障碍,增加了在国际舞台上立足拼搏的自信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