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朗朗成长故事千里之行——郎朗的故事(上))
今天,我们来聊聊朗朗的故事。说起郎朗,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钢琴家。那郎朗是一位什么水平的钢琴家呢?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可能你心里就没有什么概念了。所以,在这里我先得用一些具体的概念来展示郎朗在音乐上的成就。
郎朗,他被称为中国的“莫扎特”;他是首位与世界五大交响乐团合作的华人钢琴家;他被誉为继霍洛维茨和鲁宾斯坦之后当今世界最杰出的钢琴家;全球所有最著名的音乐殿堂和音乐节邀请他巡回演奏;他的唱片销售和音乐会票房高居美国和欧洲榜首。
如果用通俗易懂的中国语言来概括郎朗的成就就是:郎朗是当今钢琴演奏界的殿堂级大师。同时,他还是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一张“名片”。一个沈阳出生的80后小伙子,是怎么一步步走上音乐神坛的呢?
郎朗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沈阳,父亲朗国任在空军文工团工作,母亲周秀兰在部队办公室当接线员。郎父年轻时喜欢拉二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空军文工团,郎朗可能有一点遗传自父亲的音乐天赋,但毋庸置疑的是郎朗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他的父亲。
似乎生来注定一样,郎朗的出生经历和他的成长经历一样坎坷:郎妈十月怀胎时,脐带在他的脖子绕了两圈半,几乎令胎儿窒息而死。刚生下来的郎朗面色发青,很难看,一开始也没发出声响,直到医生剪去脐带,拍了拍他的屁股,郎朗才一声啼哭,划破了宁静,这个孩子算是平安的出生了。后来谈起出生的经历,郎朗调侃道:我没死,因为我还有工作去做——要给世界带来音乐。
郎朗是怎么和音乐结缘的呢?哪些文化上的因素激发了他对音乐的热爱?是贝多芬或勃拉姆斯,还是柴可夫斯基或巴赫?答案都不是这些,而是汤姆猫和杰瑞鼠——好莱坞创造出来的广受喜爱的卡通人物。故事是这样的,在郎朗两岁的时候,母亲为他买下了一架星海牌钢琴,小郎朗爱不释手,当天玩钢琴到深夜。有了钢琴不久,在家里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里,他看到了两部动画片。第一部叫《音乐王国》,那部动画片让郎朗很自豪,因为他知道了他弹的钢琴是最重要的乐器。另一部是卡通片《猫和老鼠》,里面有一集叫作"猫之协奏曲",给郎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他的影响更甚于《音乐王国》。每次电视里播放那一集时,郎朗都聚精会神地看,并且情不自禁的模仿动画里面的汤姆猫弹钢琴。
郎朗的“启蒙老师”汤姆猫,《猫和老鼠》
郎父看出儿子的音乐天赋,便下定决心培养郎朗。他的培养方式是“严父”式的,“虎爸”式的。郎朗两岁的时候,父母就花掉三千块为他买了一台钢琴,那时候是很大一笔钱。郎朗对新礼物爱不释手,买了钢琴的第一天他就坐上去试了试,尽管他还不会弹。
有了钢琴以后,一家三口的生活重心就转移到郎朗的钢琴训练上了。父亲下了班以后去接放学了的郎朗,一到家郎父就打开钢琴,陪着儿子训练。而郎妈则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不仅仅照顾父子二人的生活起居,还能做得一桌好菜。除了写功课外,郎朗就是坐在钢琴边。这是一份郎朗七岁时的练琴时间表:
早上:5:45起床,练一小时琴,7:00上学;
中午:回家吃饭15分钟,练琴45分钟;
晚上:放学后练琴两小时,然后吃晚饭,晚饭后再练琴两小时,写作业。
每天近6个小时练琴,如果是节假日,寒暑假,练习的时间则会加倍,从不间断。
小时候的郎朗和爸爸一起练钢琴
小孩子总会有惰性,练琴多了也枯燥,想偷懒去玩耍。这个时候,郎父总是严厉的语气恐吓郎朗,甚至脱掉鞋子要打他,他不得不回到钢琴边。有一次,郎朗发烧了躺在床上,他有几天没练钢琴了。郎父便对他说:如果你现在不练,以后就没有机会弹钢琴了。郎朗一听说以后弹不了钢琴,着急得不得了,立刻跳起来去练琴了。
每逢周末,郎父会邀请军区大院里的邻居同事带上孩子来家里做客,孩子们大多数都在学习一种乐器,于是在家长们面前轮番表演起来。郎朗父子每逢周末都会比往常早起一个小时,准备当天的“音乐会”,而郎朗几乎每次都能“夺魁”,获得一众家长的赞许。有一次郎朗状态不佳,谈错音了,郎父当时脸涨得通红,据说那天陪在儿子身边,一直把那首弹错的曲子练习到深夜。
“虎爸”郎国任一直是郎朗成才路上的“执鞭者”
成才之路少不了一个好的老师。为了郎朗进步得更快,郎父不惜重金为郎朗寻找老师,最后找到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朱教授。朱老师想考考这个孩子的音乐造诣。郎父便骑上摩托车,后面坐着郎朗,穿过沈阳的城区去见朱老师。那时候已经是冬天了,沈阳显得萧瑟又凄凉。凛冽的寒风像刀一样刮在脸上,郎朗红润的脸颊慢慢变得苍白僵硬。呼吸都不通畅了。
那天郎父对郎朗的嘱咐是:在朱老师面前弹琴,不能出错,一点错都不能出。郎朗倾尽所能,获得了朱教授的青睐,从此在朱教授门下继续学习钢琴。
郎朗与他早年的钢琴老师朱雅芬
参考资料:《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郎朗著,里兹、李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快乐心灵:说出你的故事》,凤凰卫视;
维基百科:郎朗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