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爱因斯坦的父母是表兄妹吗(爱因斯坦成长故事看看爱因斯坦的成长,父母就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其伟大并不仅在科学上,他在思想和人格上的不朽,也以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一个人的自我完善。以下八条建议,是根据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以及个人教育思考而成,相信对父母教育孩子会有重要启示:

1.允许孩子行为上的偶然“失常”

爱因斯坦曾经很暴躁,发起脾气粗暴的难以自制,曾用小椅子打教他弹琴的家庭女教师,还用小锄把她妹妹玛雅的头敲了一个小窟窿。

我们说,孩子都是在成长的。成长总是伴着问题出题,而有些偶然的“问题”只是暂时性,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自然会消失。只要孩子总体上是快乐的、健康的、幸福的,有些问题家长完全可以忽略。如过度关注,有些问题就慢慢地变成了家长与孩子的“焦点”,会发酵成一种成长的反力量,引起孩子自身的对抗,假问题可能变成真问题。就像大师季羡林在自己回忆录写道,他小时候上学时有一段时间经常欺负一个弱小的同学,让其在操场上给他下跪。季老回忆说,现在想来就是玩,受欺的同学就是不反抗,要是反抗一次肯定也不会让他跪了。这件事要是放在今天孩子的身上,我们就会加上“道德败坏”的标签,但事实上,毕竟是孩子,事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2. 给孩子读点文学作品

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一位平静、待人温厚的人。他爱好文学,常在晚上给全家读雪莱和海涅的作品。文学的力量,在于滋养人的生灵发育和精神成长。父母要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尝试着为孩子读点伟大的文学作品,孩子的生命源头想必会变得更加纯净,并充满向善的力量。正如巴金所说:“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

3. 让孩子喜欢上一门艺术

爱因斯坦从6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陪伴爱因斯坦度过了整个一生,音乐给他带来了欢乐与慰籍,激发他的探究激情和灵感,陶冶了他的情操和心灵。爱因斯坦自己说过,要是他成不了科学家,也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

对艺术作用的认识,我们还远远不够。蔡元培曾提出“用美育代宗教”,想想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孩子要是真正喜欢了一门艺术,乃人生一幸事。当然,要特别强调的是让孩子“喜欢”艺术,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技能。爱因斯坦虽然6岁学琴,但他讨厌机械的练习,真喜欢音乐是在13岁,他爱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当他想再现这些曲子的艺术内容和优美旋律时,迫使他改进技巧。艺术变成他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4. 要允许孩子成长中的“落后”

爱因斯坦语言发育迟缓,说话不像其他孩子那么轻松,只会固执地重复大人教给的短句。直到上学之后,他讲话还不顺利,总爱沉默寡言。爱因斯坦回忆说:“我的双亲很担心,因为我比较迟才开始讲话,我不能说出我那时多大,但肯定不小于三岁。”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不仅是孩子过早显露出来的让父母高兴的优势,也包括孩子在某些发展方面的暂时劣势。现在的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起跑线”上,总是在拿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稍感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差一点,就担心焦虑得不得了。事实上,孩子有差异是正常的。况且有些差异只是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孩子的成长。生活中经常有家长说,“我这孩子太内向了,不太喜欢和人说话。”这又有什么呢,虽然交流能力很重要,但说不准他的内心很敏感,想象力很丰富,能成为一个好的文学家。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孩子的本性就越能得到保护,做成大事的可能性就越大。

5. 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最重要

爱因斯坦把强制视为最凶恶的敌人。孩提时代,当他看到或听到军队行进或检阅时就害怕得的发抖。上中学时,他对德国兵营式的学校十分反感,并与之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因为不喜欢学校的专制和冷漠,他自己设法搞到一张医生证明,说明因健康状况必须与家长住在一些,主动选择了退学。后来,爱因斯坦到瑞士的阿劳中学补习。在这所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朋友,课堂讲授生动活泼,高年级学生还热衷于讨论各种社会问题。这种宽松而鲜活的空气使爱因斯坦心旷神怡,终生难以忘怀。他回忆道:“这个学校以他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仗外界权威的教师们的纯朴热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我亲切地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优越呀。”

而我们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和学校,受到的控制和限制太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在幼儿阶段,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是一张白纸,怕孩子学坏,怕孩子受伤,管得太死,为孩子设计和决定的太多。而在学校里,从小学开始,考试分数就变成了评价学生的主要或者唯一标准,学生变成学习机器。没有宽松的氛围,我们整天渴盼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就无法出现。

6. 最好的学习是自学与阅读

爱因斯坦多数知识,都是自学来的。他认为,在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自学与阅读。退学后,爱因斯坦独立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钻研了很多物理学书籍。进入大学后,自学占用了爱因斯坦大部分时间,他经常旷课更是引起了许多老师的不满。爱因斯坦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才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秩序,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用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地是,我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我最为欠缺的。于是我逐渐抱着某种负种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但是我“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这样做是好的。”

在知识的获取上,我们始终有一个误区,以为学生的知识是老师教会的。这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可质疑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学,知识是无法掌握的。而相对于教,学生自主的学,更能得到有价值的知识。学校目前教的知识,已经是高度抽象的“套装知识”,学生被强化学习的大量知识主要是来“应试”的。知识的意义、学生的兴趣、求知的快乐,已消失殆尽。而学生一旦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并能与自身兴趣和未来成长联系起来,这种学习是才是真正持久和有意义的。

 7.要珍视并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五岁时,爱因斯坦的生活中,出现一个足以决定他的思想和行为的重大事件。当时,父亲给他看一只罗盘,这使他的心灵惊奇不已,浑身颤抖地发冷。爱因斯坦承认,这件事对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1946年所写的《自述》中回忆说:“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中的概念世界中能够找到位置的事物本性。我现在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喜欢探究与创造也是人的本能,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就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也保护了孩子的未来。

 8.让孩子多游历、与大自然做朋友

上中学时,爱因斯坦同朋友结伴,南下热那亚,北越亚平宁山脉,自由自在到日瓦漫游。亮丽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肥美的土地,热情的笑脸,美妙的声音,这种田园诗般的佳境,放飞了他的思想,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与力量。他还出入意大利和瑞士的博物馆、艺术展厅、音乐会、图书馆,与亲朋好友无拘无束的交流。

科技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人类文明的异化。现在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电脑游戏、动画片、游乐场、高楼大厦把孩子的成长空间都“禁锢”了。而大自然最具有神秘的力量,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会让我们重新发现自我,不断觉悟,增添新的力量。亚里士多德说过,大自然的每个领域都是精妙绝伦的。我总以为,离自然越近,就离人的本性越近,就离幸福越近。

长按关注,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