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董卿当托事件(董卿的成长故事“痛苦”的董卿:15岁做保洁员,主持累到骨折,却被疑赴美产子?)

2月2日,在一片喝彩声中,《主持人大赛2019》圆满收官了。而在最后一期里,董卿也凭借自己的独特见解,再一次出圈。

面对一张图,董卿从人与熊的对立关系中,延伸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对立共生关系。

在她看来:

“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即使你占尽了优势,也不可能是为所欲为。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三言两语将整个主题升华到如此宽泛的层次!

点评一出,立刻为她安排了热搜。网友们纷纷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才造就了今天的董卿。

一、金字塔生活

董卿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母亲金路德是大学物理系教授,父亲则是报社总编辑。

生在这样的家庭,无疑是令人羡艳的。拥有其他同龄人所不能企及的优渥条件,在那时来看,她就是生活在金字塔顶端的那批人。

但董卿却不这么觉得。在她眼里,这个家,就像是一个牢笼,一个冷血的金字塔结构,她在底层,父亲在顶层。

因工作要求,在董卿出生后不久,董卿的父母就被调到了安徽的小县城。所以,董卿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

年幼的董卿,一直梦想着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七岁时,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次相聚,竟是噩梦的开始。

就像中国传统的家庭那般,董卿家也是男权至上的家庭。这种权利,体现在父女关系上,要求子女对父亲绝对的服从。

从七岁开始,家里的碗就被董卿承包了,每天除了必备的读诗习文之外,还要到操场去晨跑。

后来,董卿回忆起晨跑的日子,说:“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因为偌大的操场就只有自己在跑步,因为整个学校的师生都在看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她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有一次,她还没放假,父亲就已经为她安排好了假期事项,到宾馆打工。

10个房间,20张床,要打扫房间,要换床罩、被套,又厚又重的床垫,她不仅要抬起来,还要把床单塞进去。

没有经验的她,一个上午只打扫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自己只能饿着肚子干活。那时的董卿,才15岁。

在这样的狼式教育下,董卿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学习也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还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那时,她家住在六楼,她曾在阳台写过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半是给自己看,一半是给父母看。

但这样无声的反抗并没有换来父亲的妥协。

董卿父亲有一句话,“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读书。”所以,在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父母面前,董卿只能不停地向前奔跑。

二、人生抉择,追求本心

和很多爱美的女孩儿一样,董卿一直梦想着能够当一名演员。所以从小,只要是班里的文艺活动,董卿都会踊跃参加。

但这个想法,董卿一直埋在心里,因为她知道,她的梦想在父母眼里,根本不值一提。

直到高中毕业时,董卿才试探性地和父母谈论了这个话题,不出意外的,董卿被否决了。

也许是一直以来,细心守护的梦想被否定的伤心,又也许是一直以来,没有被父母肯定过的失望。

董卿第一次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地报考了艺术学院表演专业。

毕业后的董卿,被分到了浙江省话剧团。若不是一次心血来潮,或许现在的董卿,依旧还过着不温不火的生活。

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一个朋友准备去考试,便叫上董卿一起。朋友去考试后,董卿闲着无聊,便也去试了一下,结果歪打正着竟被录取了!

就这样,董卿开始了她的主持人生涯。既当编导又做主持,在浙江台开始小有名气。

而父母,看见董卿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开始由反对转为支持,碰见好的招聘启事也会给董卿留意。

三、一波三折的主持之路

1996年,在东方电视台面向全国的招聘中,董卿杀出重围,最终成功签约东方卫视。

可谁知,在东方电视台的日子,却不像董卿想像的那么好。

虽然她在浙江电视台已小有名气,但对于人才济济的东方电视台来说,董卿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只能做一些联络或催场之类的后勤工作。

在闲暇之余,董卿顺道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并取得了电视编导系的学士学位。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卿心里的不安分因子开始怂恿着她。于是,在1999年,她跳槽到了刚成立的上海卫视。

但到了那里董卿才发现,这个台根本就没有所说的那么好。收视率差得一塌糊涂。没有办法,自己选的路,即使再苦也怨不得别人。

闲着没事干,董卿就窝在家里读书,在那段时间里,她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在那里,她邂逅了黄辉,这是董卿的第三段感情,两人也曾创造出一段佳话,但在2001年遗憾分手。

也是在那段读书的日子里,她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最终,她取得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硕士学位。

转折出现在2000年。那年,董卿主持了一场“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

大气的主持风格,加上流利的英语,使得董卿在一众主持人中脱颖而出,夺得了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业内传闻,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认识董卿,但却能赢得所有评委的一致赞赏!这在业内,是绝无仅有的事。

四、春晚舞台大放异彩

“金话筒”,无疑成为了董卿在主持行业的敲门砖,很快,机会就找上门了。

当时恰逢央视西部频道刚成立,“金话筒”大赛其中的一位评委便想到了董卿。

但那时,董卿早已在上海卫视站稳了脚跟,此时放弃一切再去一个新的环境,无疑是从头开始。

董卿迷茫了。对于一个29岁的女人来说,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29岁的主持人而言,放弃一切从头来过,不可谓不糊涂。

思虑再三之后,董卿还是决定去试一试。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是西部频道,满怀欢喜地就拉着行李箱去了。

结果到那后她才发现,她要去的地方在大兴,不是那个中央电视台大楼。

董卿第一次对孤独有了概念。除了面对孤独,董卿还要面对的,是她从没有涉足过的领域。

虽然主持已经是她的老行当了,但是面对新的领域,她却是很陌生。所以,为了确保节目的成功,董卿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查资料。

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董卿逐渐变成了父亲那样的人,对自己要求极严格,不容得出现一丝差错。

即使是晚上十点直播结束,还要到会议中心和老师核对次日的考题,即使回到家已是凌晨三点,也要将第二天的台词背完才能休息。

也正是因为她的这般努力,在2005年,董卿终于站上了“春晚”的舞台。

亲切的笑容、扎实的功底、稳重的台风,使得董卿一炮而红,成为那一年春晚上的一大亮点,被全国观众人民熟知。

成名后的董卿,工作压力很大。最忙的时候,是一年整整做了130多场主持。累到摔跤,导致尾椎骨第四节骨折。

她就像个上了发条的人偶,不论在台下有多累,只要拿起了话筒,站上舞台,她又会变成那个能说会道的主持人。

五、停下脚步,重拾自我

从2005年起至2016年,董卿连续主持了1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观众的心中,董卿早已成为了春晚的代名词。

在这期间,她遇见了现在的爱人,密春雷,据悉,两个人已经隐婚。密春雷是著名企业家,曾入驻《2019胡润百富榜》。2012年时,两人被爆料即将成婚。

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时间,董卿成为了所有女人羡慕的对象。但在2014年春晚后,她却消失了一段时间。

一时间,关于她消失的猜测纷至沓来,一些其他的流言也接踵而至。有人说,她早已移居美国;有人说,她嫁入豪门,当起了全职太太。

但她都没有回应。直到后来,她再次回归,带着她的故事,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流言都是假的。

据她所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竟开始觉得主持变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再也提不起激情去面对这份职业。

所以,她停下了。她放下了手中所有的工作,暂别央视,一个人跑到美国去进修。

突然间,她又变成了一个没有压力的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就是下课,不用考虑下午的彩排,也不用考虑第二天的录播,原本被工作塞满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平静起来。

她又重新拾起了尘封已久的古诗词,再次去感受千年前文人墨客眼中的世界,不仅是学习,更是沉淀。

那些关于她的猜测,纷纷不攻自破。

六、走出舒适,迎接挑战

归来后的董卿,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模式。这次,她不再只满足于完成任务,她想做的,是超越。

在《挑战不可能》中担任导师,跨界在《声临其境》中扮演声优,在《中国诗词大会》担任主持人,董卿的每一次出场,每一次表现,都能令观众耳目一新。

不仅如此,在如此高密度的工作之下,她还一手打造了一档具有超高话题度的节目——《朗读者》。

之所以说这档节目是她一手打造的,是因为在这档节目里,她不仅是主持人,还第一次担任了制作人。

从节目流程到方案策划,从舞台搭建到场景布置,从广告赞助到朗诵嘉宾,每一个环节都是她亲自跑下来的。

在团队其他人眼中,董卿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即使整个筹备过程一团糟,可董卿却总是能淡定地安排着一切,只要有董卿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可只有董卿自己知道,自己只是在假装淡定。

那时的董卿,凌晨两三点没睡都是常态。每天一睁开眼最先想到的就是节目的筹备进程。

她甚至不敢坐在椅子上,只敢坐在地板上,因为只有坐在地上她才会感受到些许的安全感。

在筹备节目的一年时间里,董卿到处去拉赞助,靠着自己在圈子里打拼多年的名声,终于在节目播出一个月前拉到了赞助。

但那时,所有的东西都还没有着落。嘉宾没有确定,舞台没有搭建,就连供货商也没有联系。

董卿只好亲自去跑市场,把所有的材料都买回来,终于在录播之前把舞台给搭了起来。

董卿极致的完美主义,在这档节目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一季在豆瓣上的评分8.6,第二季播出后评分高达9.2。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来说,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分实在难得。

如今已经47岁的董卿,在24年主持生涯里,共主持了十三届春节联欢晚会,数十场大型晚会,数百场节目。对于一个主持人而言,着实是成绩斐然。

曾经,那些背负成绩所流下的汗水,和那些承载赞美所流下的眼泪,在这一刻都已烟消云散。

在这备受瞩目的光环背后,她究竟付出了多少,不得而知。只有从她坦露的只言片语中,才能够挖掘出些许辛酸又充实的故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